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律不齐到心衰晚期,会经历4个阶段,预防心衰,要牢记这3点

楼市   2024-11-06 11:37   重庆  

深秋的晚上,白天医院里忙碌的身影渐渐散去。急诊室值班护士小张正准备交接班,突然听见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位面色惨白的中年男子跌跌撞撞地冲进来,右手紧紧捂着胸口,左手扶着墙壁,大口喘着粗气。

"救...救命,我胸口特别难受,觉得心跳特别快,像装了个小马达。"男子艰难地说完这句话就瘫坐在了椅子上。小张立即按下紧急呼叫铃,很快医生赶到开展急救。


这位病人叫顾明远,48岁,某知名广告公司创意总监。经检查发现存在心律不齐,心电图显示阵发性房颤。

在随后详细问诊中得知,他近半年来经常感觉心慌、气短,特别是上楼梯时明显,却一直归咎于工作压力大、休息不足。

顾明远的遭遇引发了我们对心脏健康的深思。《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数据显示:我国心力衰竭患病率约为0.9%,患者人数已超过1000万。心衰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50%左右,比多种癌症还要凶险。

资深心内科专家刘教授指出,心力衰竭并非一日形成,往往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就像一座百年老宅,倒塌前必定会出现裂缝、倾斜等警示信号。心脏健康同样如此,从最初的心律不齐到心衰晚期,通常会经历四个关键阶段。


亲爱的读者,作者收入微薄,不得不在文中加入了短短5 秒广告,观看即可免费阅读全文。我知道这可能会稍有打扰,但它确实能帮我增加些收入,让我能够继续坚持写作。您的理解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会努力带来更多优质内容!

第一阶段可称为"心律紊乱期"。这时患者开始出现心跳加快、心慌、胸闷等不适。就像城市交通系统,心脏的电信号传导出现了紊乱,犹如红绿灯失灵导致交通混乱。

在杭州某花店经营者陈女士的案例中,她在40岁时就开始感觉心跳时快时慢,尤其是熬夜制作花艺作品后更为明显。起初她以为只是疲劳,直到某次突发眩晕险些摔倒,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第二阶段进入"心室重构期"。心脏为了维持正常供血,开始代偿性增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年发表的研究表明,这一阶段心肌细胞会发生病理性肥大,心室壁增厚,射血分数开始下降。

青岛某海鲜餐厅大厨王师傅就经历过这个阶段。他平日烹饪繁忙,站立时间长,且有吸烟习惯。体检发现左心室肥厚后,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健康状况堪忧。所幸在这个阶段及时采取了治疗措施。


第三阶段是"心功能减退期"。此时心脏泵血能力明显下降,患者会出现活动耐量降低、疲乏乏力、夜间阵咳等症状。参考《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这个阶段占心衰患者总数的45%左右。

重庆某建筑工地施工员张师傅就因忽视这些症状,导致病情加重。他经常需要爬高上低查看工程进度,逐渐发现自己爬两层楼就气喘吁吁,晚上睡觉需要垫高枕头才能入睡。

第四阶段则是"心衰晚期"。心脏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出现明显的水肿、呼吸困难,生活质量显著下降。根据《中国心力衰竭防治报告2022》,这个阶段的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30%。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预防心衰显得尤为重要。专家建议重点关注三个核心要点:

持续监测心率血压。武汉某摄影师李先生养成了每天测量血压的习惯,及时发现了自己的血压异常,经过规范治疗,很好地控制了病情发展。

规律运动很关键。南京某茶馆老板娘吴女士每天坚持晨练,配合太极拳运动,不仅改善了心功能,还收获了良好的睡眠质量。

合理膳食加营养。深圳某美食评论家周先生在经历心律不齐后,改变了重口味的饮食习惯,选择低盐低脂饮食,配合医嘱服药,心功能明显改善。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张医生强调,心衰预防贵在坚持。每个人都应该像经营事业一样经营自己的健康,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近期研究发现,早期干预能使70%以上的心衰高危人群避免进展为临床心衰。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提醒我们要倾听身体发出的每一个微小信号。

回到文章开头所提及的顾明远,他曾经陷入了健康的危机之中。然而,幸运的是,经过一系列及时且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及对生活方式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整,他的病情终于得到了极为出色的控制。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用心经营。

正如一位古希腊医生所说:"生命在于运动"。面对心脏疾病,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过分恐慌。及时预防、科学防治、持续关注,就能为心脏健康筑起一道坚实防线。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建议》指出:心脏疾病的预防要从每个细节做起。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均衡饮食,远离烟酒,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正是守护心脏健康的重要基石。

生命的钟摆,犹如永不停歇的行者,始终坚定地向前迈进。它从不停滞,不受任何阻碍,无情地推动着时间的车轮滚滚前行,愿我们都能倾听心灵的声音,让心脏保持年轻活力,谱写健康人生的华美乐章。


海南国际旅游岛
30万读者都在关注的健康新媒体。传递健康知识,辟除网络健康谣言,传导健康正能量,让健康养生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