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这个文章《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史上最成功的父亲梁启超》很火,说的是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梁启超,不仅他自己的成就斐然,而且子女个个成才,一个家门走出三个院士,其他的几个孩子在自己的领域也都各有成就。
另一个高晓松,他的外公张维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力学家,曾当过清华大学的副校长,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一手创办了深圳大学,并担任深圳大学首任校长。
他的外婆陆士嘉是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女学生、关门弟子。中国著名的流体力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筹建人之一,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陆士嘉的祖父陆钟琦在清代时曾任山西巡抚。他的妈妈......
这样的单子可以列出十万字,那是不是原生家庭一般的人就没戏了?
有一个叫“王谢子弟”的成语指东晋的“王”与“谢”两大家族,一个是山东琅琊王氏,即王导一家;另一个个是河南阳夏谢氏,也就是谢安那一家。
欧洲最早甚至有“每一个真正的精英至少有一个精英的亲戚”这样的说法,认为有成就的人最核心的因素来自于血缘。
但这样的说法靠谱吗?
在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家们一直尝试去发现卓越人士之所以卓越的原因,特别是一些天才人物的成功之道。
但真正从实证角度做这个研究的第一人是英国的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1822年-1911年),他是科学家和探险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会员和皇家学会会员,晚年还被册封为爵士,同时他还是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的表弟。
他的研究是基于对各行业名人及其血缘关系的分析,在1869年发表了《遗传的天才》中发现之所以成为名人受制于三个因素:
先天能力、工作热情及做大量艰苦工作的足够动力(大部分人其实动力不足)。
高尔顿的研究虽然承认了后天努力及练习对于成功的促进作用,但他还是更注重天赋,认为练习在某个空间内可以提升水平,但天赋却限制了水平的最高状态。
/03/
看过马拉松比赛的人都知道,在起跑的那一瞬间道路是很拥挤的,但是当1/4赛程过去之后,选手们彼此的距离就拉开了,在起跑时占得的那一点便宜到这时早就荡然无存了。 很多中国的家长都在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他们会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尽可能地抢位子。但其实,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得那么拥挤,因为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 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
/04/
二十多年前的1997年,在月生活费不到150块钱的时候,上网费是18块钱一个小时。
而且,当时互联网上信息和知识很少,你想找到有价值的内容都很难。因为那个时候各种资源的大规模上网还没开始。
这样一比,现在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只要你愿意去找,各领域的大部分知识都可以获取,虽然有些要收费,但只要有收费的,你费点劲也总能找到免费的。如果你要有问题,互联网上这么多高手,总有人有时间、有热情愿意帮助你。
如果你不NB,真的不是因为家庭出身,也不是因为你智力低下,更不是因为没钱读不起书。
那是因为什么呢?
这个世界上,不希望变好的人基本上没有。
这个变好包括了健康、习惯、财富、影响力、价值等各个方面。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变得越来越好!
小时候谈到理想的时候都希望有所成就,无论是当科学家还是警察、教师、售票员,都希望自己能够有价值对他人和社会有用。
但在岁月流逝中,许多人让自己变好的动机越来越弱。
这里面一方面是教育给的我们负面的暗示:你英语不行、你数学不好,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就一般甚或很差,让大部分只知道自己不擅长干什么而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当到社会上以后,权利寻租、拼爹和拼颜值、关系大于能力、投机取巧好过踏实肯干,劣币驱逐良币,又让许多人心里哇凉。
即便是有强动机的人,也不一定变得更好。
如果一个人十分想有钱目标是成为中国首富,这个大致也很难实现。因为钱是一个结果,仅仅有想变好的动机还不够,还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钱不是目标,必须有通过什么方式赚到钱才是目标。
同样,我想成为一个专家也不是目标,而基于你的当前境况、个性、特长和优势,成为你所从事的工作上的专家可能算一个目标,因为这个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并不是所有的目标都能达成,你的目标要有可行性,要有相关的资源准备。
有了这些,还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而已。
要实现目标需要去付出艰苦的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寻找好的实践机会并坚持实践、持续的反思与思考、主动的表达与传播。
这些工作都不容易做,都有点反人性,都不在自己的舒适圈,所以最后坚持下来做的一定是少数人。
/05/
第一象限:有目标,真去干。
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下大功夫去学习、实践、反思。在正向上积累,即便最后目标没有实现,也会有大的收获。
第二象限:没目标,也去干。
在现在的环境下,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信息和知识爆炸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目标而胡乱努力,希望乱拳打死老师傅,这样的概率极低。那些一年读了500本不同领域的书,订阅了从得到到豆瓣知乎混沌研习社,整天参与拆书21天改变习惯樊登读书会的,类似于这个象限。
因为没有目标,所以没有办法积累,将来会成为大百科全书式的万事通,但他的知识和经验都是在百度上可以查到的,很难形成核心优势!
这一象限的人感觉最好,而且很难劝:因为他觉得自己够努力啊,每天都忙得要死的去长进自己,他还不认为自己没有目标,因为目标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呀!
确定目标需要思考,但真正的思考是很费劲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来逃避了!
第三象限:没目标,不去干。
依然认命,不作挣扎,这样的人也许很幸福:云淡风轻,岁月静好。
第四象限:有目标,不去干。
该象限的人都类似于幻想家,混乱了现实与想象的关系,认为只要目标定下了就等于实现了。
真正的努力很艰苦,他们也会逃避这些艰苦而习惯用替代的方法来麻痹自己:纠结于细枝末节而不顾核心、读那些很容易读的书、干重复的工作,看起来也很忙很累,但实际上没有长进。
写完《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后许多人问我成就卓越的密码到底是什么,其实简单说,就是:
找对路子(方向),下够功夫(持续努力)
每个人都可以!其他的学习、实践、思维、个人品牌只有在前面两个前提下才有。(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作者田志刚。您可通过微信号:511956894 与他联系或加入他的【二班】)
该文内容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点击【阅读原文】直达京东购买。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作者田志刚。您可通过微信号:511956894 与他联系或加入他的【二班】
@关注知识管理中心公众号:KM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