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访谈中,谈到和女儿的一段对话,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她对女儿说:“你们这代人比我们这代人厉害,天天都能学新知识!我们上学时根本没学什么。”
妈妈,这不是一天,而是12年。连周六日都被你们占上了。”
李玫瑾听后很震惊,感慨道:“确实,这么下去,人不疯才怪呢!”
我小时候很少听说哪个同学抑郁了休学了,而现在心理亚健康的孩子比比皆是。
两代人抗压差异这么大吗,问题究竟出在了哪儿?
浙大教授沈华清一语道破了天机,他说:
“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关在笼子里养大的。幼儿园是笼子、小学初中是笼子、高中更是个笼子。到头来,父母还责怪他怎么不会飞,给他时间,他也不出去玩、不社交。”
为人师者,沈教授更希望看到学生们有想法、有梦想的活着。
他说,当一个孩子宅、自闭,又没朋友,才是最危险的。
看似拥有极其丰富的物质,但快乐却是极少的,这样长大的孩子痛苦压抑,很难不出现心理问题。
想想我小时候,作业没女儿多,学习之余的时间还能自由支配。
虽不像现在的孩子到处旅游,玩的全是高大上的东西,可那时踢毽子、跳皮筋、捉迷藏、游野泳,却丰富了整个童年。
再来看现在的孩子,他们中的大多数放学被家长急匆匆地拎回家,关起门就是作业加几套真题,写完看会书就该睡了。
他们活成了一尾孤独的鱼,别无选择地生活在精致的鱼缸里,在家、学校与辅导班间“三点一线”。
心理学里,有个著名的“鱼缸法则”,人民日报把它排在了9个“黄金教育法则”之首。
讲的是有人养了一缸鱼,两年过去了,鱼的“个头”毫无变化。
直到有天,鱼缸被不小心打碎了,十几条鱼被放养到院子的池塘里。
短短2个月时间,这些鱼竟由原来的3寸疯长到了1尺。
小鱼需要空间,孩子也是。
缺乏足够的运动空间,无法与外界建立顺畅的连接,孩子的身心发展会严重受阻。
教育部先前发文称,截至到202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小学生6.5%,初中生14.5%,高中生11.8%,而大学生为30%。
孩子被圈养,造成不仅是体弱、近视、肥胖、颈椎病,更严重的会导致孩子心理问题。
因为他很少去见外面的世界,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凡人生有点小挫折,就有可能成为他迈不过去的坎。
人民日报曾公布过这样一组数据,“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高达24.6%”。也就是说,每4个孩子就有一个抑郁的!
一个常年被关在鱼缸里的孩子,当世界被缩小到书桌的方寸之间,成长道路就会因狭窄而变得特别艰难。
《女心理师》里来访者蒋静,是一位被母亲“圈养”了30年的女孩。
5岁被逼着学钢琴,每天10个小时起,就算手指流血,母亲也不允许她停下来。
压抑的她咬牙坚持,参加各种钢琴比赛,也拿过不少奖杯。
母亲本以为他会按照自己完美规划,在钢琴艺术路上走得更远,人生也一帆风顺。
可不料她越走越偏,患上暴食症,整个人精神状态特别差。
在母亲爱的“牢笼”里,她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不许交友,不许穿短裤,不许做一切超出母亲控制范围的事。
图片来源:电视剧《女心理师》
常年被禁锢在“好女孩”模板里,没有片刻的自由的蒋静,想要割腕轻生。
她满心绝望地留下遗书,砸碎母亲送自己的所有东西后,歇斯底里道:
“我根本不想拿什么一等奖,我根本不想弹钢琴,我不想要这样的生活!而你,为什么要套住我?”
原来,在鱼缸里养孩子注定是悲剧。
孩子和父母亲密地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彼此陌生,甚至是无话可谈。而孩子只能关起门对着日记本、陌生网友才敢聊几句心里话。
父母看不见孩子的需求,孩子也无法逃离父母的控制,长期的压抑下,他可能以自暴自弃的方式毁掉自己。
就像众人艳羡的蒋静,头30年的人生里活得都是母亲的期待,但母爱之重让她身心俱疲,不得以放弃生命来逃离“圈养”的牢笼。
鲁迅先生曾说,对孩子“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因为被“圈养”大的孩子,心理会慢慢失衡,丧失掉内心的“自我”,至少没办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我们也许暂时没有办法改变大环境,但是至少可以在家庭中,帮孩子争取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01
允许孩子平庸
比逼着他优秀更重要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电影里,有这么一句话:
“谁小时候不觉得自己拥有金灿灿的人生呢?但残酷的是我们大多数人,迎接的将是平凡的一生。”
如无意外,我们的孩子将延续我们的平凡之路。
很多父母用焦虑和过度期待养出的娃,最后都会被送到精神科的治疗室里,甚至一生都要遭受病痛折磨。
其实只要想一想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鸡出一个脆弱压抑的学霸,还是培养他成为健康、幸福的普通人?很多焦虑都会随之减少。
我非常赞同作家梁晓声在《人世间》里的一句话:
“孩子若是平凡之辈,那就承欢膝下;若是出类拔萃,那就让其展翅高飞;接受孩子的平庸,就像孩子从来没有要求父母,一定要多么优秀一样。”
每个孩子来到这世上,都有自己的使命。考上重点大学、出人头地固然好,但实在做不到,也不要紧。
毕竟孩子出生那刻起,父母最大心愿,就是盼着他健康快乐,我们不忘初心就好。
02
允许孩子另辟蹊径
比盲目补短板更重要
清华大学前客座教授龙平有三个孩子,老大老二学习都名列前茅,唯独小女儿是个学渣,数学方面一窍不通。
在接到老师电话后,他没有气急败坏的鸡娃,而是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不补劣势数学,只补优势画画。
他认为,“当孩子某项资质确实不行时,盲目补他的短板,只会越补越没自信。”
如果孩子慢如蜗牛,我们不应该把她当兔子撵,使劲拉他向前奔跑,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苦苦挣扎,而要让他选择擅长的领域深耕。
图片来源:电影《垫底辣妹》
无独有偶,李玫瑾的教育方法同样蕴藏了大智慧。
女儿虽然很认真很努力,但成绩就是提不上去。李玫瑾没逼女儿提高成绩,而是启发她寻找擅长的方向。
后来女儿通过艺考上了重点大学,成为了一名音乐老师,活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其实,鸡娃终极的目标是自省,让孩子对自己有客观的认知、扬长避短,发挥最大优势。
03
鼓励孩子多出去走走
做他的“破缸人”
“中国榜样家长”刘称莲,凭借“给孩子宽广的世界”,一路把女儿培养成北大学霸。
女儿上初中时,语文课本当中讲到了《社戏》,鲁镇的热闹风光对少年鲁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可当她看到女儿阅读时索然无味的样子,就带女儿回了一趟陕西老家。
正赶上喜庆的节日,晚上灯火通明,灯笼高挂,镇上的人们都出来赶集、看戏,好不热闹,黄土地特有的人文风情,让女儿兴奋不已。
在女儿学习压力大,最难熬的时候,刘称莲没有给她加码,而是做出一个“疯狂”的决定,连夜带她赶往内蒙古,帮女儿圆了看流星雨的梦。
她始终觉得,一定要让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她才会兴高采烈。只有心里快乐了,心态放开了,学习起来才动力十足,才能更好地战胜远方。
在刘称莲的鼓励下,女儿心态越来越好,成绩稳步提高,最后考上了北大。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舍得》
有句话说得好:蛟龙给以鱼缸,则困于浅水;大鹏投以蓝天,则展翅翱翔。
只有让孩子多接触外界,生活体验越丰富,孩子头脑才会更加灵活机敏,反而会有助于学习。
作家小霍丁·卡特说:“我们希望有两份永久的遗产能够留给我们的孩子,一个是根,另一个是翅膀。”
优秀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有远见、敢放手让他闯荡的“破缸”父母。
所以,别再把孩子养在鱼缸中,生如鲲鹏,当入天空与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