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的时代变迁 · 忆常山

汽车   2024-10-06 18:25   浙江  

有常山人的地方

就有常山信息网

光影中的时代变迁

忆常山


老照片是时光凝固的缩影

是岁月的沉淀

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它记载着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

常山,是一座历史悠久,

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

当我们翻开那些珍贵的老照片时,

不仅能够窥见常山经济发展的轨迹,

更能深刻感受到民生领域的巨大变化。

经济发展提档升级

△原常山轴承总厂  黄祖祥摄


1992年的常山轴承总厂大门口,两旁栽种着绿植,梁上挂着一条红色的横幅,横幅上写着“响应国务院大力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的字样。远远望去,厂房林立,白色建筑更显庄重深沉。

现年65岁的毛祖羽,是常山轴承总厂的老员工。1979年8月,20岁的他满怀激动踏入了轴总厂大门。他回忆道,当时的轴总厂是“小三线”厂之一,属全国38个农用轴承厂之列,建于1967年。常芳公路穿过此地,轴承厂位于公路两侧,东侧为生产区,布局井然;西侧则为办公区与生活区。如今,整个厂区已变身芳村未来社区,展现芳村演变史。当时,报考轴总厂者众多,岗位竞争激烈。这一幕,毛祖羽记忆犹新。

时光荏苒,常山轴承总厂后改制为浙江常山四通轴承有限公司。2020年8月,毛祖羽从公司退休,后被返聘从事后勤工作。“记得过去学技术钻业务风气非常浓,厂里经常举办各类学习班且进行考试,它确实是工人们探求轴承知识的场所。”毛祖羽回忆道。

四季轮回,“常山轴承”走过了五十六个年头。这两年,常山持续开展轴承产业攻坚和“十链百企共生”行动,串起县域产业链、实现内循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产业规模倍增,加快推进轴承产品高端化、生产工艺智能化、生产流程数字化,实现轴承产业“二次崛起”。


△该照片刊发于2000年7月28日《常山报》,时任《常山报》记者吴林锋下乡采风时拍摄。

夏收稻禾是农村一年当中最辛苦、最忙碌的时节,天气再炎热,日头再曝晒,人们也要趁着天晴抢收割。“那时,水稻收割大多靠镰刀这一工具,每到丰收的时候,田间地头都是弯着腰,忙着收割的人们。”吴林锋回忆道,人们一手拿着镰刀,一手抓着稻子,挥镰穿插在下端,稍一用力,只听“唰唰唰”的声响过后,一把稻子便被拦腰割断,稻田内“唰唰”声此起彼伏。

割下来的稻子还要脱粒。“踩打稻机脱粒可不是一个轻松的活,以前的打稻机全靠脚踩,带动滚筒飞转,把稻谷一粒粒从稻穗上打下来。”吴林锋笑着说。从田头到量斗入仓,翻晒扬秕是很重要的环节。“扬秕是趁有风的时候用畚箕把稻粒迎风抛向空中,借用风力吹去稻粒中的秕谷、秸秆等。”吴林锋解释道,经过一翻清理,才能颗粒归仓。

眼下,我县各地水稻陆续成熟。如今的水稻收割,已少见了当年大队人马繁忙的景象,更少见了手工割稻的情景,取而代之的是收割机的轰鸣声。机械化取代了手工劳作,传统的耕种模式得以改变,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解放了劳动力。插秧机、收割机、无人机等智慧新农机的出现又让农业生产全方位革新。


工业、农业齐头并进,近年来,常山紧抓发展机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势头强劲。2023年,常山80%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进入衢州全市前三,17项各条线单项工作考核排名省市第一,GDP增速连续3年超过衢州全市十分之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22个月排名衢州前3。“一只果、一张纸、一方石、一片芯、一滴油”的“五个一”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1982年,一群年轻的小伙在透彻明净的常山江浮桥旁嬉水、垂钓。许祯祥摄

紫港浮桥,旧称“紫港渡”,常山人习惯叫“浮桥”,又有人叫“东淤浮桥”。是一座在船上面铺好连接木板而造就的桥。女人们集聚在这里浣洗衣被;男人们在这里戏水垂钓;桥面上求学的学子行色匆匆;赶集的菜贩商贩人来人往......浮桥每天都在呈现一幅又一幅色彩缤纷的民俗市井画。

当时,叶家大桥还未建成,常山港西岸边的百姓进城只能搭船过河,交通极其不便。这时有一位老板出资搭建了一座由木头和竹子组成的简易浮桥,桥面2米宽左右,能满足双向行人通行,走浮桥的人特别多时,桥会有些晃动,但是安全还是有保障的。照片的拍摄者许祯祥回忆道:“当时常山都还没有铁桥,像狮子口、金源村、毛良坞和芳村这些地方的村民到常山只有这一条水路可以走,有很多人在这里洗澡钓鱼,十分热闹,我就觉得这里作为老地标能够很好地反应出常山的风貌,就在桥头的石阶上拍下了这张照片。”

几年后,浮桥被一次洪水冲垮,东西两岸便断了交通,在叶家大桥建成之前村民们又回到了只能靠乘船往返两岸的日子。而如今交通飞速发展,常山也在全力打造综合交通发展大格局,浙赣运河、常山江航电二期建设全速推进,常山人民的出行再也不用受距离和河流的制约,浮桥也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或许只有那些曾经从浮桥上走过的人至今还会回想起那些熙熙攘攘的旧时光。


△常山县天马街道清河步行街一带,曾是整个县城最繁华的街区。来源网络

在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步行街集中了各种商铺。小到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煤油手套,大到做衣服的蓝布和生产用具,在步行街都能买到。旅店、饭庄、当铺、布店、茶馆、酒店、饮食店、米店、箍桶店、铁铺、理发铺等,挤得满满当当。原商业大厦钟表柜台职工鲁晓飞回忆道:“商业大厦开业后,清河街这一带每天都是人山人海,店铺集中,产品品类齐全,买东西方便。”

当时的清河街不仅是县城里市民生活消费的中心场所,也是农村人对城里最大的向往,买不买东西都得进去逛逛“饱饱眼福”,感受熙熙攘攘人群购物的氛围。“当年跟我老婆第一次来城里约会,就是去的商业大厦,我给她买了一套衣服,现在家里老箱子里还有呢,特别有纪念意义。”今年59岁的市民刘水根深情回忆着这段往事。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如今的清河街,虽然无法窥见当年曾经繁华的遗迹,但我们看到,现在常山的繁华已不限一段街区、一座大厦。

杉德奥莱大型综合体、北门历史文化街区观澜门遗址公园精彩亮相,辉埠镇路里坑、矿语奇缘度假区爆火出圈,常山的魅力值和吸引力持续攀升。


水利工程安全加码

△1999年,建设中的常山防洪坝。黄祖详摄

1999年,在常山原轴承新村(今江滨小区)沿江处,常山防洪坝已初现雏形。这是一张承载着常山水利人重要记忆的照片。即将退休的常山县林水局干部朱根权说,自己永远都忘不了1998年的“7·23”洪灾,忘不了全县上下一心,社会各界出钱出力造大坝的温暖场景。

“7·23”洪灾,城区三分之二的区域进水,直接经济损失4亿多元。财政家底单薄的常山县委县政府下了决心,动员全县各界,砸锅卖铁也要把防洪堤修好。1998年12月,常山防洪坝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一建就是3年。朱根权记得,像他这样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连续3年,每年都要捐出一个月的工资;一些个体工商户也纷纷出资出力。

2002年,常山防洪坝建成,按照“二十年一遇”标准建设。此后,县城再也没有遭过水淹。


△1989年原芙蓉乡芙蓉村   黄祖祥摄

芙蓉水库有着“浙西小千岛湖”之称,20年前,为了建设芙蓉水库,一千多户、近四千名原芙蓉乡9个村庄的村民全部按计划外迁至球川镇红旗岗村等移民安置区。

山清水秀的原芙蓉乡,四面环山,山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中间一个村庄,风景如画山青水秀。“那时候年龄还小,永远记得小时候村里的白墙岱瓦马头墙,青石板路。童年趣事太多了,小河里摸螺狮、摸鱼、钓青蛙……”原芙蓉乡前旺村村民王卫华说起自己的故乡甚是怀念。

为了满足常山用水需求,2003年,常山举全县之力建造芙蓉水库,在两年之后即2005年的2月28日下闸放水,整个芙蓉村,连同芙蓉乡政府,乡中小学,还有那一幢幢古色古香的老宅,都被库水淹没了。王卫华说,当时大家即便不舍,但最后都积极配合,纷纷加入建设队伍,贡献自己的力量。


水利建设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重要的安全工程、民生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常山建成水库84座,山塘190个,大小防洪堤300余段,发挥了防洪灌溉发电等多方面效益。这些工程,大多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凭借艰苦奋斗建成的。常山人民上下齐心,为美好家园拼尽全力!

教育医疗从有到好

△1990年的教师节,时任县委书记程平平(左六)到常一中慰问大家时与部分教师在实验室楼顶合影留念。李志强摄

常一中,全称浙江省常山县第一中学,从1944年创立至今,其发展历程已有80周年。1998年之前,学校一直位于县城文峰塔山上。

“我当时在学校是在政教处工作,领导来慰问,所以就叫我去拍照片了。”李志强介绍,当时,这里是全县最大的学校,分为初中部和高中部两个部分,共有24个班级,教师60余人,学生1000余人。“那时我们老师都是穿照片中这种服装,大家生活都比较淳朴,学校有两幢教学楼,一幢食堂,一幢寝室,一幢实验室。实验室有三层,楼顶视野比较开阔,风景也很好,所以当时就选在了楼顶拍摄。”李志强说。

早期的学校没有围墙,校园满目青翠,草木葳蕤,枝桠虬曲,尤其樟树枫树,树干粗壮,每一棵都要几人合抱,树叶浓密,古意盎然。塔山上没有运动操场,只有山坳半山腰处有块篮球场大小的平地,这里是平时全校师生开大会的主会场,日常的早操、课间操都会放在这里。如果学校要开运动会,就得借用塔山南面脚下的人民广场,就是现在的文峰广场。

塔山不仅是常山的一个文化符号,更是常山的文化高地,曾经很长一个时期学校都坐落在此。现在,常一中整体搬迁至富足山新校区,塔山也成了现在的塔山公园。但塔山上的常一中一直都在大家心中。


△1980年,洪正甫正在教盛梅青识别中药。许祯祥摄

1979年,25岁的盛梅青被分配到大桥乡卫生院当学徒,并拜了老中药工洪正甫为师父。盛梅青回忆:“10平米的药房每天都很忙碌,当时大桥卫生院共七人,只有一个中医师,芳村、东案方向很多病人慕名来看病。每天抓药从早忙到晚,稍有空闲还要加工炮制中药,每次炮制必须到位,不然会影响药效。”

中药房里的中药材有十几大类共600多种,光常用药就350多种,所有药材名字和位置,盛梅青都烂熟于心。盛梅青说:“中药师是一份必须认真对待的工作,我们手里拿着的可是治病救人的药草。”

45年的传承接力,如今70岁的盛梅青还继续发光发热,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今年已经70岁了,也到了和照片中师父同样的年纪,也看到了中医药的发展,被反聘回来继续发光发热,中医药是国医,我热爱这份事业,且终身受益,我也想将它传承下去。”盛梅青笑着说,现在的中药房不再是过去小小的一个角落,扩大到了80多平方米,而且不仅城区医院、大小药店都有,就连乡镇卫生院也有。活到老学到老,现在中药房很忙,不仅有传统中医药,中药茶饮、中医督脉熏蒸等也受更多年轻人欢迎,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中医药在各领域的融合应用。


教育和医疗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常山累计投入教育建设资金22.8亿元,实施普惠性幼儿园扩容工程,新建5所幼儿园、改扩建18所幼儿园;全市率先完成小规模乡村教学点撤并工作,全面清零薄弱幼儿园,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常山校区挂牌成立,云创产教融合园建成投用,获全省职教考核一类地区第一名……“优学常山”金名片持续擦亮;同时,医疗条件的改善也让市民看病更加便捷、高效。医院设施完备,医疗技术进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让群众更有“医靠”。




从老照片中看经济发展与民生变化,

从简朴走向繁荣,

从落后迈向先进,

常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奋斗”与“发展”的真谛。


来源:常山发布

常山县名此山出

塔山上的老师们

想家了,看看这个常山VR全景……

诗画浙江·百县千碗——常山十大碗

常山被授予“中国鲜辣美食之乡”

2024找工作,来常山信息网~~~

有常山人的地方就有常山信息网  

业务联系号码:13867010686(662686)

常山信息网
常山综合信息平台——新媒体领导者,万千人的大家庭!招聘求职、房屋买卖、征婚交友、项目转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