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市委老干部局组织离休干部口述革命历史。即日起,我们对部分稿件进行刊登,向峥嵘岁月致敬。
让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薪火相传
原兰州市农副公司离休干部李海明口述,
武青顺整理
我很小受大哥的影响就参加了革命工作,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尘封的记忆却逐渐清晰地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我似乎也更加地明白了中国革命之所以成功的真正原因。
1947年11月,我跟随大哥来到了设在范县谈庄的冀鲁豫日报社参加了革命工作。后来报社又迁到了观城县朱家庙,那时候我们都住在老乡家里。1948年曹州解放后,我们报社随冀鲁豫行署迁到了曹州府。
曹州由于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当时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晚上办公没有电灯,每天点的都是棉油灯。那时候的工作是不分白天和晚上的,一天到晚都很忙。我负责后勤工作,那时候我最怕点灯用的灯油被猫和老鼠吃掉,而且这种事情在我们那儿经常发生,最可气的是猫和老鼠吃灯油时常常会连灯芯一起吃掉。为了保证编辑人员的工作,没有灯捻子时,我就会从自己的棉衣上撕下一块棉花来做灯芯用。我这样做从来也没有向谁说过,也从未想过自己的棉衣破了、穿着不好看了,那时候心里想的只有把后勤保障好。其实当时大家都是一样的,一切为了工作,为了革命。衣服破了的确不怎么好看,有时姐姐发现了会给我缝一缝,可是没几天,衣服上就又是一个大洞……
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那时工作起来心情都十分的畅快,人与人之间思想单纯,同志之间的关系都很融洽,上下级之间都是一样的。
我们报社在曹州待的时间并不长,1949年河南省的新乡市解放后,整个行署又开始往新乡市转移。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报社在转移的过程,我们必须一路步行到达开封,然后坐火车再前往目的地。在开封,我们上了一列闷罐车,火车开了没多久就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停了下来,这一停就是大半天,由于大家没有带吃的,这一天可把大家饿坏了。过了一段时间,来了几位老乡,他们每人手里都提着一个竹篮子,里面放着满满的白面馒头,原来这是当地政府组织老乡来给我们送吃的来了,这是老百姓省吃俭用平时舍不得吃的白面馒头,大家被老百姓的举动感动的不得了,这种军民鱼水情的情怀让我终身难忘。
新乡位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交界地带,当时的治安比较乱,天黑时经常有土匪出没。为了改变这一地区的治安状况,中央决定设立平原省,冀鲁豫行署为平原省政府,我们“冀鲁豫报社”也跟着更名为“平原日报社”。报社成立后,我在通信班担任班长,报社的通信工作时间性很强,不但要快速送出去,有时候还要等着将通信件及时取回来。有一次晚饭后,报社派我向省政府各位主席和秘书长送信,我一路疾跑赶到省政府大院,只见6位首长正围坐在院子石桌前开会,我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赶紧把信件递给了罗玉川副主席,罗副主席接到信后分别给了晁哲蒲等五位首长一人一封后,对我说:“同志辛苦了,请你在这里喝点水休息下,一会儿我们就来。”随后他们各自回屋,不长时间返回来把回复亲手交给了我。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共产党领导干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平易近人的精神风范。
抚今追昔,峥嵘岁月,回想过去参加革命工作的点点滴滴,我感慨万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到来之际,我把过去的事情讲述出来,希望我们继续发扬革命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牢记历史,不忘初心,为祖国的发展、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工作,勤勉奋进。
红色记忆讲述者简介:李海明,1932年11月生,汉族,山东东阿人,1948年1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历任冀鲁豫日报社战士、通信班班长,1953年1月转业至中央体育运动委员会,后在甘肃体育运动委员会、引洮工程局、兰州供销社工作,历任兰州农副商店主任、兰州陶瓷批发公司书记、副经理,1992年4月离休。
信息来源:兰州市离休干部管理服务中心
编辑:刘璐璐 审稿:孙有泽 终审:刘存来
长按二维码
关注兰州老干部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