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背景
2017年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美在这一时期成为吸引资金、技术、人才流入农业农村的关键因素,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23 年,作为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的重要项目,本次“山前白夜大地艺术展”以“与自然共生”为主题,依托本土文化魅力,深度挖掘湖南的文化资源,以国际视野展开对湖南平江乃至全国乡村的艺术生态观察与研究,在自然中探索更有生命气息的文化创生与乡村振兴的新范式。
2024 年,带着对乡村美学的深刻理解,我们从新出发,开始了新创作之旅。我们的目标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感的艺术作品。创造乡村振兴与地方文旅的新方式。
我国对乡村美的追求从最初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转向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最终形成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的全面发展观。
01
2024-2025山前白夜艺术驻留计划艺术装置介绍
——与自然共生·感受平江脉搏
在湖南省平江县的青山绿水间,一场艺术与乡村的对话正在展开。"山前白夜大地艺术展"是一个持续的计划,它是一次探索,一次创新,一次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尝试。
2024山前白夜艺术驻留计划由中央美术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共同完成。作品《与自然共生·感受平江脉搏》以温和、柔软的方式介入乡村,实现风的信息采集,与在地材料的握手。
带着对乡村美学的深刻理解,开始了创作之旅。我们的目标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与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感的艺术作品。
在材料选择上,采用竹钢作为主体结构材料,同时结合传统裱糊工艺以油纸布作为表皮材料,呈现出生态自然的感官体验。
首先借助香港理工大学王佳教授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设计平台,进行概念设计与可行性探讨。这不仅是先进技术的展示,更是创意的启蒙与碰撞,通过在地形条件的输入从而形成艺术品初步的形态,为设计师提供可借鉴的创意思考。
在初步确认形态后,由设计师开始进行概念深化,通过模型推导,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设计。
三角形单元拆分
完成模型的整体深化
装置系统与结构之间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控制逻辑
驱动器结构设计
发生容器设计,至此建构与装置形成完美契合。
在材料选择上,我们采用了环保且具有地方特色的竹钢材质。通过传统裱糊手工艺,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手工艺人的温度和匠心。
在40度的高温下,设计团队、传统手工艺人以及施工团队共同协作,将设计理念转化为现实。每一个连接,每一次调试,都是对艺术的尊重和对完美的追求。
最终,这些艺术装置在乡村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它们的位置。它们与周围的田野、山川、天空和风对话,成为乡村文化的一部分,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用视频记录了整个创作过程,从灵感的迸发到作品的完成,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创造的喜悦和挑战的艰辛。点击下方视频,一起见证她的诞生。
项目名称:与自然共生·感受平江脉搏——2024山前白夜艺术驻留计划
项目总策划:崔冬晖、王佳
项目总执行:冯小敏
建筑及结构设计:冯小敏、冯睿
装置设计:万一尘
现场协调配合:胡劲松、薛俊标、黄瑞华
裱糊工艺:曹正新团队
竹钢制作及安装:竹元科技
02
参加港理工举办的
2024 Global Research in Design Innovation
~山前白夜艺术驻留计划继续前行~
03
2023山前白夜大地艺术展回顾
作为2020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在湖南省平江县,一场名为“山前白夜”的艺术盛宴正在上演。这里不仅是周令钊先生的故乡,更是艺术与乡村结合的实验场。三年的筹备,无数次的思想碰撞,只为呈现一个关注乡村城镇化进程、探索人与自然共生的艺术展。
山前白夜大地艺术展——展览亮点
展览包含建筑展和艺术展两部分,展示参展艺术家和作品的多样性,包括40多位国内外艺术家和建筑师的作品。
建筑展部分设置在乡村的一处空置民居中,将这一时期中央美院师生有代表性的乡村振兴案例进行展示,对于乡村振兴我们一直在砥砺前行。
艺术展部分设置在山谷之中,展现出“与自然共生”这一主题。
媒体聚焦 —— 艺术的力量了
从中国日报网到湖南卫视,从传统媒体到综艺节目,《我们的美好生活》和《潇湘有画卷》都为这场艺术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次城市与乡村的对话。
美育赋能 —— 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在“美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学术论坛上,我们探讨了艺术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艺术推动乡村生态再造,实现自然、社会、文化和生态效益的共融。讨论了“艺术+文旅+美育”结合的未来可能性,我们相信,艺术不仅能美化乡村,更能为乡村带来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