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一个人发展上限的,从来不是情商和智商

文化   教育培训   2024-11-17 12:00   北京  

文/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 知识经验案例萃取的底层逻辑 ·


01

一个小孩说他自己的经历:

从一个农村的普通中学转到省会城市里面的重点中学,在他之前的学校里面他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学习最好还听话不惹事打架。

但当他到那个重点中学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不惹事打架,因为与农村的学校放养相比,新学校管理严格精细,根本没有打架的机会。

而他赖以自豪的学习好,在这里却完全不是这样的,他的成绩按照重点中学的标准,数学勉强算中游,而英语则很差,语文自己课外阅读太少也是下游。

当然,这不能怪这个孩子,因为之前学校和现在学校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可能之前学校大部分小孩的心思根本没有在学习上,稍微认真点就是个学习好的孩子。

而新学校则大部分学生都认真学习,而且这些孩子的家庭出身和背景、外部提供的资源都远比他要好,他很快发现了差距。

类似的情形有很多,许多从农村考上清华北大985的孩子们都说,原来自己是当地中学的佼佼者,但真正进了这些学校才发现,自己跟条件好的同学相比,考分上可能不大,但分数之外的对世界的认知、习惯、能力的积累差别却很大。

当然,这些孩子还是幸运的,他们有机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打破原来认为自己已经很优秀的标准,经过后续更多的努力,大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但问题是,有没有一些人一直觉得自己很优秀,而且一辈子都生活在自己已经足够牛的幻想中,但只不过是他不知道外面还有更加优秀的标准,觉得自己优秀是因为他的标准太低?

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很麻烦?


02

记得我们村有那么一家子,生活算比较窘迫的,即便不是家徒四壁也算村子里经济比较差的人家。当然这是好多年前的情况,现在不太了解。

但这一家人却很快乐,男主人说:

每年春天种地的时候要贷点款,三五百,买点种子买点化肥。到秋天收了粮食卖掉后就把贷款还了,这一年还挺充实:吃喝不愁,偶尔还能吃顿肉。

这是一种性格的人,也见过人有说:天生爱满足,不论做的好坏,都挺满足该怎么办?

但这里面要分开来看:是否是真的性格问题,能安于自己的状态,这样的人也算高人。还是因为没见过更高的标准,所以觉得自己已经不错了而没有进取的动力?

跟上面的类似!

在《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书里面提到过好几个例子,有不少很有天赋的人经过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当有人建议他更进一步的时候他说:我觉得自己已经够了。

这种态度也就丧失了更大成就的机会:他自己的标准太低了!

对应的是另一种人,无论做的什么样都不满足,也许在其他人眼里已经够优秀了,但个人觉得还差的远,因为他的标准更加高。

这样的人眼里都是问题,需要去提升、改进、优化,他总有办不完的事情、干不完的活,达到一个目标后还会有另一个目标,无休无止。

可怕的是,他对自己是这样的要求,对他人也是,所以跟他在一起的人会觉得很累、压力很大、总得不到表扬等。

03

在知识管理实施中也有这种情况,我把中国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现状分了两派,其中一派是“成功案例派”,所有的项目都是成功的项目,买个软件存点内容就是成功案例,就写文章四处宣扬、申报各类所谓“奖励”,获奖无数。

虽然这样的项目在内部除了自己或者几个被忽悠的领导,真正需要知识管理的部门和人员都没有感觉到价值,也没有觉得这个东西给自己带来什么。

这里面其实也分两类人,一类人是因为对于知识管理是什么、怎么算做好了不理解不明白,类似于上面说的对好的标准、对较高的标准没有概念,又基于展示自己的成绩,所以就觉得自己够牛了。对于这样的人,问题在于关于知识管理知识太少,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可以看作是“蠢”。

但还有另一类人就是“坏”了,他明明知道知识管理怎么算做好了,但为了销售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利用客户对知识管理的不理解,忽悠客户去包装出很多所谓的经典案例、成功应用,本质上是为了利益歪着嘴说话,许多所谓的“专家”就是这么干的。

要摆脱这种状况,就需要提升自己对事物规律的认识,譬如在知识管理上要真正弄明白好的知识管理标准是什么,好不好是谁说了算。

按照KMCenter的方法论,只有将知识管理的方法真正能够帮助核心业务提升上,真正让知识在场景下应用并促进效率、效能提升才算数。

好的知识管理标准不是做知识管理的人说了算,也不是咨询顾问或者领导说了算,更不是写了几篇文章得了什么奖励来展现,而是业务部门的认可与应用才算。

这就属于“任重道远派”了,作为一种变革的知识管理对于大部分中国企业,都是刚刚开始。


04

总是满足的人觉得自己所拥有的已经不错了、够多了、完美了,大致属于中国说的“知足常乐”状态,是咱们传统文化里面经常追求的一类:不跟自己较劲,差不多就行。这里面要区分出是真的觉得足够好,还是因为不知道有更好的标准才觉得自己当前已经足够。

但这个事情如果反着来说,也有很多不好的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今天觉得很好的状态,未来可能就意味着危机,中国人还有一句知名的话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当然这跟年龄有关,如果一个老人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想去翻天覆地就有点麻烦,因为这个阶段即便想更上层楼也力有不逮

但是年轻人就这样,就更加麻烦:刚结婚的老公觉得日子过得已经很好了,整天沉迷于游戏,妻子一定着急。你们家初二的孩子在班里每次考试前60名,他觉得挺好了,总是晃晃荡荡,家长估计也着急。

第二种总觉得自己不够好的背后是自己的标准更加高,好处是上进心强,能做到持续追求和努力。但坏处也很明显,不知足、总是在追求中,压力大,沉迷于目标可能无暇顾及感情、生活等。

这类人大致是成就主义的人,像乔布斯这种总是在追求创新极致,对很多东西不满意,看看《乔布斯传》就知道如果乔是你的老板、家人,其实是会不幸福的。

类似的是前段时间有人在微博上发的在马斯克他们公司上班的感触,也差不多。其实袁隆平、任正非、钟南山这样的,也一定有追求成就和完美的成分,要不高龄的他们为什么不去退休享受?


05

你是哪一类人呢?觉得自己已经不错,还是觉得差很多仍然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

这个背后其实是个人内在的标准问题。

类似的情况除了每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外,其实还有每个人对社会的认知。譬如有一类人觉得自己的村、自己的小区最好,在这里每天都生活在自豪中。不允许任何人说自己村里的不是。

另一类人是觉得自己的村、自己的小区还有很多问题,因为他们“眼里全是问题”,并且他们不满足于抱怨,而是致力于去解决问题,去优化去提升它,他们的标准不仅是跟隔壁村相比,而且跟自己理想的村去对比。总觉得不满足,总是在路上。

这其实跟人对自我的认识差不多:一种是觉得我的社会最好了,我骄傲;另一种是眼里全是问题,还有许多要改进提升的地方。前者很自豪,但后者可能是促进这个村进步的力量:因为还不够好,因为还可以更好,所以努力去推动改进、优化、提升、进步等。

这种认识是怎么来的?这个跟社会文化有关、跟家庭有关、跟性格有关,跟后天受的教育也有关系,也不能严格的说哪一种就错了。

但这两种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背后其实是价值观的作用:自我满足感高的人很可能有点“不思进取”,标准太高太追求完美卓越的人很可能亚历山大错过人生的其他景色等。


但从成就的角度看,内在标准高的人更可能有较大的成就,如果你工作上总是应付、能交差就行、你的工作是拿钱为别人干活,那大概率是无法成为工作上的专家。而如果在没有人要求你的时候,你仍然用自己的高标准要求自己,那你发展的上限就更高。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个人的管理》一书中提到了自己的七次经历,其中一次叫:上帝能够看到神像的背面—这个背后其实就是更高的标准。

“大约在同一时期,也是我作为实习生在汉堡逗留期间,我读了一本小说,它告诉我“完美”的含义。小说叙述的是古希腊大雕塑家菲迪亚斯的故事。

大约在公元前 440年左右,菲迪亚斯接受委托雕塑2400年以后的今天依然矗立在雅典帕台农神庙顶上的神像。至今,这些神像仍被认为是最伟大的西方传统雕塑作品之一。神像受到了普遍的赞赏。但是,菲迪亚斯前去索要工钱时,却遭到了雅典城司库的拒绝。“这些神像,“司库狡辩道,”高高矗立在神庙顶上,并且是在雅典最高的山上。除了神像的正面之外,其他几面没人能够看到。而你却雕刻了神像的全身,连没人能够看见的背面也雕刻了,浪费了我们不少的钱财。“

”您错了,“菲迪亚斯反驳道:”上帝能够看到神像的背面。“

记得我读这本小说,就在看歌剧《福斯塔夫》后不久。这本小说使我很伤感,我始终牢记着菲迪亚斯的这句话。我做过许多希望上帝不知道的事。但我始终明白,一个人必须为完美而奋斗,即便只有上帝知道。”

当你的内在标准更高时,才能做到没有人要求你,做好了也没有奖赏的时候,仍然能够为自己的标准去努力,这大概就是成就卓越的密码。


06
在《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里面分析过,在职业生涯的探索、新手、胜任、高手和专家五个阶段中,为什么大部分人都能达到胜任的阶段,背后是因为在胜任之前总有人要求你,是外部的标准压迫你去上进。
如果不能达到大部分工作可以完成的胜任阶段,你的老板会要求你、会批评你,会不给你较高的薪水也不会让你去承担什么职位,你的家庭会督促你去进步,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而为什么大部分人成不了高手和专家?
概因这个阶段已经没有外在标准的压迫了,需要你自己给自己定标准,自己要求自己,你为了达成自己的标准去做,这个时候你做的甚至没有人能够发现、识别出来,类似于”除了神像的正面之外,其他几面没人能够看到。而你却雕刻了神像的全身,连没人能够看见的背面也雕刻了,浪费了我们不少的钱财。
在这样的场景下,你还愿意去做、去费劲的付出,而且在短时间内得不到反馈甚至是指责与不理解?
能坚持做下去的,都是能够坚持自己内在标准并持之以恒的追求的人,你是这样的人吗?(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作者田志刚。您可通过微信号:511956894 与他联系或加入他的【二班】)

从知到行:企业知识管理实施与知识库构建的方法论课程,田志刚一对一辅导


该文内容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点击【阅读原文】直达京东购买。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作者田志刚。您可通过微信号:511956894 与他联系或加入他的【二班】

@关注知识管理中心公众号:KMCenter

发送“1”可以获取大量高效学习、企业知识管理、个人成长文档、PPT

知识管理中心KMCenter
从事知识管理的研究、咨询和培训工作,为组织和个人知识管理提供服务,分享知识管理领域的观点和方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