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种技巧,再难插的鼻胃管都“听”你的

学术   2024-12-25 23:50   河南  

案例介绍

患者老年男性,84岁,因“言语不清,饮水呛咳20余年,加重1天”于2023年10月30日收入院。

入院诊断:脑梗死、高血压病3级、2型糖尿病。

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精神欠佳,口唇轻度紫绀,被动体位,查体欠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右侧肢体肌力3级,左侧肢体肌力4级,四肢肌张力正常。洼田饮水试验4级,患者家属暂不予鼻胃管置入。

患者于2023年11月6日出现咳嗽、有痰不易咳出,呛咳症状明显,并伴有肺部感染,建议患者行鼻胃管插管治疗,患者家属同意鼻胃管置入。鼻胃管置入顺利,向患者家属进行鼻胃管置入后的宣教,交待注意事项。

11月7日夜间,患者将胃管拔出,再次行鼻胃管置入时患者较烦躁,不配合,插管失败。患者暂不进饮食,白班再行鼻胃管插管。

因患者吞咽困难,进食呛咳,11月8日上午9:00责任护士遵医嘱再次行鼻胃管置入,患者不予配合,抗拒,再次出现置管困难。通知病区护士长及主治医生,先暂停胃管置入,对患者进行情绪安抚。

20分钟后,先给予患者吸痰,由护士长进行胃管置入,将床头摇高90°,患者呈坐位,石蜡油润滑导管前端15cm改用生理盐水20ml冲洗导管及导丝后再充分润滑导管前端,插入会咽部15cm时,在置管测鼻孔滴入2~3滴石蜡油,同时用湿棉签湿润患者口唇,在患者口角处用20ml空针为患者滴入2~3ml温开水,患者此时做吞咽动作,顺势将胃管插入胃内,患者无呛咳、呼吸困难等不适。

用水试通畅,无气泡溢出。将听诊器至于患者胃部,有气过水声,置管成功。

病例总结分析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梗死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参与吞咽功能的神经中枢受到破坏,吞咽不协调,在进食时易发生呛咳导致肺部感染、窒息甚至死亡。

因此,对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的老年患者进行鼻胃管置入,是临床常见的护理操作。

在这个案例当中可以看出:

1.患者老年男性,既往有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病史,长期卧床,配合能力较差。

2.患者应激反应强烈,咽喉部有后上神经分布,对刺激敏感,胃管刺激导致患者出现不适感,胃管插入会咽部15cm后不配合,出现抵触抗拒,置管困难。

3.患者有痰不易咳出,常伴有清理呼吸道困难的护理问题,患者呼吸不畅也会导致胃管置入困难。


插胃管常用方法

1. 70°角右侧卧位法:

(1)适用对象:意识障碍患者,尤其是伴有舌后坠的患者。

(2)具体操作:患者平卧时先测好胃管所需长度,然后协助患者取右侧卧位,脸面与床面呈 70°角,操作者在患者右侧下胃管。

(3)优点:先仰头后托头平卧位插管法不适用于伴有舌后坠的患者,而这个方法则适用于有舌后坠的昏迷患者;确认胃管是否盘曲在胃内时容易抽出胃液(因为右侧卧位时胃液高度较高)

2. 先仰头后托头法:

(1)不适用对象:舌后坠、脑出血急性期及颈部损伤患者

(2)具体操作:取半卧位或仰卧位,测量所需胃管长度,用胶布标记,所需插入胃管部分全部充分润滑,清醒患者先嘱其仰头待胃管末端进入口咽部(约已插入 15 cm)后再嘱其压低头部使下颏尽可能靠近胸骨柄;对昏迷患者先去枕托颈使其抬头,待胃管末端进到会厌部再托起其头部使下颏尽量靠近胸骨柄,然后下胃管

(3)优缺点:优点是下颏靠近胸骨柄可增加咽喉部通道弧度从而使下管更加顺利,缺点是对有舌后坠的患者不适用,可能增加脑出血急性期、有颈强直患者原发病风险,对有气管切开的患者可能会导致气管套管脱出。

3. 向前、向上提拉下颏法:

(1)具体操作:常规插入 10-15 cm 后助手用食指、中指勾住患者的下颌角向上提、向前拉,使下齿槽超过上齿槽 1-1.5 cm,操作者感到胃管前端阻力消失继续下胃管。

(2)优缺点:优点是一次插管成功率较高,对昏迷患者和气管切开的患者尤其适用,缺点是费力。

4. 胃管退后法:

(1)适用对象:昏迷、吞咽反射消失的患者

(2)具体操作:对有咳嗽反射的患者,胃管插入 20-24 cm 引起咳嗽时,将胃管退后 1-3 cm,待咳嗽停止后于吸气末一瞬间快速继续下管;对咳嗽反射消失的患者,下管 20-24 cm 感到有轻度阻力时将胃管退后 1-3 cm,再用一手拇指轻推喉头,于吸气末瞬间下管。

5. 侧位拉舌法

(1)适用对象:昏迷或有气管切开的患者

(2)具体操作:常规下胃管到口咽部,感到有阻力时助手用拉舌钳将患者的舌头拉出,对同时有气管切开的患者,当胃管下到咽喉部以下 2-4 cm(气管切开部位)感到阻力增加时,助手将气管套管轻轻向外拔出 0.5-1 cm,胃管末端过了气管切开部位后再将套管还位。

(3)优点:大大增加了舌后坠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

6. 一口量法:

(1)具体操作:卧位抬高床头 15-30°,常规下胃管 14-16 cm 时,左手扶胃管,右手用注射器向患者口腔内注水 5-8 cm,趁吞咽反射时下胃管。

(2)优缺点:优点是减少粘膜损伤,缺点是给水太少不会引起吞咽反射,如果向口腔内注水太多或太快会引起呛咳,对吞咽反射消失的患者不适用。

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

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有三种方法):

①连接注射器于胃管末端进行抽吸,抽出胃液。

②置听诊器于患者胃区,快速经胃管向胃内注入10ml空气,听到气过水声。

③置管末端于水中,观察无气泡。

根据临床经验此三种方法也并非准确,如以下几种情况:

1.胃内积气,误以为插入胃管。

临床表现无呛咳,紫绀,胃管末端置入水中见气泡冒出,叩击腹部鼓音,以③方法难以准确判断,可将病人坐起,再将胃管插入少许后采取①的方法进行证实或采取x线透视证实。

2.反抽无胃液,误以为不在胃内。

a.胃管插入长度不够,《基础护理》中规定置入胃管长度前额发际至剑突的距离,成人45—55cm,研究表明,根据身高不同,其前额发际到剑突的距离有一定差距,规定不是绝对的,要因人而异,避免因插入长度不够而影响判断。

b.胃管阻塞。橡胶胃管,管壁厚管腔小,如因鼻饲饮食较稠而冲刺也过少造成堵塞,因此插胃管前要做好评估,应对鼻饲喂养宣教到位。

3.回抽胃液阻力大。

可因胃管插入过深或贴于胃壁,可将胃壁退出少许。


来源中国护理管理、护理笔记;(转载仅作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联系小编:1113865361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医学会
医学会是一家专门提供医学资讯、医师资格考试、执业药师考试等信息服务的平台,以服务医生为宗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