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这套让大人小孩都喜欢的宝藏书,出第二辑啦!依然美到飞起~

财富   2024-12-29 10:01   北京  

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名片,也是华夏文明的骄傲。


但是,对于汉字,大部分人还只是读写——将它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

孩子小时候会一个个地认字,用心的父母会给孩子看字的演变过程,帮助孩子理解汉字起源于象形,但仍然只是识字,一个一个地识字;

孩子长大,课业重了,汉字更加成为读写的工具,还背上了错一个扣一分,错一个抄五遍的罪名……


对于中国文化,所有父母都认同,对于中国孩子,中国文化重要,但中国文化跟其他文化比,最核心的差异在哪里?中国文化中最独一无二,孩子最应该吸收的是什么?

这是大人们都很难回答的问题……


对这两个问题,今年年初,我们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升华版的解决方案分享了一套令人惊艳的宝藏书——《汉字中国》,受到非常多家长的喜爱,而这套书也一度因缺货售罄。



这套书由樊登老师推荐并写推荐语,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老师作序,花婆婆方素珍老师、熊亮老师写了推荐语。


而现在,《汉字中国(第二辑)也推出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给大家~~


第一辑从人类对世界的初步探索以及生存方面来介绍汉字,第二辑则从人们生活的发展、智慧的进步以及科学的探索几个方面,来讲解与基础汉字有关的故事。


这套书不仅是关于汉字本身,更是包括汉字背后的中国多方面的发展。



两辑全9册,一共详细讲解了480个左右的汉字。

不过这套书的核心并不是仅仅学习这480个汉字,而是通过讲解汉字的由来、演变,字形偏旁的意义,在这近500个汉字的基础上,让小朋友学到识字方法,从而在未来理解成千上万个扩展汉字。



关于汉字,不只是读写的工具,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一系列字形演变对现代人来说也大都是无意义的。我们应该通过汉字看到的,是中国文化中最独一无二,最核心的力量:


中国人独有的思维能力。

所以这套书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字是怎么从无到有地产生出来的,智慧的先民是如何思考的,要把他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和解决办法联系起来看。

将思考的能力展现给孩子,并看着这种能力在他们身上生长出来,应该是为人父母最希望看到的事了。因为知识可能会过时,但思考的能力永远不会。

看看这套书是怎么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的?


举个例子:

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折柳送别惊艳了全世界,但为什么用“柳”来表示离别呢?

“柳”代表分别的意思来自于“卯”,“卯”是把祭祀的牲畜从中间剖开的样子,从字形就能看出“分开”的意思。想想枝条分明的柳枝和柳叶,是不是觉得这“柳”字造的真是妙!


我们经常说让孩子做事情要专心,来看看到底什么是专心。原来“专”来自纺线,纱线围着捻杆一直转动的过程就是“专”。心无杂念,只围着一件事琢磨就是“专心”。


发现没有,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其实是万物互联的过程,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过程。

我们可以用“形似”将祭祀的供品和柳树联系起来,又同人的离别之情联系起来,还可以跟建筑的榫卯结构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用“神似”将纺纱、织布同人们做事情的态度和理想联系起来,于是有了平时说的“专心”、“成绩”、“继续”努力、成为“经天纬地”之才等等。

有了万物互联的思维能力,娃将来干啥都能找到出路,我们还愁什么呢?

看完了这套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家长和成人更会发现这是一套令人惊艳的宝藏书。


因此,可以向所有读者宣布这套书的适龄人群是3-99岁。其中,3-8岁是亲子共读,8岁以上可以自主阅读。大人读完除了通透感,还多了很多茶余饭后的谈资,其实孩子也会增加不少跟小伙伴“吹牛”的资本。


直接不看详细介绍看阅读反馈的朋友就看下面这张图:

戳下方视频深入了解


为什么这套书能得到这么多大咖的青睐?

1

对于孩子学知识

它足够专业、严谨


正如北师大康震教授所说的,“用汉字来诠释中国文化并不容易,需要多元的知识储备,需要精细的体验和解析。”

《汉字中国》一套书经过千锤百炼,对于汉字的解读专业、准确。

所有字的来龙去脉都是历年、历代、国内、国外语言文字及考古专家的研究成果。对于有争议尚无定论的来源与出处,书中也和盘托出,让孩子们看到汉字及其研究仍然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不下定论,启发读者思考。



书中所涉及的文物和遗址都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包括插画都有严格的参考。



读完书,孩子们对三星堆、马王堆、陶寺观像台这样的遗址会有更强的好奇心。


器具的使用方法也反复查阅资料再呈现。


织布机怎么用?找书、找实物、找视频……研究明白再画。

 (关于织布机及使用方法的部分资料沟通)

古代的水平仪怎么用?书上的资料不够,先找博物馆的专家请教,再拿家里的浅底盆试试,搞清楚再画。

 (自拍模拟水平仪用法截图)

拿弩机的人要有一个正面角度的参考图,找不到?那就买个弩机自己拍;


每句话、每个字的精雕细琢,最终迎来了各界专家的推荐和认可故宫博物馆第六任院长单霁翔都为其撰写序言,他说:


“《汉字中国》这套书将中国文化中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用汉字串联起来,变成一串串美丽的珍珠项链,让孩子们的思维可以发散到上下五千年都还有着落”。



‍‍‍‍‍‍‍‍‍‍‍‍‍‍‍‍‍‍‍‍‍‍‍‍‍‍‍‍‍‍‍‍‍‍‍‍‍‍‍‍‍‍‍‍‍‍‍‍‍‍‍‍‍‍‍‍‍‍‍‍‍‍2

它足够新颖,激发孩子好奇心

让孩子在乐趣中获取知识


汉字的解读不仅要有字的来龙去脉,更要有古人思考的过程。用启发提问的方式带着孩子们思考,不仅把脑子叫醒,更培养孩子会问问题的能力。

尧帝被称为“尧”,原来是因为带领大家把制陶的技术发扬光大了。


传说中蚩尤铜头铁额,原来是擅长采矿和熔炼金属的写照。


“巫”最初是古时候的大学士,尧、舜、禹,以及商汤、周文王……原来都是大“巫”。


这套书基于汉字偏旁的组合演变过程,让孩子了解汉字的组成元素,以及背后的含义。

比如——

来自建筑的汉字之间的关系。


那些从兵器而来的汉字。


比如“主”字,现在看到这个字,可能很多人想到的是主人、神明。但在书中就详细的解释了主字的来历,它的本意是烛火,加上精美的配图,和甲骨文的字形,是不是马上就可以理解了呢?

主字的下面是灯架,上面是燃烧的灯芯。主最早就是表示燃烧的灯芯,后来引申为重要的意思,而灯芯的意思,则在主边上加了一个火,变成了一炷香的“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写成“一柱香”的原因。

而也是因为“主”能撑住火焰,把火留在灯台上,所以主有了重要,支撑、保留的意思。这才引申出“住”、“驻”、“柱”些汉字。


你看,通过这样的讲解,这一页不仅可以学会一系列的汉字,而且将它们之间的由来、关系,记在心中,就很难混淆和忘记了。

整套书从头到尾都让你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这套书非常注重汉字之间的联系,从甲骨文入手,从一系列的文化、历史知识,来了解一系列有相关性的汉字,循序渐进,来强化和深化记忆。

比如,在“纺织”这一章,讲布衣的由来时,是从“麻”这个字说起的。



将麻搓成线的这个过程叫“绩麻”。那“绩麻”的“绩”字是怎么来的呢?接下来就讲到“责”加“纟”组成“绩”,表示做成线的意思。


绩麻成线,那“线”怎么说?《汉字中国》中展示了“线”在古文里的两种写法。

第一种是“纟”加两个“戈”,两个“戈”现在写作“戋”(jiān)。


而“戈”表示武器,两个“戈”则为争斗,因此,“戋”就有了变小、变细、变残以及小、细的意思,跟其他字组合便兼表声音和意思。比如小木片叫“栈”,水积的少叫“浅”,浅而小的器皿叫“盏”……

第二种是“纟”加“泉”,表示水流一样源源不断流出的丝。


简单的三个字就表达出了从麻到丝线的过程。


这套书通过一个个汉字起源、演变的背景故事,结合中国文化、历史和典故,配合精美的图像,用孩子熟悉的绘本语言,循序渐进。不仅让孩子理解汉字背后的逻辑,而且也为孩子积累了作文素材,为“大语文”筑基。


娃有了想法,可以言之有物了,作文的问题至少可以解决一大半。


3

不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家长

它都足够好看和耐看


先说好看。

这套书是精装书——拿到书像拿到一部艺术作品,从装帧到纸张,到每一页的内容,都适合挑剔的你。


这套书是大尺寸——在选尺寸上,作者和插画师都花了不少心思。

插画——每页都是跨页整幅的图,不是小小的插图,不仅有中国风,也有国际范儿。

以下是本书插画师陈菲菲在伦敦艺术大学毕业展的课题展示:



设计排版——每一页都是不同的排版方式,用灵活的排布让每一页的图文融为一体,让读者从头到尾都保持新鲜感。


美,是一种能力,从给孩子美的熏陶开始——


今年春晚上的《只此青绿》,舞绘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大家都觉得美哉、妙哉。我第一反应是书里这页,中国的印染,多是青绿,清新美好。


再说耐看。

内容——丰富,大知识容量,但亲切好读,你可以一口气读完,更可以反复翻阅。如果亲子共读,还可以一天一点,随心翻到哪页都有惊喜的发现。


插画——不仅美,还准确:书中所涉及的文物和遗址都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都有严格的参考。

    


它足够清晰。


前面有目录,方便看清书的脉络;


▲书籍部分目录


后面有甲骨文索引表,方便查找。

▲书籍部分甲骨文索引表

一套让人念念不忘的书,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是中国文化的力量与传承。


快打开这一套美轮美奂的匠心之作吧,不止是文化熏陶,同样是美育培养。不仅适合孩子,更适合我们大人。


多一次点赞  多一分鼓励
多一次分享  多一分力量


【广告】
▼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鸿学院!

宋鸿兵观天下
国际金融学者、《货币战争》作者、《鸿观》主讲人宋鸿兵先生与大家的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