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女权事业之母林贝聿嘉:仁义道德就是我的祖传家产

文摘   2024-11-01 18:05   北京  


“我今年96岁,还能够走路,还能够看书,还能够听。”说这句话的是一位耳聪目明的老人。
这位老人用“丰盛”一词来形容自己的人生,她的名字叫林贝聿嘉。
林贝聿嘉是苏州贝氏家族的一员,她的堂兄是建筑学大师贝聿铭。和贝聿铭相比,林贝聿嘉的成就毫不逊色。她毕生致力于社会进步工作,在移居香港的70多年时间内,为香港的生育率下降、妇女地位提升、养老制度的建立等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
这位开创了很多“第一”的杰出女性,仿佛为香港社会特别是底层民众谋求福祉而生。

林贝聿嘉

01


作为家族一员,深受“贝氏家训”浸润


林贝聿嘉所在的贝氏家族,被称为“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
关于这个传奇家族,网上流传着一则30字的贝氏家训:“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以独有之产遗子孙,不如以公有之产遗子孙。”据说,这一家训是林贝聿嘉的一位名叫贝润生的祖辈总结而成。
对林贝聿嘉的采访,就是从探讨贝氏家训开始的。


在提及家训对自己的影响时,林贝聿嘉说:“小的时候,家里没有特别提家训,但是这几个字的意思一直在我们家存在。父母的教育也是这样,告诉我们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回馈社会。”她特别解释说,因为父母不是做生意的,并没有什么家产,但是“仁义道德就是我们的家产”。
接着,林贝聿嘉讲述了贝氏家族和自己成长的故事。“我们姓贝的一家是从浙江移民到江苏苏州去的。已经十几代了。”她说。
按照知乎网上一篇题为《贝聿铭: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靠什么传承至今》的文章介绍:“贝家本是浙江金华人,明朝中期迁居到苏州,第一代从摆地摊开始做起,一步步做大。第二代和第三代人开始卖中草药,开了中药店;第七代的时候已经变为了江浙地区最著名的药材商铺。”到了乾隆年间,贝家成了苏州四大家族之一。到了近代,贝氏家族以同为第十三世孙的贝哉安和贝润生两支最为兴旺。其中,贝润生靠颜料生意起家,生意成功后花重金买下了苏州四大园林之一狮子林。

贝聿铭
贝润生是林贝聿嘉祖父贝理泰(又名贝哉安)的弟弟。和弟弟相比,贝理泰的成就毫不逊色。
“祖父是一个文人,后来成了银行家。我的一个叔叔,就是贝聿铭的爸爸,也成了银行家。”林贝聿嘉介绍道。
贝理泰是林贝聿嘉和贝聿铭共同的祖父。1915年,他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商业储蓄银行——上海银行和中国第一家现代旅行社——中国旅行社,还和弟弟贝润生一起在苏州创办了第一家现代幼儿园,并长期担任苏州总商会会长。
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曾出任中国银行副总经理及中央银行总裁。值得提出的是,他是中国外汇制度的创始人。

贝祖诒
林贝聿嘉的父亲也是一个文人,他没有像弟弟贝祖诒一样子承父业进入金融领域,而是供职于政府。在介绍自己的父母时,林贝聿嘉特别提到自己的母亲是一个“思想非常前卫的人”。
“虽然她们那个年代,女孩子没有机会到学校读书,但是她们家里有私塾,妈妈也是识字的。”林贝聿嘉说,自己的家教比较严,父母给予的主要是“关于仁爱、忠信”的儒家思想,从小就觉得“应该回馈社会”。
在这样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家族,加之有开明的父母,林贝聿嘉也走上一条书香门第子女的成长之路。
1928年,林贝聿嘉出生在上海。
“日本人侵华的时候,我们跑到香港来。在香港住了几年,1940年又回到上海,在上海完成初中、高中、大学。1949年又回到香港,因为我爸爸在香港。”林贝聿嘉简要地介绍了自己的大致经历。
当年在上海,林贝聿嘉就读于沪江大学(如今的上海理工大学)。这所开了“在华基督教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的大学,既培养了包括徐志摩、李公朴、冯亦代等有影响力的男性,也培养了包括林贝聿嘉在内的许多杰出女性。
说到自己当年能入读沪江大学这所有影响力的名校时,林贝聿嘉并未提及自己的聪明和勤奋,而是十分感念自己的母亲。
“虽然她是旧社会出来的人,但是有新思想。她不是说女孩子就不用念书了。我们在日本人侵占中国打仗的时候,也没有停过学。(我)一直念书,念完中学还念大学。我的很多同学,中学毕业以后就做事情了,但我还是有机会念大学。”林贝聿嘉说。
大学毕业不久,林贝聿嘉便追随父亲的脚步到了香港。

02


“两个就够数”,控制人口膨胀的功臣


到了香港之后,林贝聿嘉选择了一条服务社会的道路。
“我在大学念社会系,社会系包含社会工作。我们在沪江大学读书时,大学(周围还是郊区)对面有个公社,我们就在那里实习做社会工作。”林贝聿嘉说。到达香港后,她从来没有在商业机构工作,一直在做社会服务工作。


林贝聿嘉在香港做的第一份工作,与计划生育有关。当时,香港的生育状况并不乐观。
“1949年以后,很多人从内地到了香港。(其中的)很多人很穷,但是生了很多孩子。由于无节制的生育,香港出现了‘一家八口一张床’的情况。” 林贝聿嘉回忆道。在入户走访中,她看到有的家庭“生了七八个孩子,都挤在一起,床上,地上,床底下都是孩子”。
无节制生育,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家庭和母亲本人来说都会带来沉重负担。基于这样的见闻和思考,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起,她开始在香港倡导计划生育。
“当时,计划生育是很多人不敢接触的问题。大家都觉得这是很私人的问题,生不生孩子不关别人的事。但是,我就很大胆地做了。”林贝聿嘉不仅大胆地去做了,而且提出一个很接地气的口号。
“两个就够数”,就是林贝聿嘉为倡导计划生育而提出的口号。
“就是两个替代两个,父母加起来是两个人,生两个孩子就是两个人替代两个人。这样,人口就能平衡了,就不会出现人口爆炸的问题了。”谈到这个口号的来源时,林贝聿嘉说自己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
和内地的计划生育工作由政府倡导并实施不同,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是一个志愿机构,而非官方机构。换言之,身为香港家庭计划委员会执行总监,林贝聿嘉所能做的工作就是让港人通过接受“少生优生”的理念,做到自愿减少生育。
当时,林贝聿嘉一心想着如何把大家“多子多福”的观念转变成“两个就够数”。多做宣传,成为她和同事推广“两个就够数”理念的手段。
一开始,林贝聿嘉和同事挨家挨户去宣传。“我记得,过去‘木屋区’的人很穷,但是每个家庭都养狗。看到陌生人过来,狗就会叫,就会扑过来。”她回忆道。为了应对狗,她和同事总是随身带着一把伞,既可以防日晒和雨淋,也可以对付狗。那个时候,雨伞被他们戏称为“打狗棒”。
20世纪70年代,电视媒体开始普及。这一新兴媒体,立刻受到林贝聿嘉的喜爱。
“我是第一个利用电视媒介来宣传计划生育的。当时,我们也没有出钱,电视台免费给我们做宣传。我到电视台讲计划生育,每个礼拜一次,一共讲了13期节目。”林贝聿嘉说。此外,她还用其他方式进行宣传,包括以“两个就够数”为主题写了一首歌。
事实证明,利用媒介所做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很成功。
据林贝聿嘉介绍,虽然一开始有反对的声音,但是香港人渐渐接受了“两个就够数”的观念。当时,她走在马路上,经常会被人认出来并对她说“我是你的信徒,就生了两个”。
在她的推动下,香港的计划生育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林贝聿嘉记得,自己担任家庭计划委员会总监之时,香港的出生率是39.6‰,就是每1000人就生39.6个孩子,这个出生率非常高。20多年后,她离开这一机构的时候,出生率已降到11‰。
“我提倡的‘两个就够数’,非常被香港人接受,生育率就降到很低。”在回忆往事时,林贝聿嘉因这样的成就而颇感欣慰。

林贝聿嘉

03


创办香港妇协,让女性“留港建港”


因其所倡导的“两个就够数”成功唤醒了香港女性的生育意识,林贝聿嘉被称为“控制香港人口膨胀的功臣”。
事实上,呼唤女性生育意识复苏之举,也源于林贝聿嘉内心对底层女性的一份悲悯。


“我刚才也说了,我的母亲非常前卫。我妈妈认为男女是平等的,我哥哥念大学,我也念大学。男女平等的思想,从小在家里就培养出来了。”林贝聿嘉说。
虽然自己从小就有平等的环境,但进入香港社会后,她却发现“男女不平等”无处不在。无论是劳动报酬、社会福利,还是家庭地位方面,女性的地位都比男性低。
在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工作期间,林贝聿嘉对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她清楚地看到,很多女性被“生了很多孩子”这件事“困住了”,但港英政府对此好像视而不见。她倡导少生孩子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让女性从繁重的生育负担下解放出来。
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成功后,林贝聿嘉又有了一个重大计划——成立一个维护女性权益的机构。1993年,她和梁爱诗等香港杰出女性一起创办了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
在回答红船编辑部关于“为什么创办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这一提问时,林贝聿嘉讲述了一段香港独特的“移民潮”历史——
有一个时期,香港很多人移民到外国。他们全家都去,但是在国外赚不到钱,先生就回到香港做事情,太太和孩子留在国外。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香港的学历有很多国家不承认。比如,你在香港是医生,到了英联邦国家还承认,到了美国就不承认。所以,很多人移民到外国后,把家眷留在外国,自己回到香港赚钱。
在讲述这段历史时,林贝聿嘉还举了一个身边的例子:“我先生的弟弟是医生,他移民到了加拿大。他在爱尔兰学的医学,是英联邦的医生,但加拿大也看不起他,派他到郊区去做医生。”
这种两地分居的情况,带来不少“家庭分裂、离婚”等问题。因此,林贝聿嘉在做计划生育工作的时候,就有很多女性向她投诉,说“丈夫有外遇,要离婚”、自己的“家庭要破碎”。
林贝聿嘉非常同情这些女性,就在思考“怎么可以让他们的家庭不要分开”的问题。她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把妇女留在香港,家庭没有分开,问题就会少一点”。
为此,林贝聿嘉就联合梁爱诗等人一道发起成立了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致力于“把妇女留在香港”。

▲梁爱诗


和宣传计划生育时一样,在倡导妇女留在香港时,林贝聿嘉也提出一个“留港建港”的口号。“就是‘留在香港,建设香港’的意思。希望把妇女团结起来,大家互相帮助,不要有那么多人移民。”她说。
令林贝聿嘉欣慰的是,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成立后所做的宣传工作起到了作用。“移民开始减少,家庭分裂的问题也减少。当然,就算是没有移民,也有婚姻破裂,但是减少了。至少,她们有问题可以到妇女协会来,我们有婚姻咨询顾问,也能帮助她们。”她说。
当然,林贝聿嘉等人发起成立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的初衷,并不仅仅限于减少移民家庭的分离问题。另一个原因,是1995年的世界妇女大会要在北京召开。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时,作为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创会主席的林贝聿嘉,把香港各界300多名女性带到了北京怀柔,在世界妇女大会上精彩亮相。
从那时起,林贝聿嘉每年都会以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的名义带队到北京,而全国妇联对香港各界妇女协进会也非常重视。“每次我们去,主席一定出来接待。从陈慕华开始,到顾秀莲、陈至立等(全国妇联主席)都接待过我们。”她说。


04


做立法会议员,促进两个委员会设立


“我一直做妇女工作,提倡男女平等。”林贝聿嘉说。她把通过提升女性地位达成男女平权,当作自己的使命。倡导“两个就够数”的生育理念如此,发起成立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也是如此。
在20世纪中期,香港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带来的机会,让女性逐渐走出家门,进入工厂、医院、学校和政府部门工作。与此同时,香港社会的男女不平等问题一一暴露。
据林贝聿嘉介绍,那个时候,纳妾是公开的,不少男人三妻四妾。男女同工不同酬,女性的薪酬只有男性的三分之二甚至更低,房屋分配等福利也没有女性的份额。
1971年,随着《修订婚姻制度条例》的实施,纳妾这种婚姻形式才成为非法行为。但是,纳妾问题虽然解决了,男女“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此,有识之士开始呼吁港英政府推行男女同工同酬政策,女性团体也为之发起了情愿、谈判等活动。
这场男女平权运动发生时,林贝聿嘉也参与其间。据她介绍,在1971年的时候,港英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开始逐步推行男女同工同酬制度。
在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制度建立的同时,林贝聿嘉也关注到另一个问题——退休金问题。“因为之前老人老了,没有积蓄,没有退休金,就要靠子女,尤其是家庭妇女,她们做家务,要管整个家庭,但是没有退休金。如果没有退休金,有子女的还可以靠子女,没有子女的就很苦了。”她介绍道。为此,她觉得应该提出建立退休金制度的建议。
后来,这一建议受到香港特区政府重视并以立法形式施行退休金制度——即2000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强制性公积金计划。
在轰轰烈烈的男女平权运动,平等机会委员会和妇女事务委员会的设立、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的创立,被认为是成果和标志性事件。在这些成果产生的过程中,林贝聿嘉是关键人物。
1979年12月18日,联合国大会第34/180号决议通过《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林贝聿嘉注意到,中国政府于1980年签署并批准了该公约,是最早的缔约国之一。
当时,香港尚未回归祖国。要让上述公约在香港生效,需要港英政府签署并批准。
“我在立法会做议员的时候,有个动议是把《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引进到香港。”林贝聿嘉介绍道。后来,港英政府并未直接签署公约,而是成立了“平等机会委员会”。
成立于1996年5月的平等机会委员会,是香港的一个法定机构,其职责是负责执行《性别歧视条例》《残疾歧视条例》《家庭岗位歧视条例》及《种族歧视条例》。
5年后的2001年1月15日,香港妇女事务委员会成立。和平等机会委员会一样,这一机构也是香港政府一个法定机构。
“政府没有把公约引进来,但是成立了这两个委员会。在这两个委员会,我也做委员。这两个委员会是有法律效力的,对推动男女平等是有很大支持的。”对香港政府以另一种形式开展消除对女性歧视的工作,林贝聿嘉颇感欣慰。


直到今天,96岁的林贝聿嘉依旧活跃于社会舞台。她继续为香港社会进步和女性发展等事务奔忙,也在帮助内地弱势女性群体——比如,在香港同胞中发起“母亲水窖”和“山区女童教育计划”捐助活动。据她初步估算,由她发起的为内地公益项目等捐助资金达数千万元。
林贝聿嘉被公认为“控制香港人口膨胀的功臣”,但她对香港社会进步的贡献远不止于此。

林贝聿嘉与本文作者朱顺忠


采访手记:林贝聿嘉的长寿秘诀
在采访林贝聿嘉的时候,有一个细节让我深受触动。一起上电梯的时候,我不小心按错一个键,她马上就发现了。进入采访环节,她的记忆力和思考力,都让我惊叹不已。
总之,林贝聿嘉女士的灵动与敏锐,远远超出我对一个96岁老人的认知。
在回答“有什么长寿秘诀”这个问题时,她洗练地回应道:“我一直在动。我每天还是出来,去办公室,做点慈善工作,做点社会服务的工作。我脑筋一直在动,所以比较灵光一点。”
“在香港这70多年,我都没有停过做事。每天都很忙,但忙得很开心。很多人问我‘你的长寿秘诀是什么,我说就是要开心’。”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这位96岁老人的语气异常平和。
以“开心”作为长寿秘诀的人也许很多,但开心的内涵却不尽相同。林贝聿嘉和我们分享了她对“开心”的理解——
我今年96岁,还能够走路,还能够看书,还能够听。(是)很感恩的一个人生。我长寿的秘诀就是有多姿多彩的生活。我是一个乐观的人,只有开心才能让你长寿。
什么叫人生无憾?就是回想起来,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参与。能够付出的,你都付出了。
你要服务社会才会开心,你有寄托,你做了事情,可以给你回响。对什么有贡献,自己会很开心。
生活要多姿多彩。我是一个样样都喜欢做的人,工作也做,也常常参加旅行。多方面的事情,给了我一个很丰盛的人生,很精彩的人生。
我这一生,家庭也很幸福。当然,(人生)最要紧的还是家庭。我让人家生两个就够了,但是我就生了一个。生了一个女儿,我女儿是医生。
“我也觉得对得起我的女儿,也对得起政府。”林贝聿嘉用这句话,概括自己96岁的人生。
撰文:朱顺忠
视觉: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

程序编辑:朱向锋

★推荐阅读★

“柴胡栏子事件”烈士胡里光之女胡骁焰:最遗憾没有一张和父亲的合影

老一辈革命家刘培植之子刘丹龙:父亲是代表陕北根据地到吴起镇迎接中央红军的人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吧

↓↓↓

红船融媒
红船破浪,铭记传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