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孙鲁霞,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周湘莲,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9期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系统思维,认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从系统论视域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基于系统思维而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既有着全面完整的理论、历史和现实的生成基础,又包括相互联系功能互补的地位作用、使命任务和原则路径等构成要素,同时兼具整体性、动态性与稳定性等系统论的理论特质。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所源、所是和所状,呈现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系统整体的原像,对于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系统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基础;构成要素;理论特质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科学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在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次会议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引发了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热潮。曲青山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有宝华等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全面,涵盖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建设强大凝聚力的社会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各方面。李前进等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了文化属性的辩证意蕴、文化主体的价值性定位、文化发展的统筹性谋划等特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系统思维,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本文立足已有研究,力图在系统论视域下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基础、构成要素和理论特质,全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一、系统论视域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基础
在系统论视域中,任何系统都不仅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还是过程的集合体,一切复杂系统都是在不断反馈的过程中生成的。因而对于系统的理解,不能仅凭当下“在场”的构成要素及相互作用,还要依据其包含的“不在场”的生成基础。在系统论视域下,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其生成的理论基础、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基础的有机整体。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绝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思想魂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养脉的基础上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1.坚守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思想的精神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突显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思想的品格特征。在科学性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不是杂乱无章的历史事件的堆积,在它的演化中,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规律性。文化的发展也有其内在的规律性,“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揭示我国文化发展中的守正创新规律、主体能动规律和文兴国强规律。在人民性上,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要服务于人民大众,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格,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在实践性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实践性,统筹推进新时代文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部署,实现了“体”“用”的有机结合。在开放性上,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固本培元和守正创新相统一,强调理论必须做到“两个结合”。
2.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母本,包含丰富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论断新要求。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方法。习近平总书记以“两创”方针作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精髓的原则方法,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是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习近平文化思想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取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容性特质,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秉持开放包容的具体实践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这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开放包容、开阔文化视野,主张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吸纳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的历史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多年来文化建设历史进程认识和文化建设历史规律把握的科学总结。
1.汲取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扎根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吸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创造出代表无产阶级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民族的文化,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科学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科学的文化,它是“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的大众的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一意义上,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早期历史基础。
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文化建设的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强调“思想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思想工作又是统帅,是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宗旨,坚持“努力提高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发展。
3.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阐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指出精神文明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坚持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地位,指出“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必须大力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强调“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双百”“二为”“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建设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一是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体系。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二是强调文化强国,坚守文化使命。党的十八大明确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阐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党的二十大更加鲜明指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的现实基础
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文化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是对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科学回应。
1.对国际环境变化的科学回应
新时代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格局和形势发生剧烈动荡和变化,不同的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不断竞争与碰撞。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回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的需要而形成的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成果。一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迫切需要。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以更隐蔽性、迷惑性方式“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因此,我们“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是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人类文明发展特点,强调我们要“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2.对国内环境变化的科学回应
新时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回应现实需要。一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文化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指出文化建设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应对多元文化价值观念挑战的需要。新时代以来,多元价值观不断侵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受多样化社会思潮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深度剖析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提出“九个坚持”“七个着力”“十四个强调”等,为应对多元文化价值观念挑战作出了一系列科学决策。
二、系统论视域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构成要素
在系统论视域中,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系统观念,科学阐释了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使命任务和原则路径等要素,回答了“为什么进行文化建设、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以及如何进行文化建设”等重要问题。三个要素相互联系、功能互补,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整体内核。
(一)地位作用要素:文化建设系统谋划的前提
地位作用要素回答了“为什么进行文化建设”这个基本问题,着眼于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准确定位,是文化建设系统谋划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文化工作领域运用“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表述,凸显其重要地位: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把握,凸显了文化建设在全局工作中更加突出、极端重要的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把握世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基础上,从文化繁荣、文化自信、文化传承方面,全面系统地把握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功能作用。第一,提供坚强思想保证。文化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保证和重要内容。“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特别强调“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自信之根。“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第三,提供有利文化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地位作用要素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要要素,在系统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和原则路径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生成和发展的。
(二)使命任务要素:文化建设科学部署的核心
使命任务要素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文化”这个关键问题,是正确处理文化建设当前和长远、全局和局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关系的根本之策、科学之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深刻和准确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第一,继续推动文化繁荣。“继续推动文化繁荣”这一表述,既体现了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历史性成就和重大性突破的高度肯定,也阐明了立足新的国情世情党情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的总体方向。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第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站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深厚基础上提出这一深刻命题,既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又突出地对新征程上赓续中华文明,发展中华文明现代形态提出使命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的现实难题,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文化建设任务。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口号化”、文化创造有“高原”缺“高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将“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强调“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强调将网络舆论治理,打造清朗网络空间作为文化建设重要任务。
使命任务要素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素,在系统中起着统领性作用。使命任务要素阐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使命和具体任务,与另外两个要素相互作用,有机联系。
(三)原则路径要素:文化建设实践展开的关键
原则路径要素回答了“如何进行文化建设”这个关键问题,着眼于为实现新时代文化建设使命任务提供切实道路,是文化建设实践展开的关键。
如何进行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一系列原则指引。在领导力量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在价值立场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文化建设篇目中,鲜明强调“两为”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根本遵循方面,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秉持开放包容。在科学方法方面,强调坚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既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包含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宏观性、指导性原则,更鲜明指出文化建设“七个着力”,为文化建设实践提供具体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其中,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根本,在“七个着力”的工作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其他着力指涉的是文化领域的具体展开,如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闻舆论、文化传承、国际传播、文明交流等等。
原则路径要素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键要素,在系统中起着推动性作用。文化建设的原则路径要素是在地位作用要素的推动下,对使命任务要素的细化落实。原则路径要素突出地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性,实现了文化建设从何以可能的理论运思到何以可为的实践开展的重大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系统思维,坚持把一切事物和工作都作为系统来认识,他深刻指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大要素有机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
三、系统论视域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
系统论视域下,在深入论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基础和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还需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也即整体性、动态性和稳定性,为进一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理论支撑。
(一)整体性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是系统的最基本特质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思想体系作为系统存在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既包括“不在场”的生成基础,又包括“在场”的构成要素。生成基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前提基础,构成要素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是生成基础的新时代展现和理论升华,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
在系统论视域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基础和构成要素又是两个子系统,各自内部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个生成基础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一,理论基础与历史基础有机统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多来文化建设历史进程认识和历史规律把握中,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精神品格、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而形成发展的,既坚守了理论基础的品格特征,又是对文化建设历史发展的科学总结。其二,理论基础、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有机统一。理论基础和历史基础必须连接现实基础,才能实现存在的价值;同时,当前文化建设是对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的科学回应,是以理论为指导的文化建设实践,与文化建设的历史发展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个构成要素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为系统整体不等于各孤立要素的部分之和,而是各要素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结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构成要素的整体性体现如下:没有地位作用要素,使命任务和原则路径就会缺乏前提基础和根本方向引领;没有使命任务要素,地位作用就会如同空中楼阁,囿于“哲学家的书房”解释世界,而原则路径也会缺乏纲领遵循;没有原则路径要素,地位作用和使命任务都只能扁平化为理论抽象,整个思想体系既不能在实践中展现其现实性力量,也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三个构成要素有机统一、相互作用共同铸就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精神品格。
因此,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整体把握决不能将生成基础与构成要素割裂开来,也不能割裂式地看待理论基础、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不能将其看作仅具有实操性的具体路径或抽象意义的文化理论,而是要从系统论出发进行整体把握。
(二)动态性
在系统论视域下,系统中的“要素之间互相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不断变换和传递运动,以及相互作用的构成要素的整体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不断变换”。也就是说,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不仅仅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还是过程的集合体,是一个处于不断生成变化、动态发展的过程系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动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汲取历史智慧中动态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百年来进行文化建设的实践历程及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中不断丰富发展,掌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历史主动。
第二,在打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主动仗中动态发展。“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当前,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不少挑战,既需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进行创造性回应,也需要发展文化理论加强科学性指导。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于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中,其必然也将在新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开辟发展新境界,不断解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难题。
第三,在借鉴世界文明精髓中动态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在历史中汲取智慧、在实践中获取养分,不断发展变化,更是博取众家之长,创造性地借鉴世界国家的先进理念和文明瑰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待文明的态度十分明确,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并将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作为实现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
(三)稳定性
系统的稳定性,是指“一个系统物质,在某一范围、某一层次来考察,其状态和变换具有确定的界限”,处在这个界限内,系统不会发生质变的稳定状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稳定的系统,其稳定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强调:“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魂脉者,乃思想文化之灵魂、核心;根脉者,乃思想文化之根本、源泉。魂脉、根脉的表述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创新中的重要地位。无论现实难题如何纷繁复杂,具体理论观点如何改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坚守不会变。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魂才能保持思想体系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才能继承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真正实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
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也是任何思想体系构建、发展过程中不断追问和省思的问题。“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人民性既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始终,也蕴含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的每一要素之中,主要体现在将“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作为开展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把“造福人民”“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作为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依靠人民”作为实现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等等。
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源自实践,又指导实践。与以往哲学家善于构建哲学体系解释世界不同,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以改变世界为根本指向的,这种鲜明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体系的应有之义。同样,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不是出于构建圆润体系的旨趣,而是植根实践,指导实践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这一内核必将伴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愈来愈在新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彰显出璀璨光辉。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稳定性还需要在与动态性的辩证统一中深刻把握。一方面,系统的稳定是动态中的稳定。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植根马克思主义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根本立场”,又有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辩证调适”,是“变”与“不变”的多重交奏,是稳定与动态的对立统一。另一方面,系统的动态是不断从一个稳定态转向另一个稳定态的动态。习近平文化思想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思想体系,而是在不断解决文化领域现实难题的具体实践中,从稳定到不稳定,再到相对稳定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
综上所述,系统论视域下,从生成基础、构成要素和理论特质出发,深刻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所源、具体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所是、高度概括习近平文化思想所状,很好地呈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系统整体的原像。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统性,能够全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解决新时代新征程上文化领域的重大课题、掌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历史主动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
文稿 | 张英超
编辑 | 董新娟
审核 | 吴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