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心灵的中式美,终于被它拍出来了

体娱   2025-01-19 21:00   北京  

一说到艺术,很多人已经望而却步。
门槛高、看不懂、催眠神器。
好像我们都把它想得过于遥远。
一定要亲身面见、做足功课,
才有亲近它的资格。
最近,有部纪录片,
就想帮你迈过这一道门槛。
仔细一看,小咕不意外。
又是央视出品——
《美术里的中国》
每集12分钟,短小精悍。
一集围绕一件中国近现代经典美术作品。
一开场,两位巨匠先坐镇。
“南黄北齐”。
北齐,是齐白石。南黄,是黄宾虹。
齐白石擅长花鸟虫鱼,黄宾虹主工山水。
二人各有所长,一南一北,
都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大家。
《美术里的中国》的前两集,
就以他们二人的画作展开。
要说灵动,在齐白石的作品里,
没有什么比一只小虾更灵的了。
他也曾说过,
任何人画虾的过程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通常都会要几十年才会出神入化。
齐白石自己的虾,
直到70岁,才算是走到了最成熟的阶段。
瞧瞧他用墨笔勾勒的这一汪水里。
水草青青、螃蟹举螯、小虾畅游。
灵动得很。
普通人见他画虾,啧啧称奇,
说他画的虾,比活虾还要生动。
仔细分析门道,齐白石的虾,
以淡墨勾勒虾身,以浓墨描绘虾头。
这样画出来的虾,
虾体透明,虾头坚实挺拔。
虾背隆起的弧度,
甚至连一根虾须的弯折,都是有讲究的。
在细微的笔触之间,
蕴含着水的阻力,虾的运动。
专家说齐白石画虾画地极慢,
原因正在于此。
但齐白石又不只画虾。
他还画大白菜、青柿子、
红石榴、各类花鸟蔬果……
甚至还有竹耙、算盘等家用物件。
而在了解到齐白石的生平后,
他对凡俗生活的热爱,就有了源头。
齐白石少年成长于湖南湘潭杏子坞,
家里人唤他阿芝。
19岁学雕花,后来学画画,
所绘仕女图名声不小,
还有“齐美人”的美誉。
中年时期,他曾五出五归,
走遍大半个中国。
直到54岁时,河南匪患四起,
他才在1917年转到北京。
纵观齐白石的一生,
平和时热爱本真自然,
愤慨时也不乏热血澎湃的爱国之举。
他早年游历广州时,
就曾经替革命者传递秘密文件。
后来更是以画明志,画螃蟹,
嘲讽侵略者横行霸道,怒题诗句:
“灯下再三挥泪看,中华无此整山川。”
他是属于人民的画家,
后来我们在脸盆、暖瓶等日常用具里,
看到他的笔触。
或许再没有任何一个画家,
能与普通大众有着如此紧密的感情联结。
但有一个人,
却被知名文学家傅雷认为,
可以和他相提并论。
“近代名家除白石、宾虹二公外,
余者皆欺世盗名。”
这个人,就是黄宾虹。
白石可谓“画圣”,宾虹则是“墨神”。
纪录片中提到的这幅《万松烟霭》,
就是黄宾虹将墨法运用到极致的体现。
水墨层层叠加,一遍两遍数十遍。
在浓墨之下,反而衬托出山色的光亮。
这是黄宾虹敢画,
别人不敢画也不能画的传奇之处。
积墨,
也成为黄宾虹山水画中最独特的标志。
黄宾虹曾旅居上海30年,
做过美术编辑,介绍西洋画历史,
也从事艺术教育工作。
1937年6月,他受邀北上鉴定故宫书画,
又因七七事变无法南归。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这11年的蛰居,
奠定了他书画创作的“大成”与“内美”。
他大量观摩先人山水,
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出用墨七法:
浓墨表现阴面凹陷与近景,
淡墨勾勒光面凸起和远景。
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为破墨,
反复交错、层层积叠为积墨。
泼墨以墨泼洒,焦墨干笔涂抹,
宿墨是用隔日的墨入画。
他不仅将传统的“五墨”,
归纳总结到了"七墨",
更是开展了自己的笔墨革命。
他笔下的山林,群峰松林,云雾升腾。
专家评价这幅作品:
山水已经脱离了具体的形制,
进入到感觉的世界。
他绘制的,是自己的一方精神世界。
浑、厚、华、滋,
是笔墨的妙谛,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
而两位巨匠的故事,
只是中国画的开始。
中国画和传奇名家的故事,
始于他们,又不仅仅止于他们。
雁荡灵秀、黄山奇伟,
水乡润泽、西北辽阔。
在中国画的世界里,
你亦可以阅万卷画,行万里路。
《美术里的中国》对作品的选择,
来源于多重维度。
有发自名家本人的影响力,
作品自身的艺术性考量。
也有人民英雄纪念碑,
和背后创作者刘开渠的社会性因素。
不同美术门类、不同时代、不同题材风格。
油画、雕塑、版画,水墨……
每一重艺术晕染背后,
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人文品格。
他们每个人,都曾面临着不一样的时代。
《记写雁荡山花》诞生时期,
许多人对中国画的前景,都很悲观。
潘天寿则以——
雄浑的笔力、开天辟地的气势,
为国画找到了豪迈的时代风向。
山石花草,不再清冷孤傲,
而是充满激荡震撼。
他们可以是战乱时期的反抗者,鼓舞者。
也可以是和平时代的记录者,镌刻者。
《洪荒风雪》记录了,
地质勘探队为青藏公路通车,奋战于荒野。
《塔吉克新娘》描绘了,
一位新疆妇女沉静美丽的容貌。
内敛、含蓄、羞涩、纯洁,
对幸福的憧憬,又如纱巾一样鲜红。
今天的我们,面对着一幅幅画,
能够看到美术史上,
无数大家的心血和期待。
或是为了填补中国美术史上的一点空白。
或是抒发抗敌之志,向死而生之姿。
哪怕我们不懂绘画的技术、笔法,
也一样能被强烈的情绪所感染。
他让我们看到,
原来中国有那么多杰出的美术家。
他们每一个人,
都付出了数十年的伏案辛勤。
最终,留下的是虽然不会发声,
却有着震撼人心力量的杰作。
是的,前辈已经停下了他们的笔。
但他们留下的作品,
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不会过时。
时光流逝是没有办法的事,
但他们所绘的民族之声,仍在震荡。
在一幅幅作品面前,
我们仍听见烈马嘶吼,山花盛开。
我们在杰作里,
能找到每一声悲愤喜悦的交织回鸣。
在沸腾的时代里,
用经典的力量,支撑起内心的安定。

文章转自:十点电影

编辑:赛门

校审:编辑部全体

监制:时云



END


咪咕视频
锁定咪小咕,每天带你观影看剧追综,还有更多惊喜等着你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