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考试成绩优秀,却被质疑作弊:这位妈妈选择为孩子撑腰,千万别让孩子自证“清白”
教育
2024-11-03 19:01
湖北
上周,儿子拿着期中考试的成绩单给我看,都在“优秀”范围内,我当即拉着老公说咱家孩子进步大、有潜力。但随后往儿子那边一瞅,他全程耷拉着脑袋,略带沮丧。我下意识问他:“考得好还不开心?是最近学习压力太大吗?”青春期的男孩自尊心强,我就把空间留给父子俩谈心。后来从老公口中才得知:原来儿子这次考得太好,属于“超常发挥”,被怀疑作弊。同学们看到,成绩刚公布,他就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虽然老师确认了儿子成绩的真实性,但大家还是会时不时传“小话”,说儿子的成绩“水分多”、“八成是藏了小纸条”。最初他还会辩解:“只是在日常训练中碰到过类似的题。”但他说得越多,同学就越起哄:“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事实。”教育孩子,同样如此。当孩子被人“冤枉”时,不妨告诉他们:别陷入“自证陷阱”,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掉进“自证陷阱”的孩子,活在他人的眼光里
因为性格内向,打小就会被其他人贴上“安静”、“不爱说话”的标签。老师父母觉得太内向不好,就要他们主动些,不然交不到朋友。于是,随着参加活动的次数增多,他们开始变得“合群”,但这种被逼着外向的做法,也让他们越来越自卑。网上看到有这般遭遇的孩子吐露心声:“我会强迫自己多说话融入同学朋友,但真的好累啊!”在人群中局促不安,却为了证明自己“不内向”强颜欢笑,最后落得身心俱疲。这就好比患者去看病,会提前自我诊断:“我胃痛,会不会是胃溃疡。”“我头痛,是脑子出问题了吗?”有医生如是评价,病人给自己“看病”的行为,很影响医学诊断,这种情况下更容易误诊。所以你看,连专业过硬的医生,都易被“一知半解”的病人影响到,何况是身心还不成熟的孩子,只会更容易被外界左右,容易走极端。这让我想起那个15岁的少年刘学州,不堪舆论攻击,在社交平台写下遗书后,在海边选择自尽;杭州女孩郑灵华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与病床上的爷爷分享,却因染了粉色的头发,就被人安上各种莫须有的“骂名”,最后决绝地离开这个世界。这些孩子,极力证明着自己“无病”、“无罪”,但被他人的眼光灼伤后,只会遍体鳞伤。努力证明的背后,是害怕自己不够好
这被视作是父母的爱,但却有了前提,孩子便会用听话的方式学习、工作,向父母证明自己的优秀。她曾在一次采访中透露:“由于原生家庭的原因,自己经常会没有安全感,苛责自己。”只因她在童年时期,不仅有很强的容貌焦虑,而且凡事都是按父亲的要求去执行,丝毫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在这种严苛的环境下成长,即便她如今成为央视主持人,事业有成,有时依然会认为自己做得很差劲,感到自卑。看得出来,她只是不想让父亲失望,在此过程中,她也会陷入“不被认可、努力证明、拒绝失败”的循环中。显然,父母越是用爱“勒索”孩子做到完美,孩子也越发担心做得不够好。正如心理咨询师雅基·马森在《可爱的诅咒》一书中写道:“我们通常都会觉得自己被淹没在别人的期望中,而且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以其他方式生活。”的确,谈及家庭教育时,父母会把对孩子的期待,解读成“我这是为你好”,但这种爱太过沉重,就成了枷锁:孩子学习、工作、找对象,无一不笼罩在父母的标准之下,继而不断证明自己,却又显得敏感不自信。因为童年遭受过太多否定,他们总担心被人“嫌弃” 。一个人只要被他人的期待牵绊,那他大抵会努力活成外界希望的样子,但也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因此,别再用审视的眼光看孩子,多欣赏、少指责,让他们先成为自己,才会有未来可期。父母的信任,是孩子不再“自证”的底气
当孩子被人误解或者冤枉时,父母的信任才是他们的底气。想要让孩子不陷入“自证陷阱”,不妨从以下3个方面增加亲子间的信任感。譬如,在青春期,他们会把影视剧中的“武林高手”视作偶像;也会在虚构的小说中,把自己与现实隔离开来,逃避父母的期待。每每这时,父母别急着否定孩子的“异想天开”、太过挑剔,这样只会扼杀他们的天性。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在“泛灵论”中指出,小孩子普遍相信所有物体都有生命。即便这在成年人看来,有些离谱。但于孩子而言,却是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学会认真对待孩子的不切实际,他们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一天出门时,女儿不小心把牛奶洒到地上,陶虹见状就训了孩子一顿。于是,后来女儿再犯同样的错时,她会赶紧上前抱住孩子说:“害怕了吗?没事没事。”是啊,如果父母都不能包容孩子,那还有谁能做到如此。育儿专家尹建莉曾说,“儿童没有过错,只有不成熟,而不成熟才意味着有生长空间和成长可能。”任何一种进步,都需要从失败与错误中提取经验,而后内化于行为。当他们做错事时,也会感到慌乱、难过,这本是一种强自尊的表现。与之相比,更合理的做法是:在孩子做错事时,先安抚,后教育。有一次,儿子对他说:“你知道我高中为什么那么叛逆吗?因为我觉得我长大了,不该什么都听你们的。所以你叫我往左,我就偏往右,我有自己的想法,我该找到自己在哪里!”刘墉问其是否找到了,儿子表示还在找,还不服气地强调:“是你不让我去找!”毕竟,青春期的孩子,总会出现让父母头疼的问题。而每个孩子,自出生起,就一直在不停地寻找自我。这时,父母可以放手,让孩子多与外界接触,感知生活。当孩子清楚扮演的角色,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后,才能更清晰未来的方向。有关自证的弊端,法国作家莫泊桑在其作品《绳子》中,早已说透。书中的农民,只是捡了根绳子,就被人污蔑成捡到钱包。他把绳子拿出来给大家看,自证清白,但越是辩解,别人越是不相信。“不去和人辩解,而是让对方举证。”如是告诉孩子,才不会让他们被“自证”的绳子束缚。点个“在看”,愿天下父母都能成为孩子一生的底气,教会他们识别“陷阱”。作者简介:遇见小媛,一手执笔,写尽千山。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专属福利来啦!
全科100部纪录片免费送(适合6~12岁)
上万份学习资料免费拿
下方图片扫码领取! ↓↓↓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