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联帮转】2月UAL x LSE 学术酒吧:「人类学 x 服饰 」

文摘   2025-01-16 20:00   英国  


 

UAL x LSE 


学术酒吧:

「人类学 x  

 服饰 」



UAL x  LSE

/ 2月学术酒吧










“  服装不仅仅是服装

- 它是性别、身份、成长中的个体自觉;是一类人的群体认同,也是个体与自己知识结构的对话,是一个人偶然迸发的乖张,而后的回归和豁然开朗。”


- “它是将身体社会化并赋予其意义的一种手段,着装实践在本质上是社会中的个体基于身体而生成的接受、驯化与自适的方式。”


- “它的存在本身就有两种性质:一个是你永远都会有重塑你身体的欲望-比如你觉得在一个审美观框架下你身体的哪一部分是你不喜欢的,那你可以用衣服遮盖它;或者哪些让你彰显自信的你就显露出来;还有一个就是身份认知,关于在社会关系中你是谁,可能是一个重叠的多重身份。” 



好的服装

对每个人来说

都是一个开放的答案



本次 UAL x LSE 2月学术酒吧

将从人类学服饰研究的交汇点出发,

深度探讨服饰如何作为文化符号,

讲述身份、历史与群体归属的故事。


如果你对服饰与文化符号、身体与身份建构、

时尚史、审美变迁、亚文化服装、博物馆服饰收藏研究、非遗服饰的保护与再创造更多人类学相关议题有任何思考、研究、作品或创作实践,

无论学科背景,欢迎申请成为本次学术酒吧的

分享嘉宾,与我们共同探索服饰背后的

文化深意与人类社会的多重面向。

欢迎大家扫码报名参与,与我们一同探索服饰背后的文化深意,感受人类存在的多重面向。


本次活动面向所有学校的同学报名

(UAL & LSE学生优先)





那么首先,让我们抛砖引玉,

探讨一些理解服饰的人类学视角:



   01.





文化与身份认同


类的服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成为一部人类发展史。从人类文明起源开始,服饰被赋予了超过遮蔽身体和美观保暖的意义:权力、身份、等级,不同的材料和质地、不同的形制和花纹,不同的配饰,代表了一个人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当服饰被纳入“礼”的范畴,以服饰论尊卑,这使得服饰成为了一项强化等级秩序的工具。



女性和男性服饰的强烈区分也是一种身份秩序的体现。20世纪以来,女性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解放,和男性一样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她们打破父权社会固有的服装符号,女性拥有了自由选择穿着的权力,这体现了人类发展史中性别平等的巨大进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商品经济推动了全球化发展进程,也带来了审美的多元化。求新、求变、求美的服饰作为人的第二层肌肤,带来了人类文化的再一次解放。服饰作为一种最直观的个人身份认同的外在表达,开始和公共领域身份产生错位与矛盾。多元化的服饰带来了多元的主体选择,也产生了多元的身份认同。



     


   02.





性别研究与身体政治


Q


为什么女性穿西装被赞为“干练”,

男性穿裙子却被视为“挑战常规”?


A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服饰和性别之间的关系是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在多数文化中,性别规范定义了男性和女性应该如何着装,这些规范往往是社会习俗和历史传统的产物。


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流行的束腰,一方面是女性的高贵身份的象征;但另一方面,紧身衣带给身体巨大的痛苦。而这种畸形的审美正是对当时社会期望的回应。紧身衣可以展现女性的身体曲线, 凸显纤细的腰部和丰满的胸部,穿着束腰的女性被认为是外形上更有优势且在婚姻市场更有竞争力。





与女性着装身体的展露相反,男性的正式服装——西装,却尽可能地遮盖身体。这些制服把有权势的男人定义为积极、高效、威严的,同时也把他们定义为权力的符号——呆板整齐的抽象物。而封住领口的领带,无论是在会议室、婚礼还是葬礼,都象征了屈服的姿态,宣誓忠诚于西装所代表的权力。








旧时代的服装,随着社会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升,酷儿时尚(Queer Fashion)也应运而生了。“酷儿”最初是一个贬义词,意指“不正常”或“异类”,但随着 LGBTQ+ 社群的自我认同与权利斗争,“酷儿”逐渐被重新赋予积极的意义,象征性别、性取向、身份表达上的多元性与流动性。


譬如,Gucci 作为意大利奢侈品牌,模糊了传统的“男装”和“女装”界限,提倡“时尚无性别”。其代言人Harry Styles频繁穿着裙装,佩戴珍珠项链等商品。



“酷儿”文化中的服装,通常采取宽松廓形设计,与束腰和领带的拘束感形成鲜明对比。中性色彩,裙装与西装结合,为多元身份提供了新的时尚语言与文化符号。





     


   03.





服饰的边界与跨越


类学家Victor Turner 提出了“社会皮肤”(social skin)的概念,强调服饰作为身体外在形象的延伸,如何成为表达身份与归属的重要载体。但服装不仅仅代表身份认同,也可以改变身体边界。Didier Gondola举例服饰带着身体跨过了时间与距离的边界,他指出,对于许多刚果的年轻人来说,在一个从未真正为他们提供社会归属的非洲城市中,名牌服饰使得这些年轻人的身体得以超越非洲城市经济混乱的污名,沐浴在欧洲发达城市的光环下。


Sapeurs- 以独特时尚着装而闻名的刚果次文化群体的成员


也可以带着身体越过社会阶层的边界:

在殖民时期,殖民地的人民往往通过穿戴西方服饰来表现他们与“文明世界”的接轨。穿戴欧式服饰不仅是对西方文化的模仿,也代表着某种社会阶层的认同。例如,20世纪初的印度,部分上层阶级的印度男性会穿着西式西装,以此来彰显他们的身份地位并与西方权力保持一定的亲近。在这种情况下,服饰不只是一种穿着,更是一种隐喻,反映了社会阶层、殖民统治和文化认同的交织。



     


   04.





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中,品牌通过稀缺性与文化意义塑造消费者的身份认同。其中,品牌成为身份符号的关键机制体现在稀缺性与象征意义的结合。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消费不仅是物质的需求满足,更是文化资本积累的体现。品牌通过赋予商品以身份和阶层的象征意义,将消费转化为社会地位的表达。



许多奢侈品牌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如Hermès、Chanel、Louis Vuitton等,这些品牌不仅是时尚的代名词,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它们通过精湛的工艺、独特的设计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传达出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对文化的尊重。例如,LV的旅行箱包最初是为适应铁路旅行的需求而设计的,这样的历史背景增添了品牌的文化深度。在社会学中,奢侈品被视为“地位商品”,它们通过价格、稀缺性和品牌声望来区分消费者。拥有这些商品的人被视为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这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显著的影响。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通过《Campbell's Soup Cans》系列作品,反映了消费文化与符号化的趋势。


人们都可以通过消费活动来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彰显身份信息和社会地位。都市消费文化惯于将商品视为身份的象征,个体通过选择特定的品牌、产品或风格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个性。




「我们也想听听你的观点和实践经历」



服饰是一个丰富且多维的文化符号,

从材质、形态到装饰风格,每一件衣物都承载着关于身份、历史与文化的叙述。它既是身体的延伸,也是时间与空间的象征,跨越社会边界,

诉说着关于权力、归属与变迁的故事。

如果你对服饰与文化符号、身体与身份建构、时尚史、审美变迁、亚文化服装、博物馆服饰收藏研究、非遗服饰的保护与再创造,其他人类学相关议题有任何思考、研究、作品或创作实践,无论学科背景,欢迎申请成为本次学术酒吧的分享嘉宾,与我们共同探索服饰背后的文化深意人类社会的多重面向。

欢迎大家扫码报名参与,与我们一同探索服饰背后的文化深意,感受人类存在的多重面向。
本次活动面向所有学校的同学报名

(UAL & LSE学生优先)。



嘉宾报名渠道:


观众报名渠道:


学术酒吧协办方:

牛津中国论坛



     


排版:蔡周鸿

文案:NANA、Aries、Vicky、Grace

校对:Angelina、Coco




OxfordCSSA牛津学联
牛津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服务牛津地区广大学生学者,提供丰富即时的活动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