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6日,第三届“视听中国”学术前沿论坛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成功举行。本届论坛由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共同举办。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专家学者和爱奇艺、优酷、抖音、Bilibili、芒果TV等行业领军人物齐聚一堂,围绕“视频化社会的建构与思辨”和“视频化社会中的中国故事讲述”两大主题,深入探讨视频化社会对当今社会文化形态的形塑及其前沿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开幕式上,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张捷致欢迎辞表示,南京艺术学院一直紧跟时代发展,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不断推动新兴技术和艺术教育深度融合,倡导科技赋能,以艺术创新引领未来。视频化社会的建构与思辨,切中当代文化传播的核心议题,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重塑了人们的思想与认知方式。视频化社会未来发展将会更加清晰和广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胡智锋教授在致辞(视频)中表示,视频化社会是当代最突出的时代特征,无处不在的视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工作等各个方面离不开的内容。面对视频化社会的发展,新的传播规则和伦理方式诞生,应尤为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关注和尊重主体对象,高举人文旗帜,统辖技术变革;二是平衡和协调传统艺术、传统媒介和新兴艺术等之间的生态关系,保持人类艺术文化传媒生态的综合平衡;三是反对过度功利视频,保持艺术作品高质量创作,赋予艺术作品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自进入图像社会以来,中国的视频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追赶中国艺术的前沿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事情,当以包容、开放的态度构建“视听中国联盟”和“视听中国学术品牌”。要大力发展文化机构,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要充当文化智库,为国家、平台和高等院校提供文化决策和智力支持;要打造国际交流平台,将“视听中国”大IP和中国文化引向世界舞台。致辞结束后,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和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晖教授共同开启《视频化社会》新书发布仪式。开幕式和新书推荐由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王方教授主持。王方指出,视频化社会作为一种已经来到而且影响重大的社会形态,其独特的媒介特性、感知方式、社交模式、文化形态的多种维度,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视频化社会》是首次以社会的视频化为主题,从理论和实践的多个维度来系统地阐述视频化社会的一部学术著作,该书以视频视觉文化如何构建新型社会形态和现代数字文明为主旨,讨论了视频内容分类、视频形态特征和视频产业发展等诸多维度的问题。本次论坛分为“主旨发言”和“圆桌对话”两部分进行。作为本次论坛的主要环节,第三届“视听中国”学术前沿论坛以“视频化社会的建构与思辨”为主题。六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从不同领域和角度展开深入讨论。主题论坛由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王方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在题为“视频化社会:媒介与文明的双向奔赴”的主题发言中表示,视频化社会具备“媒介变革成为核心、感知认知得以重塑、社交与文化融合、个体与社会互动、视频产业突飞猛进、视频行业极具扩张”六个特征。视频化社会中媒介发展与文明形态的双向奔赴在于媒介发展如何影响和塑造文明形态,文明形态如何反作用于媒介发展。视频化社会的议题剖析当从“存在与感知的重构、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社会关系的重构、技术与文明的互构、社会结构与秩序的变革”等五个方面展开。视频化社会揭示了媒介演进的重要方向,所加剧的社会分化、形成的信息圈层和技术膜拜等问题也亟须警惕。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国涛研究员在题为“AIGC时代信息传播的新特征、新趋势”的主题发言中表示,AI开启了人类内容和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新时代,不同于大众传播媒介时代以“文字”为主的传播资源的垄断性、传播主体的有限性、传受关系的单向性和信息量的有限性,AIGC时代的信息传播呈现出“群体化、互动化、视频化、移动化、智能化”五大特征。这五大特征分别从传播主体、传授关系、传播形态、接受终端、传播技术上重构了信息传播的机制与生态。大视频时代,4K、8K将成为主流;MCN、UGC、PGC成为视听内容生产方式的主流;媒体大脑、机器人写作、算法分发将被广泛应用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向民教授在题为“虚拟现实与现实文旅”的主题发言中表示,当下是一个技术主导的时代,技术改变了人们的观赏方式和生活方式,“移动”和“互动”的“动向需求”促使整个媒体的内容制作和传播方式向动态转移。在移动时代,电视的开机率越来越低,电影消费也越来越低,传统的单一艺术已经无法满足用户需求,于是,出现了微短剧和虚拟现实注重“动向”的艺术形态。虚拟现实赋能文旅发展存在“空心化”问题,即“什么火做什么”,内容同质化严重,过度注重“互动”需求,产生大量的泡沫经济,对整个影视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技术飞速发展,既要建构完善的行业规范,又要理性拥抱技术发展。
北京大学影视学系主任邱章红教授在题为“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微短剧智能写作系统设计主要难题”的主题发言中表示,向大家展示了大数据模型生成40集微短剧剧本的全过程。基于大数据库的库源,选择作品类型、人物信息、人物关系等关键信息,可在9分钟生成一个40集六万字左右的剧本,编写速度高于传统人力编写几百倍。大数据模型数据库的建立涉及大规模文本系统的计算,本身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需要文本迭代和算法的联合反应。大预言模型借助“干预”手段可完整、精准书写一个完整的市场剧本,通过算法预演可取代80%~90%的编剧工作,完成场景描绘的生产与实践落地。南京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祁林教授在题为“当代‘艺术界’的视频化建构”的主题发言中表示,视频化社会正在将技术化概念转变为社会和文化概念,视频意味着由电波构成的技术成为人类信息文明表达的方式。在媒介考古学的支撑下,新技术可以将所有过去做过的事情再重新做一遍,赋能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首先,视频技术推动了现代艺术的发展,催生出以“生产视觉”为主的视觉艺术家;其次,视频改变了当代艺术的叙事方式,带来了艺术创作的反叛性和艺术欣赏的拼凑性;再次,视频以“互动”特质赋能现当代艺术话语体系的建构。视频化社会的视频带来了“沉浸感和伴随性”两种新体验。
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晖教授在题为“视频化社会下网络文艺的新格局建构”的主题发言中表示,全媒体时代格局下视听平台发展呈现出,短视频领跑,长短视频深度跨界融合的整合性平台矩阵。网络视听艺术与产业宏观图景表现为:网络文艺呈现出多场景、交互性、智能性、沉浸性的特征;虚构叙事和非虚构性叙事跨界融合;长短视频资源跨界融合;微综艺垂类生产,重生活质感重跨界联合。网络视听艺术创作与产业现状呈现为:网综产能趋于稳定、多元;七大平台共争微短剧赛道;剧集备案量稳定、题材多元分布等特征。整个视频产业呈现出“短叙事的长剧开发和长剧的短剧集模式”两种维度。
作为本次论坛的第二个环节,圆桌对话以“视频化社会中的中国故事讲述”为主题。六位行业领军人物从产业、创作、实践等角度展开深入讨论。对话围绕“平台如何做优质的内容”“如何看待长短视频的融合共生”“高等院校学生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等三个问题展开,由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许波主持。
爱奇艺执行总编辑王亮认为,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向下扎根、共情,表达需要粗粝感。维护18-24岁区间的年轻用户,深耕垂类;把握住35-40岁区间的用户,拓宽全民向是当下爱奇艺在长短视频融合中做出的具体实践。高等院校学生需要做到乘大环境好势而上,通过读书间接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万言文,加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优酷执行总编辑李德顺认为,长短视频共生,既要回归,调整长短视频的观看维度,又要保持平衡,做到长剧短视频化,短剧长视频化,还要保持多样化,建构长、中、短三者并存的结构生态。高等院校学生应从两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明确事业和工作是一个长久的规划,而不是短期目标,另一方面要发挥自身长处,将研究领域做到精而深,发掘自身擅长之处。
抖音集团政务合作总监陈书林认为,优质的内容应具备深度、感染力、表达新颖和独特三个特征。需要建立系统的版权合作机制和内容引流营销策略、减少前期发展干预机制,实时做出调控手段来面对长短视频融合。在校学生应多参加实习和课外实践,提前了解相关岗位需求和情况,多看书和学习,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哔哩哔哩高级顾问张力认为,B站通过构建UP主和内容两大赛道,以及每半年更新一次生产和制作模式来保持优质内容的产出。面对长短视频融合,需要减少界定标准的节点和界限、加大视频制作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机制、积极拥抱新事物和新变化。当代大学生应时刻保持热情,保持好奇心、爱心和责任心,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芒果TV大芒计划制片人史记认为,优质作品的共同性在于表达人类情感、符合人性需求、能产生共鸣。在长短视频融合时代,芒果TV致力于打造生态、建立共生;实行“调岗机制”;敢于创新、坚持自我表达来构建内部生态。高等院校学生应学好专业知识,增加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把握优质资源,把自己当成生产工具,从一切未知的东西中汲取营养;热爱行业,敢于接受质疑与批判,保持信心。
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院长程樯认为,优质的作品不能“唯流量论和票房论”,做电影应该保持热情、理想和情怀,有追求并找到自己独特的风格。当代大学生应明确自身爱干什么、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找准自身定位,提升核心竞争力。
面向视频化时代,迎接多生态格局。本次“视听中国”学术会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是对过去视频化发展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未来视频化社会的展望与启航。我们坚信,未来视频将会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推动力,推动中国影视在全球舞台上获得更大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本期责编-
南艺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排版:岳霄云
指导老师:徐丽媛
内容来源:南艺传媒学院
1.第六届紫金文化产业论坛暨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2024年会在南艺举行
2.紫金文创研究院第二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在南艺成功召开
3.探索与回望:中国当代水墨四十年1985-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