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家境,不是智商,而是这3件事

文摘   2024-12-22 00:19   山西  

作家冯尘曾说过: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相互滋养。我原本以为自己为你付出一切,到最后才发现,成全的原来是我自己。”

生命是一个因果轮回,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在不久的将来必会获得可观回馈。

所以,在对子女的教育中,父母都携带着一份私心,想要子女事业有成,将来能善待自己。

有的父母,能正式自己与孩子间的关系,提供条件却不多加干涉,在不触犯底线的范围内,任其肆意生长。

而有的父母,太过急于求成,对孩子的管控更是无分寸,无底线,溺爱苛刻两极化。

你自认为的过人教育,爱意表达,实际上是对孩子的迫害,无意中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付出的心意固然珍贵,但方式的选择却更为重要。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曾说过:“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家境,不是智商,而是这3件事。”

父母若是不以为然,将会影响孩子一生。

01


孩子能做的事,别替他做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看孩子,犹如稀世珍宝,恨不得将世间美好都赠与他们。

只不过,爱意一旦越界,就会被定义为宠溺,父母竭尽所能的付出,不仅落不得好,甚至会将孩子拖入深渊。

先前,一位网友爆出了一段“颠覆三观”的聊天记录:

一位家长与幼儿园老师因“不给孩子提裤子”这一事件,引发了争执。

归结到底,其实就是两点。

一.孩子的不作为

已经五岁的孩子,却连自主吃饭,提裤子这种小事都无法完成,对老师,也毫无尊重可言,不礼貌的发言让人意外。

二.母亲的溺爱

母亲“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口口声声说着自己的孩子是“早产儿”,生活能力本就比别的孩子差,老师理应忍让照顾。

自溺爱不说,竟让别人也妥协忍让?这属实有点不讲理。

真实事件摆在眼前,父母的作为,孩子的未来,可想而知。

过度的干涉,只会扼杀孩子的自主能力和独立意识,从而丧失创造性。

父母更应该做的是“放手”,让孩子在尝试中成长,在挫折中坚强。

02


孩子该犯的错,别替他避免

每个孩子,就如同白纸一般降临到这个世界。

未曾见过现实的社会,繁杂的种种,纯净善良的模样,激发了人的保护欲。

身为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用自己的宽阔肩膀,造成了独属于子女的乌托邦。

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没有烦扰挫折,只有无尽的美好。

这一切美好,都是由于父母的谨慎管制以及费心的风险规避。

若是认识到事情是危险的,错误的,便直接抵制子女的尝试欲望。

自认为是保护,殊不知是阻碍。

俗语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本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你的阻止只是短暂的逃避,并不是长期的保护。

子女终有独立的一天,当现实的挫折磨难蜂拥而至时,有经验,有心理防备的人,才更能从容面对。

而从小被保护,被庇佑的孩子,或许会难以承受压力的反噬,从而虚度余生。

真正机智的父母,应该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就算结果不尽人意,也不要苛责。

比起错误本身,从失败中汲取的经验,才更为可贵。

03


孩子该发泄的情绪,别替他压制

作为父母,稳定的情绪,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滋养。

妈妈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孩子世界的温度。

正如胡适所说: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都得感谢我的母亲。”

而家长的情绪管控,往往体现在孩子的情绪发泄上。

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纯真的存在,他们的情绪表达也会更直接,遇到愤怒的事,会直接发脾气,遇到委屈的事,会直接放声大哭。

面对孩子的情绪发泄,很多妈妈的第一反应是强行制止,最终目的是要结束孩子的撒泼,而不是去感受孩子的需求。

但就像费罗伊德所说:

“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等到情绪反噬的那天,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无力承受。

要知道,情绪是人生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与其制止,不如直面。

以稳定的情绪面对孩子的不堪,让孩子得到真正的理解和释放。

人民日报上说:

这世上的大多数孩子,都会成长为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所以,比起让孩子成功,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幸福。

在教育过程中,也应该明白谨记,爱需要付出,也需要智慧。

一意孤行的决策,只会阻碍孩子成长,危害子女的人生。

励志语录
看励志语录,获人生智慧;将语录照进现实,让励志成为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