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强调“传承文化不是要简单复古,城市建设会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但必须同步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合肥市民政局现推出“千年合肥”专栏,深度挖掘合肥千年古镇、千年村落的历史故事、人文特色、美景美食,感受不一样的庐州风情。
古镇档案
从芰蒲古城到凤庐分防同知署
下塘镇老年大学校长孙乐禹先生告诉我们,历史上,下塘有“芰蒲城”的称谓。芰蒲,是指菱角和蒲草,是水乡常见的水生植物品种。然而下塘处于江淮分水岭脊背,水资源异常缺乏,芰蒲城的称谓让人有些困惑。
《江南通志》记载,淮南王刘安曾在距今下塘以南十余里的地方建置了古成德县,至今,这里仍保留着一片占地约80亩的城垣遗址。《定远县志初稿》记载:“芰蒲城,《寰宇广记》称在县西南八十里,梁魏交争之日,魏筑为垒在芰蒲塘下,水流出夹城西注,盖缘塘立名……岂寿、定交界之下塘集乎?”《梁典》记载:“曾通七年(公元526年),胡龙牙掠芰蒲城,生擒五千人。”
现在下塘周边池塘众多:南马塘、北马塘、牛市塘……孙乐禹先生认为,下塘周围之所以出现众多的“塘”,就是因为当初建芰蒲城时取土筑城形成的。下塘东西向有条古河,距离滁州的定远县城西南恰恰就是85里,而在街南有个村庄就叫蒲塘,村庄里仍然流传芰蒲城的传说。他坚定地认为,现在的下塘就是曾经的芰蒲城。
1991年版的《长丰县志》记载:北宋时期叫“夏塘镇”,明嘉靖记为“下塘镇”。明嘉靖《寿州志》记载:下塘始建于宋。仅以此为依据,下塘的历史就有1500多年。
历史上的芰蒲城风貌留在想象中。深秋时节,走在下塘路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工开挖的大型水利工程——瓦东干渠从古镇穿过,两岸芦苇飞絮,蒲草结棒,水乡韵味扑面而来。
曾经缺水的古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修水利的工程中,用人力硬是挖出了六座水库,其中有幸福坝水库、东方红水库、红旗水库,名字里鲜明的时代烙印,也让我们想起了激情燃烧的岁月。说起当初挖水库的场景,孙乐禹感慨万分:“当初是全县一盘棋,各个乡镇不管有没有可能用到水,大家都一条心上工地。”
充足水资源的引入,让下塘摆脱了干旱的困境,现在的下塘大部分村庄能旱涝保收。
作为曾经的凤阳府与庐州府重要驿站,下塘的交通枢纽位置异常重要,这里也成为商品的集散地和居民的聚居地。为解决治安和管理问题,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在此设凤庐分防同知署,并驻千总一员,号称文武衙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凤庐分防同知署走向没落,前后共存在65年时间。
下塘历史上文化发达,素冠寿州东南。晚清时期,这里出过的进士、拔贡、武举、廪生、秀才等不下20人。
发达的历史文化一直延续到当代。
20世纪60年代,下塘中学闻名全国,在华东地区与上海的育才中学齐名,民间有“育才加下塘,老虎添翅膀”之说。
1964年3月7日《安徽日报》发表题为《把学校办成一座革命的熔炉》的社论,随后《人民日报》等媒体竞相报道。郭沫若也曾为下塘题写“安徽省下塘中学”。时任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也亲自来学校考察。为下塘赢得全国声誉的就是:面向农村、坚持劳动、勤俭办学。对此,下塘中学的高绪豪老师总结认为:从实际出发,让教育与实践结合,从需要出发,从服务农村出发,这就是下塘的办学理念。
这样先进的理念在一所农村中学得到贯彻,不由得让人佩服当初的老师的远见卓识——他们是一群真正的教育家。
下塘东部的朝晖社区八里店,与肥东接壤,有一个特别的村庄——蝴蝶像村。蝴蝶像村始建于唐代中叶永贞年间(公元800年左右),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这个美丽的名字来自一段优美的传说。
唐永贞年间,宦官作乱,又适逢干旱少雨,土地干裂,庄稼干枯,人们流离失所。一日,路过的李氏夫妇分别骑着白马和青马,寻找水源。正当夫妇俩口渴得奄奄一息之际,忽见一群蝴蝶翩翩飞来,在两人头顶盘旋一圈后缓缓飞走。夫妇俩便循着蝴蝶飞去的方向,不久来到了一弯月形的水池边,只见池边落满了色彩斑斓的蝴蝶。喝了池中水后,李氏夫妇奇迹般恢复体力,觉得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便决定在此定居。
村民为感念李氏夫妇找到水源之德,便以蝴蝶泉为中心,按坐西向东的方位,依据蝴蝶形状排列布局村庄建筑。整个建筑群共分四大区域,中间东西向一长条状主体建筑为蝴蝶身,在蝴蝶身与蝴蝶泉之间靠近蝴蝶泉的位置为蝴蝶头(今李氏家族居住),在蝴蝶身的南北左右两翼相距百余米的位置各有一像展开的蝴蝶翅膀的扇形建筑,是为蝴蝶翅,四块建筑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蝴蝶图像。
下塘镇“蝴蝶像村落营造”因为布局合理,进入了长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的蝴蝶像村安静整洁,整个村落阡陌交通,岁月静好。
从烧饼小镇到新能源汽车之城
烧饼是下塘一张特色名片,据传也与军事相关。
下塘镇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商贸物流让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鼎立时,魏军伐吴,在合肥逍遥津吃了败仗,被吴军一直追到下塘地域。夜间魏军又饿又累,但恐被吴军发觉,不敢明火做饭。厨师想出办法,将行军锅倒扣,再找一些树根在下面点着,“打”出了又香又脆的烧饼,魏军饱餐一顿,士气大振,第二天一举击败吴军,从此下塘烧饼流传下来。
另有传说是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途经下塘,老百姓献上烧饼,赵匡胤吃后赞不绝口。
不管哪一种说法,都证明了一个事实:下塘烧饼与战争有着密切联系。
古代战争行军打仗,需要埋锅造饭。可炊烟飘散又容易被敌方窥探。于是,下塘烧饼便因此诞生。与一般的烧饼制作不同的是,下塘烧饼采用的是上锅下灶,支好灶架,把锅反扣在灶架上——整个颠倒了。锅反扣是为了看不到明火,烤制时用栗炭,火既旺又无烟。
原来属于军粮的下塘烧饼意外走红,2014年8月获得“中国地理标志”称号。下塘烧饼从作料、揉面到出炉的整个制作过程就是:“干葱老姜陈猪油,牛头锅制反手炉,面到筋时还要揉,快贴快铲不滴油。”其制作工艺进入市级非遗名录。
下塘人走南闯北打烧饼,学会下塘烧饼手艺成为下塘人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然而,随着比亚迪项目入驻下塘,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这是关于下塘人口的一组数据。
比亚迪项目落地前,下塘户籍人口4万、常住人口3万左右,现在常住人口近10万人。
以烧饼著称的下塘,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新能源汽车城”。
在夏塘里商业街有一家下塘烧饼非遗文化展示馆,原本想在这里学习烧饼手艺脱贫致富的年轻人,不少却改了主意,选择到展示馆对面的比亚迪工作。在比亚迪等项目带动下,下塘正阔步向安徽首个“千亿元级产业强镇”迈进。
从5分钟出炉一个烧饼,到50秒下线一辆比亚迪汽车,下塘从古镇华丽转身新城,这让我想起了下塘另一重要市级非遗项目:下塘火狮。
下塘火狮已有2000多年历史。最大的特点是“狮子”与“火人”的结合。表演需要作为引狮人的“火人”在身上绑上烟火,点燃烟火后,和“狮子”一起舞动。“狮子”表现出好奇且又害怕的样子,和“火人”戏耍逗技,或跳,或逃,或探,或进,观之相映成趣,独树一帜。
舞动的火狮,如火焰般热情的颜色,热烈而奔放,也是古镇居民展现自我、追求幸福红火生活的精神写照。
火狮已经成为下塘镇另一张亮丽名片,在这座千年古镇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千年古韵中,一个新能源汽车城在火狮热烈舞动中揭开神秘面纱,款款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