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援藏口述史·雪域青春⑱丨夏德慈:因材施教用良方 扎着绷带回课堂

政务   2024-10-22 14:31   江苏  


过“身体关”,解“教学难”,跨“车祸坎”……夏德慈的援藏经历充满波折。可在雪域高原,他却甘之如饴,奉献了整整四年青春。

深秋,暖阳依旧。“淮安援藏口述史•雪域青春”融媒报道组来到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高级中学,听夏德慈的援藏故事。口述中,一段段往事如电影般浮现,有温情也有惊险。他说,援藏虽然艰苦,但更多的是甘甜,因为能感受到孩子们学习进步之后的喜悦,能看见牧民们那一张张淳朴的笑脸。



靠坚毅,挺过“身体关”

“咱学校有个援藏名额,你愿意去吗?”2015年7月,夏德慈第一次从校长口中得知援藏消息。

消息突然,回应却毫不犹豫:“我愿意!”

“别着急答复,回去先问问家里人意见。”校长的谨慎不无道理,因为此前就有一位老师,因家人担心其身体,援藏行程未能成行。

好在夏德慈的妻子、女儿都很支持。“现在通讯方便,家里你别担心,唯一的事就是注意自己身体。”妻子的话,坚定了夏德慈的决心。

夏德慈偏胖,就援藏而言,个别健康指标并不合格。“老夏,你这身子骨要注意啊,可别援藏体检都过不了。”同事的提醒,让夏德慈顿感压力。此后,不爱运动的夏德慈开始每天跑步、游泳,同时上网查看入藏注意事项,调理身体。

半个多月后,当体检合格单放到面前,夏德慈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

事实上,纵使做足功课,高原缺氧环境依旧难以适应。“我去的时候是夏天,当地氧含量是平原地区的60%,如果冬天去,含氧量更低。”夏德慈说,高原反应是每个援藏人的“必修课”,克服头疼、恶心,只有靠自己硬挺。



用良方,解决“教学难”

相比高原反应,当地孩子的语文水平更让人头疼。夏德慈援建的是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担任两个班的语文老师。班级学生“东拼西凑”,学业基础“参差不齐”。

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上课时的情形。“孩子大多只会讲简单的汉语,说话语调上扬,书写能力比较弱。”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倒是轻松,教学效果却不理想。

“咱来不是混日子的,不能误了孩子。”夏德慈有一种“严师”天生的紧迫感。为提高成绩,他先摸清学生基础,课前编制导学案、布置预习;课中引导启发、答疑解惑;课后逐一检查、复习巩固。抡出一套“三板斧”,学生成绩“节节升”。几年后的中考,拉萨江苏实验中学语文成绩位列全市第一。

康巴大男孩贡布汉语发音不准、作文干巴,但十分上进好学。夏德慈注意到这个“好苗子”,每天课后给他“开小灶”,找来名家散文的语音文字资料,让其跟读、仿写,自己则当面批改、给出建议。

两个月下来,贡布进步飞快,说话慢慢变得字正腔圆,作文也渐渐有血有肉。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贡布的语文成绩出人意料得了全班第一。贡布很兴奋,拿着成绩单在夏德慈面前又蹦又跳。夏德慈也喜出望外:“当时感觉这成绩单是我的一样,比贡布还激动。”



涌温情,度过“车祸坎”

援藏之旅,有惊喜也有惊险。2015年的一天,夏德慈从教师公寓骑车去学校,途经一个路口时,一辆快递车疾驰而来,他避让不及应声倒地。“当时刚到西藏不久,原本就高原反应严重,这一撞更是头晕目眩。”见夏德慈倒地不起,司机也慌了,连忙将其送往医院。

等待检查结果时,司机掏出1000块钱,使劲往夏德慈手里塞。“实在不好意思,这些钱先暂时拿着,不够,我再添。”看见皱巴巴的一沓钱,夏德慈于心不忍:“兄弟,我没啥事,这钱不用,你先回去上班。”

后来,夏德慈被查出右手骨折,在医院一住好几天。司机过意不去,提着牦牛肉干前来看望。一来二去,两人成了好朋友,至今依然时有联系。“当地人淳朴,遇见纠纷,大多私下解决,人情味很浓。”夏德慈说,援藏几年,条件虽苦,心境却十分放松,那是一种人与人毫无隔阂的自在感。

考虑到学校人手紧张,几天后,夏德慈打着绷带再度回到课堂。见到夏老师这般模样,孩子们一个个争着帮忙搬书本、拿教具。之前班上的“调皮分子”,学习态度也都“180度转弯”,瞬间乖了不少。“我知道,他们嘴上不说,心里是真心疼老师。”

援藏虽短,师生情长。前不久,学生小德告诉夏德慈,自己已从汉中学院毕业,如今在日喀则当老师:“夏老师,我这算传承了您的衣钵吗?”看见信息,夏德慈哈哈一笑,回复道:“你这个词用得准。”

教育是知识的传承——

当年种下的种子,如今已开花结果,在雪域高原绽放。


推荐阅读



监制:张建闯 董 蔚 刘 葆 张 林

策划:杜勇清 蒋 耀 杨 飞

统筹:李 昱

文字:王 舒

视频:陈大铭 周 伟

图片:赵启瑞

海报:李海娇

手绘:金 鑫

值班主任:卢化福

融媒体编辑:张晓剑

责编:陆彦平


随手点赞

小布陪你每一天

↓↓↓

淮安发布
“淮安发布”致力于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对外展示形象,是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挚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