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焦虑?
是因为不确定性吗?
和不确定性有关,但还不完全是因为不确定性本身。
因为不确定性也代表着新奇和可能性,如果人生一切都是确定性的了(俗话说的,一眼望得到头)还有什么期待和欣喜呢?
人之所以会焦虑,其实是因为不确定所带来的失控感和不安全感,即,不确定性本身并不会为我们带来焦虑,但是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各种可能性,特别是不好的可能性会让我们感觉到失控和不安全感进而让我们产生了焦虑。
而具体失控和不安全感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一是来自于不行动,二是来自于行动之后没效果所带来的习得性无助。
01
焦虑来自于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不行动
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各种可能性,特别是不好的不可能性会让我们倾向于安于现状,而不是做出改变。另一个角度说,安于现状其实是损失厌恶的一种表现,因为只要行动,就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可能性,现状是确定性的,行动则可能会不如现状,哪怕现状本身也是处于变化过程中——比如缓慢变得更被动,更差的情况,人们也还是不愿意做出改变(其实惰性和拖延都是损失厌恶的一种体现)。
人就是这么奇怪的生物,做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喜欢自己可以主导事物,但又因为损失厌恶不愿意做出改变,安于现状又会让自己感觉失去了把控力和安全感,从而给自己带来焦虑。
所以人会经常性的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即焦虑是常态,不焦虑反而是一种“变态”。
02
焦虑来自于行动之后的负反馈乃至无助感
经过非常多的思想斗争,耗费了很大的力气(能量),终于愿意行动了,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结果。。。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此时把控感再次失去,并且是深深地无力,甚至会让我们陷入习得性无助之中。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于1967年首次提出的概念,指个体在长期遭受无法预测或控制的负面事件后,逐渐失去改变或掌控情况的信心,产生一种无助感。陷入习得性无助之后会怎么样呢?会让我们主动放弃主动权和想要去把控人生的冲动,用俗话说,就是“毁灭吧,爱咋咋地”,并造成PTSD(创伤后遗症)。
“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负向信念形成,对个体的健康发展和取得成功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03
投资中的焦虑感和克服方式
那在投资当中的焦虑感又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可以如果克服呢?
投资当中的焦虑感同样来自于对投资结果无法把控的失控感,这种失控感也来自于在其中的人不知道该如何行动以及行动之后所带来的负反馈和无助感。那要如何克服呢?解铃还须系铃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之后,自然就有了解决投资焦虑的方法:
市场下跌,自己要卖吗?还是要买呢?随便行动?如此还是会造成一种失控感。
所以,建立规则意识,并且有了规则之后按照规则有序行动,就会大大减少自己的这种失控感,拥有了把控力,占据了主动的位置,就不容易让自己陷入焦虑。
而非常容易让自己拥有把控感的适合普通投资者的规则意识包括:
(1)定投,设定止盈不止损的止盈标准,比如“1210”原则(定投12个月以上,止盈标准为年化收益超10%)(定投开始的时机本身是不择时的,只是在市场相对低点的时机相较于高点的时机止盈的时长从概率上说会更短一些)
(2)网格交易,以某一价值中枢做为网格交易的中轴线,将自己可投资金设置成xx等份,提前设定后市场每下跌X%投资多少份,低于该中枢某一位置时就开始投资,高于该中枢某一位置时就开始赎回等
(3)财富管理端资产配置,也就是我们常提的16字箴言,“仓位管理、均衡配置、长期投资、动态平衡”。
如果我们只将投资赚钱当成投资的唯一目标的话,就很容易失去把控感。因为即便我们用良好的投资习惯,规范的投资方式去进行了投资,依然不知道何时会均值回归,何时会有战略择时迎来全身而退,并且开启下一次投资下一次投资的机会,即结果到来的时间和幅度都是不可控的。
那要怎样增强自己的把控感呢?投资过程却是真实存在的,过程当中的跌宕起伏和自己对待它的方式却是自己可以主动选择的。
用美国圣塔拉拉大学行为金融学教授迈尔·斯塔特曼的话说,我们可以从所购买的所有的产品或者服务,获得不止一种回报,总结下来其实可以有三种:功利性、表达性和情感性回报。
投资当中的功利性回报就是赚钱(保值增值),而投资中的表达性回报可以是投资过程中的输入输出(感受学习提升并分享),情感性回报是在过程中满足了自身修心自律的要求以及一种情感和希望的寄托(比如为孩子做亲子定投,为家人做养老规划等等)。
↓ 点击“阅读原文”
快速开通天天基金交易账户,当天开户当天可买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