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忘了青春是什么模样,那么,你一定要在每年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闭幕之际,来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东登陆厅长廊步道上看一看,听一听。那里,集中了全上海各高校最有活力的一群年轻人,也有来自港澳台地区的大学生。在为进博服务了一周以后,这群名为“小叶子”的志愿者迎来了专为他们而设的离岗仪式,歌声和灯牌中,和“四叶草”暂别,和明年相约。
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 摄(下同)
这样的金秋之约,已经延续了7年。来自团市委的统计数据显示,7年来,累计3.4万余名“小叶子”服务进博。在现场引导咨询、展会注册管理、嘉宾联络接待、新闻宣传辅助、交易数据统计、信息化辅助、迎送辅助保障、行政辅助保障、医疗卫生辅助等岗位上发光发热,向世界亮出青春名片。
“我们学校很多同学来自工科专业,并不太擅长表达。参加志愿服务后,明显感觉他们待人接物,与人沟通的能力提升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带队老师陈贝妮连续7年陪伴“小叶子”。七年的时光似乎转瞬即逝,她说着说着,眼眶红了。
交换各校徽章是“小叶子”们之间最有仪式感的事情,也成为“小叶子”们迅速和参展商、工作人员等拉近距离的最佳手段。离别时刻,胸带上满满当当的徽章,如同勋章般闪耀。“看,今年的这枚志愿者激励徽章,是我设计的!”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女生戴嫣指着一枚蓝色的徽章说,完全没想到自己的作品能够从众多设计稿中脱颖而出,也坚定了自己专业选择。徽章上,进博会吉祥物“进宝”从数字“7”中俏皮地探出脑袋,四周是白玉兰绽放。戴嫣说,戴着自己的徽章,站在咨询岗上,有种别样的自豪。
然而,作为一名服务了五年进博的“五年级”“小叶子”,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生陈璐瑀的胸前却空荡荡,他解释道,“我在中国馆服务,这里几乎是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如果有人来交换徽章可能会耽误时间,我就全取下来了。”陈璐瑀告诉记者,五年来,做“小叶子”不仅成了自己的习惯,也成了实验室里很多学弟学妹的向往。“明年可能我不能以学生身份来当一名‘小叶子’了,但是我相信一定还会有其他的方式服务进博。”陈璐瑀说。同样要缺席明年进博的还有同济大学“二年级”小叶子李佳蕾,因为那会儿那应该正和支教的小伙伴们一起,为山区的孩子答疑解惑。另一名“小叶子”、上海大学第十批研究生支教团团长薛至言的经验,给了他启发,“我们在贵州遵义支教的时候,和馆内的‘小叶子’合作,带着山区的孩子云游进博,孩子们都非常兴奋。”
上海男生柳亦晨和湖南妹子刘姝同为上海大学研究生“小叶子”。今年4月,他们在学校青马工程学习班中相识,相爱,在这个秋天同样一袭红装,又碰巧分在了一组,负责内宾接待的任务,为参观者设计路线,让他们有最好的巡管体验。对他俩而言,一周的志愿服务让“并肩同行”四个字有了特别的意义。“之前我参加过金山区的‘金种子’计划,利用假期在所在社区当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让我们对周围的世界不会熟视无睹,会发现生活里更多细小闪光的地方。”柳亦晨说。
今年,69名来自港澳台地区的“小叶子”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香港台山商会中学“小叶子”萧嘉欣今年读高二,是年龄最小的一员,在“小叶子”之家为志愿者们做好保障。“看见热情的哥哥姐姐们,我将来也想成为他们的样子,嗯,也可能想考上海的大学!”萧嘉欣说。
“夜空中最闪亮的星,请指引我靠近你……”得到现场乐队主唱的许可,上海海关学院两名男生吴东蔚和韩卓宸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抢麦”成功,一曲唱罢,带着大家大声喊出志愿者的宣言,“向前进,博青春,为进博,一起来!”“明年一起来!”“好,一起来!”一周的疲惫,在他们的笑容中,在热情的约定中,完全没有了踪影。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陆梓华
编辑:施雨 周春晟
推荐阅读
觉得不错
下方 点赞 在看 点起来
并多多转发
👇
下方 点赞 在看 点起来
并多多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