宁德时代电池包热特性分析

文摘   2024-09-10 10:05   山东  

转自 热管理技术 

宁德时代CTP1.0电池结构


电池包结构如图1所示,大概尺寸为 2 m × 1.6 m × 0.5 m,包括五个单元M1、M2、M3、M4和M5,M1至M3平行分布,M4和M5垂直分布。每个模块由18个单体电池并排两列、串联组成,整个电池包由 90 个串联的电池组成。模块两端有两个铝制端板,用钢带绑扎,固定电池,防止电池产生变形。每个模块上方都安装了防火隔板。每个电池之间有一个 2毫米厚的橡胶隔板, 起到固定电池、缓冲振动的作用。电池底部用结构胶固定在铝制液冷板上,电池和液板之间导热胶大概2毫米,液冷板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冷却液的流向分为两部分,冷却液从进口进入后,流经不同的模块,从出口流出。CTP电池包标称电压332.1V,产品能量50.8kWh,产品重量320kg。

单体电池如图1所示,尺寸为 148 mm × 103 mm × 76 mm,材料体系为C||NCM523,电池标称容量156Ah,比能量208Wh/kg,体积能量密度470Wh/L。电池内部有四个卷芯,并联装入电池壳内,顶盖上有正、负极极柱和泄压阀。



图1  电池包结构图、冷却地板结构和单体电池结构

CTP电池包内部温度分布
如图2所示,在电池包内布置120个T型热电偶,温度范围为-200°C~150°C,热电偶精度为0.5°C。每个模块内,温度探测点呈梯形分布,梯形的上顶点温度点固定在位于模块上方的单元母线上,两个下顶点固定在液冷板表面。每个单元沿单元的X方向包括三个梯形分布。对于 M1 到 M3,每个梯形的底端与相邻单元共享相同的温度点。CTP电池包内,在模块上方的防火板内外均设有温度测试点,每个模块的两个侧面也分别设置了一个温度点。如图2所示,红色三角形代表单元母线温度,绿色方块代表液冷板表面温度,黄色菱形代表电池侧面温度。此外,紫色表示原来的 BMS的10个测温点。

HIOKI LR8410数据采集仪用于数据采集,采集频率为1s。BMS自动采集CTP中原测温点的温度。测试前,按照以下步骤准备CTP电池:①将测试包以1/3C恒流充电至单体最大电压4.25 V,静置5 min,充电至当单体最大电压达到4.25V时电流在0.05C截止。②电池搁置30min,③以1/3C的恒定倍率放电至截止条件。④电池搁置30min,⑤重复步骤①至④两次。如果连续两次放电容量偏差不超过3%,则认为测试样品已完成准备;否则,更换测试样品并重复准备步骤。

图2  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布置图

通过调节环境温度和改变充放电电流来实现不同的工作条件,详细测试工况如表1所示。




图3  高速行驶+快速充电工况下电池包温度演变过程







全工况下的测试表明,低温区位于M1和M3模块,高温区在大电流条件下位于M4,在低电流条件下位于M2,如图4所示。根据温度测试结果,对BMS温度采集点进行了优化,结果如图5所示,优化后所采集的温度包含了各种工作条件下可能的高温区和低温区。



图4  CTP电池包温度分布



图5  CTP电池包BMS温度采集点优化






图6  快速充电+高速行驶工况下环境温度对电池包温度响应的影响






图7  40℃ 下不同行驶速度对电池包温度响应的影响






图8  不同路况对电池包温度响应的影响






图9 充电电流对电池包温度的影响






图10  液冷对电池包温度响应的影响

CTP电池包模拟热分析
电池内阻、熵热系数和导热系数等基本热物理参数从实验中获得,然后结合电池热平衡方程和内部热源非稳态传导理论,对发热模型进行标定。最后,基于热传导结构,考虑底部液冷板的影响,建立CTP电池系统模型。对CTP电池系统的热特性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和研究。基于准确的电芯热模型,建立了CTP电池包的数值计算模型,几何简化模型如图11所示。



图11  CTP电池包几何模型

电池内阻同时受SOC和温度的影响。通过实验获得电池物性和模型参数,将SOC分为10个区间,温度从35℃到55℃分为8个区间进行HPPC测试,计算电池内阻。采用电位法测量电池的熵热系数。图12是不同温度与SOC下电池内阻以及熵热系数的关系。将内阻变化与SOC和温度拟合成多项式函数关系,用于建立电池后续发热模型。熵热系数通过多项式与 SOC 进行拟合,然后输入到发热模型。

图12  不同SOC和温度下的电池内阻和熵热系数

不同温度和SOC的电池内阻函数表达式为:

熵热系数函数函数表达式为:

采用加速量热仪(ARC)测量电池的比热容和热导率,快速冷却经过加热的电池测量对流换热系数,结果列入表3中。将这些参数输入模型,先采用单体电池的热模型与测试电芯在1C充电下的温升对比验证模型有效性。

为了与模拟结果对比,再次对电池包布置热电偶测量不同工作条件下的温度。如图13所示。在 M1-M5上,每个模块上有 5 个温度传感器。例如,M1 上的温度传感器分别标记为 1-1、1-2、1-3、1-4 和 1-5。这里M1-M5编号与图1有差别,特别是M5模块在M4上面(图1中M4在M5上面)

图13  电池包热电偶布置图





1C充电下CTP电池包和液冷板表面温度等高线
多级快充下下CTP电池包和液冷板表面温度等高线
1C充电和开启液冷下CTP电池包和液冷板表面温度等高线
图14   CTP电池包温度分布模拟结果

图15  M5模块上18个电池平均温度模拟结果






图16  单体电池内卷芯之间插入热电偶过程








图17  ARC测试时电池热失控典型过程及电池的温度、电压和温升率演变

对比电芯内部和表面的温度演变曲线,如图18所示。从这两个温度曲线看,热失控基本过程类似,但是内部最高温度比表面最高温度高487℃。



图18  电芯内部和表面的温度演变曲线




图19  电芯横向加热试验过程

图20  横向加热测试时电池的电压和温度演变

此外,还组装了四个电池的基本模块,对其进行横向加热测试,观察电池的热失控蔓延过程。如图21所示,四个电池组装在一起,预紧力为2 N·m,相邻电池之间没有电连接。加热板和夹具之间有云母片,减少从夹具的热量散发。电池内部和表面布置了 19 个 K 型热电偶,同时采用数码相机、FLIR红外热像仪等仪器观测。



图21  模块横向加热测试过程






图22  四个电池热失控过程,F、B、 S、IN分别表示挨着加热板的电池前面、背面、侧面和内部卷芯的温度。


文章来源:新能源电池热管理,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也乐于分享。内容及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第一时间联系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热辐射与微纳光子学
热辐射与微纳光子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