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线~山沟里代号厂的前世今生~105~山西篇~华北通讯器材后方基地

文摘   历史   2024-07-22 17:58   北京  

规划

1965年,华北局提出华北经济协作区要有配套工程,在四机部统一安排下,在晋东南开展小三线军工电子建设,即华北地区通讯器材后方基地。
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师以下战术通信装备、器材的生产配套。
1966年,华北局经委发文拟定建设7家单位,选址在沁源县郭道公社。
全部由四机部在天津的厂所负责包建,最终实际建成6个。
1、国营1010厂,长虹器材厂/机械厂,沁源10号信箱。
     规划方向是集成电路/通信整机,天津永红器材厂包建。
2、国营1011厂,人民器材厂,沁源11号信箱。
     天津新民器材厂包建,产品是电容。
3、国营1013厂,沁河机械厂,沁源4号信箱。
     由原津源器材厂+天源器材厂合并组建。



 天津电子仪器厂包建天源器材厂,天津强生无线电厂包建津源器材厂。
4、国营1017厂,东升半导体厂/器材厂,开关管,天津半导体厂包建。
5、国营1018厂,晋东器材厂,沁源8号信箱。
     天津卫东器材厂包建,生产电阻。
6、国营1029厂,开源线材厂,沁源3号信箱/。
    天津卫东漆包线厂和工农兵电线厂联合包建,生产漆包线。
项目展开后,因运动的影响,天津包建人员回津闹革命,
1966~1969年中,后方基地工程停建。

再上马

1969年3月,珍宝岛战斗爆发,对苏关系极度紧张,全国大战备。
四机部决定,华北地区通讯器材后方基地工程续建。
1970年,原拟定建设的7厂改为6厂。
津源厂合并天源厂,改称沁河机械厂。
1971年,6厂先后建成投产。
1、国营1010厂,长虹器材厂。
1973年,转产通信整机。
1974年,改名长虹机械厂。


1977年9月20日,省计委决定,沁河机械厂合并至该厂。有职工626人。
沁河机械厂原址改建为山西省电子工业学校(中专),后来迁太原。
2、国营1011厂,人民器材厂;完成投资494万,职工312人。
3、国营1013厂,沁河机械厂,位于贤友村。
1970年,由原津源器材厂+天源器材厂合并组建
原来的生产划归是计算机,后来转产信号发生器。
1977年,合并至1010厂。
4、国营1017厂,东升器材厂,完成投资900万,职工320人。
5、国营1018厂,晋东器材厂,完成投资780万,职工341人。
6、国营1029厂,开源线材厂,完成投资286万,职工277人。

军转民

这6个厂都不大,截至1978年,总投资额4001万,拥有各种设备500余台(套),职工1876人。军转民时期,转产未见成效,基本上都停产待工。
1980年12月,长虹厂+东升厂停产整顿。
1982年,人民厂+晋东厂停产。
1984年4月,省经委经过实地考察调研后,向省府提交《关于郭道5厂调整的报告》。之后又提交《关于郭道5厂分迁榆次并厂联营的报告》。

调迁

1984年8月,省府批准先联营后搬迁的调迁措施,搬迁投资1480万。
1985~1987年,郭道5厂先后调迁榆次市,组建山西电子仪器总厂,山西音响材料厂。

图片来自网络,不一定是原址
1、1010厂,长虹机械厂,1966~1985,迁榆次。
合并榆次红旗机械厂,组建山西电子仪器总厂。

1987年,山西省自动门公司在山西电子仪器总厂成立。

日本寺冈自动扉会社与该厂签订技术合同,红外线自动门全部返销日本。

1987年3月28日,中国第一条红外线自动门生产流水线在该厂建成投产。



1997年,榆次新兴集团兼并山西电子仪器总厂。

长虹厂旧址
2、1011厂,人民器材厂;迁榆次。
合并1017厂、1018厂,整合为山西音响材料厂。
引进设备,生产录音磁带,还搞过反渗透净水器。


90年代,山西音响材料厂进入特困行列,现在应该也不存在了吧。
3、1029厂,开源线材厂,迁榆次,合并晋中线材厂,山西电子材料厂。
这个厂据说后来又改为国营8190厂,具体信息不明。

旧忆

山西小三线电子军工单位与天津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
天津卫东漆包线器材厂,就是现在河西陈塘庄工业区的天津市漆包线厂。天津工农兵电线厂,就是坐落南开区长江道的天津市电线厂。
来自天大、南开的毕业生,天津知青和复员军人,先后投身山西小三线电子工程建设,在这里无私奉献了青春年华。

三线保密的性质,地区深山的单位都是一座小城镇。厂区、厂房、办公楼、职工宿舍,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医院、市场、百货店、澡堂、职工俱乐部、文化宫、篮球场、邮局、粮站、书店、银行、广播站、派出所、武装部、保卫科等配套设施和服务单位一应俱全。

1969年1月,郭道大桥建成通车。
这是沁河上游的第一座大桥,全长115米,9孔跨径10米。
1972年5月,晋东南地区设立郭道工矿区。
1975年,郭道街头有了除沁源县城外的第一条柏油马路。

郭道5厂建成投产后,在交通、水、电,文娱,生活,时政等方面对当地群众生活产生很大影响。不少职工在这里安家落户、生儿育女,将沁源山村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

沁源在郭道长虹厂旧址,建起了全省规模最大,晋东南地区唯一的“三线记忆”展览馆,投资280余万,内收藏原三线厂实物近1000余件,照片2000余张,再现了当年三线厂在沁源的发展历程。
············文中部分图片引用自原职工的回忆文章
电子部分余下的是华北计算机基地,规划13个,实际建成8个厂。
这是四机部直属单位,不在小三线范围内,因主机厂下马,不打算写了。

江月万里波
追忆三线建设的历史,实事求是,不给历史开美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