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情绪的智者,而不是奴隶
《内在平静》一书中说: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就像被无形的丝线牵动。但真正的智慧,在于学会与这些情绪共处,而不是被它们控制。
这让我想到生活中那些情绪稳定的人,他们既能体察他人的感受,又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到底要如何做到这一点?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01
心理学家马克·威廉姆斯在治疗室接待了一位特殊的来访者。
这位来访者说:"我每天都活在焦虑中,同事一个皱眉,老板一句话,我就开始胡思乱想。"
威廉姆斯给她讲了个故事:湖面上飘着一片树叶,风起时它随波逐流,风停时它又归于平静。
"情绪就像这风,它来了,你不必抗拒;它走了,你也不必挽留。"
这番话点醒了来访者。原来,情绪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过度关注它、放大它。
一位企业高管丽萨分享过她的经历。
新上任时,她总是被下属的情绪左右。有人不满工作安排就愁眉苦脸,她立刻着急地改方案;谁说话语气重了点,她就反复回想是不是得罪了对方。
直到有一天,她看到办公桌上摆着的小雨伞。
她忽然想到:雨伞不会阻止下雨,却能让我不被雨水打湿。
同样,她不能阻止别人有情绪,但可以学会保护自己不被影响。
从那以后,她开始专注于工作本身,不再过度解读他人的情绪。
半年后,她带领的团队业绩翻了一番。
李松蔚说:"情绪像空气中的灰尘,你越是想要抓住它研究,它就越是扰乱你的视线。"
02
瑜伽导师莎拉在一次课程中遇到个特别较真的学员。
这位学员对每个动作都提出质疑,语气咄咄逼人。
课后,其他学员纷纷表示被这种情绪影响,练习都不在状态。
莎拉却微笑着说:"就像练习平衡式一样,外界风吹草动,我们要做的是专注于自己的重心。"
她发现,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外界的情绪就很难撼动我们。
纽约大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研究发现:高情商的人往往有个共同特点:他们能够觉察到他人的情绪,但不会被这些情绪牵着走。
就像树木在风中,能感受风的方向,却依然扎根于大地。
这让我想起摄影师小林的故事。他在拍摄一场婚礼时,新娘的母亲情绪激动,对所有拍摄方案都表示不满。
小林没有被这种情绪感染,而是静静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最后他拍出的照片让所有人都惊艳不已。
"当时我就想,我是来拍照的,不是来处理情绪的。"小林说。
03
著名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曾说过:"学会与情绪共处,不是要压抑它,而是要有智慧地看待它。"
心理学家吉姆·洛尔提出了"情绪观察者"理论:把自己想象成情绪的观察者,既不逃避,也不陷入,而是以第三方的视角去看待它。
一位医院护士长用这个方法,化解了团队里的情绪困扰。
她发现,急诊室的护士们经常被病人的焦躁情绪影响,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她教导护士们:把病人的情绪看作天气变化,我们是观察者,不是参与者。
这个简单的转变,让整个团队的工作状态焕然一新。
每个护士都学会了在病人情绪激动时,保持专业的态度,既能理解病人,又不被情绪干扰。
04
生活不在别处,生活就在此时此刻。
同样,情绪也是如此。它不属于别人,只属于当下的你。
每个人都是自己情绪的守门人,有权决定让什么样的情绪进来,又让什么样的情绪离开。
认知心理学家艾伦·贝克说:"情绪不会伤害你,伤害你的是你对情绪的态度。"
学会与情绪共处,不是逃避,而是在觉察中找到平衡。
保持觉察,保持距离,你的内心自然会有一片宁静的天空。
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躲避情绪,而是学会与之共舞。
让我们成为情绪的智者,既能感受它的存在,又能保持内心的从容。
点个在看,学会与情绪共处,让心灵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