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寻医问诊”关注我们!
冬季正值水果大丰收,其中近几年备受大家喜爱的西梅也开始新鲜上市!西梅主要以酸甜口感为主,可直接生吃,也可以通过合理晾晒、驱虫、去霉等处理变成西梅干,或者用盐、糖腌制,再烧烤后成梅干、果酱,还能够入菜,做法多样。
它还有“人体清道夫”的美誉,营养特别丰富,今天就和大家说一说西梅。
西梅,别看名字里带有“梅”字,其实和李子是“亲戚”,吃着汁多味甜,果肉绵蜜。成熟时,其表皮呈深紫色、果肉呈琥珀色。还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2、花青素、膳食纤维等营养元素,咬一口果香味随果汁弥散开来,好吃到停不下来。
每天享受几颗小小的西梅能促进人体健康,增强身体活力~
西梅不仅好吃,还是个名副其实的“通便果”。在欧美国家,它还成为了唯一一个可以写入医嘱的通便食物。
西梅的钾含量还不错,每100克新鲜西梅含有155毫克的钾,是苹果的2倍,对控血压有帮助。
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研究发现,日常饮食中加入5颗西梅干,可降低心脏病和炎症风险,尤其是老年女性。
每天食用西梅干降低了体内的炎症水平,心脏病风险也随之降低。
西梅果皮中还含有大量的花青素、苹果酸等物质,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的形成,有助于抗炎护血管,从而降低脑血栓、心脏病、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除了维生素、矿物质外,西梅中还含有苹果酸、花青素等物质,其中的抗氧化物质是紫葡萄和提子的两倍还多,有助抗炎护血管。
西梅被誉为“没有刺激的泻药”,一方面它富含天然果胶和植物纤维,这两种纤维组合可以增强肠道的运动能力,增加排便次数。
另一个方面,西梅中含有一种物质叫做山梨糖醇,不易被人体吸收,食用后会使肠道渗透压增加,使得更多的水分被吸入粪便中,软化粪便,使其更容易排出体外。
每天只需要吃3-4颗中等大小的西梅,就能起到很好的润肠效果。
西梅中所含的维生素K和钾可以维持骨密度,并且防止人体额外的骨质流失,维持骨密度,能够强健骨骼,降低骨折风险。
因此,对于各类群体来说,都可以适当的吃些西梅来保持骨骼的健康。
西梅含有绿原酸、花青素、原花青素等多酚类物质,其抗氧化活力是樱桃的2倍,苹果的2~3倍,橘子的3 倍,葡萄的6倍,可以帮助我们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防止皮肤老化。还能延缓机体和大脑衰老。
除此以外,糖尿病患者也可以放心吃,每百克西梅热量仅为42千卡,还属于低血糖生成指数、低负荷食物。饭前吃2~3颗,其中丰富的膳食纤维还有吸水、增强饱腹的好处,对延缓餐后血糖上升水平十分有利。
西梅的吃法很多,新鲜果肉酸甜可口,十分美味,也可以制成羹汤、晒成干食用,是人人爱吃的水果。
食材:西梅500克,冰糖、盐适量
做法:
1、水中加入适量的盐,将西梅放入浸泡15分钟,再冲洗干净;
2、将洗净的西梅从中间切开去掉核,放入大碗中,再倒入适量的冰糖,搅拌均匀后腌制2小时;
3、将西梅连同腌出的汤汁一起倒进干净的锅里,再加入适量的清水,中火翻炒至汤汁浓稠,西梅拉丝的状态;
4、将西梅依次摆放到铺好锡纸的烤盘上,低温烘烤1小时后取出,翻面再烤1小时即可。
功效:西梅干中含有的维生素可以为人体补充必须的营养物质,膳食纤维可以起到增加肠道蠕动、促进消化的作用,还具有保护视力、延缓衰老、保护心血管、预防骨质疏松等作用。食用方便但切记不可多食,以免引起身体不适。
食材:银耳1朵,西梅5颗,莲子、冰糖适量
做法:
1、银耳提前泡发,清洗干净后撕小朵备用;莲子洗净后泡水备用;
2、西梅洗净去核,切块备用;
3、将银耳和莲子加水放入锅中炖煮,直至银耳黏稠、莲子松软;
4、再放入西梅和冰糖继续炖煮至冰糖融化,西梅变软即可。
功效:银耳有滋阴润肺、益胃生津的功效;西梅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宽肠通便;莲子能够健脾益胃,补虚益气;共同搭配不仅能改善秋季干燥引起的大便干结,还能清热润肺、缓解干咳等不适。
食材:牛腩3斤、西梅1包、胡萝卜1根、枸杞30克、姜1块、大葱2根,花雕酒整瓶,食用油100克,盐、鸡粉适量
做法:
1、先将牛腩肉块用清水煮5分钟,取出洗净。
2、锅内放少许油,放入姜片、大葱,稍煎牛腩。
3、煎好后,倒入整瓶花雕酒(也可用啤酒或米酒替代)煮2分钟,再加入250毫升清水,煮60分钟。
4、加入切好的胡萝卜,煮20分钟。
5、最后,放入枸杞、西梅,煮20分钟,用盐、鸡粉调味即可。
首先,挑选西梅时注意,紫红色或深红色的成熟度更好,果柄颜色越翠绿越新鲜。最好选捏起来稍微有些硬,表面有弹性的。
其次,西梅不宜过量食用。西梅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糖类及膳食纤维,一次吃太多可能引起胃胀、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
最后,糖尿病人和腹泻患者不宜吃西梅。
西梅虽然吃起来有点酸酸的,但并不代表它的含糖量就低,相反西梅中的糖分含量很高,并且是以葡萄糖和果糖为主,所以糖尿病人要控制食用量。
西梅中含有较多酸性物质和膳食纤维,有润肠通便的作用,腹泻患者和急慢性肠胃炎患者要慎食,以免引起或加重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