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女:你不能安顿好自己,就会去折腾孩子

教育   2024-12-04 12:05   重庆  

我已经40岁了,在即将步入中年的时候,借着报庆的光,有机会回望一下自己这平凡而又短暂的职业生涯,是一件不错的事。否则,我不会有胆量写“回忆录”的。


出了大学的门,就来到了中国教育报刊社,参与《中国教师报》的前身——《中国教育资讯报》的筹备创刊工作,一直在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中国教育报刊社大楼的701办公,转眼17年过去了。


这样简单的工作履历,按说生活该是一成不变的,弄不好就如一潭死水。但事实上,17年里,伴随着中国教育的变革,中国教师报的发展始终“变”字当头,尤其是近几年来,历经数次的改版调整,除了报头没变,其他可能都变了,当然也包括人——创刊时的小伙伴只剩下4个了。跟随着报纸发展的起起落落,在不可更改的皮囊之下,我的精神世界曾经泛起不少惊涛骇浪,原来的我早已不见了踪影。


从上小学开始,我一向成绩好,各种考试,所向披靡。村小——镇中——县中,我所受的教育是标准的传统应试教育。


多少年来,教科书就是我的世界。在教科书里,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一切都是那样明了,一切已然都是定局,没有任何东西需要思考、批判、质疑、反思,更不需要你去创造什么、改变什么,记住并且按照既定的规则去做就可以了。


所有的学习都围绕着标准答案展开,因为考试就需要标准答案,有了它,就能得高分,没有人关心你对什么感兴趣,你自己怎样思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记住已然写在教科书上的正确答案。


非常遗憾,在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几乎没有一个老师让我的视野拓展到教科书以外的领域,因为他们觉得,看被他们定义为“课外书”的读物是罪过——于考试无益处。看什么书?听老师讲就是了。还记得当年上高中,我曾经因为怀疑老师有道题讲错了,而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我的12年的中小学生活,教科书、作业、试卷、分数、奖状等内容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它们,我的感受、兴趣、习惯、见解、理想、见识、爱好、特点几乎被所有人都忽视了,包括我自己。



一间教室里,坐着几十个人,其实只有一个脑子——很多时候老师也只是传声筒,传的东西不知道来自谁的脑子。这样的学习状态下的成绩,不代表更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也不代表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只有记忆和模仿,以及怎么去找到正确答案的技能。而伴随着这个过程,我失去的是培养和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包括阅读、写作、批判、质疑、反思能力,也包括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还包括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能力……这才是一个人生活所需要的。


真正的学习,必须启动自己的大脑,更是一个理性地判断、选择、理解、构建的创造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上学那么多年,从来没有发生过真正的学习,我所受的教育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我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大学期间。大学里没有课后作业,没有老师的督促,考试也不再是写出标准答案,而是要有自己的见解,分数不再那么重要。我发现有些同学跟我不一样,他们见识广,爱读书,会学习,有想法,会选择,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而出了校门走向社会,我发现社会对一个人的考量更是全方位的。成绩一点也不重要,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似乎都是没用的。生活不是做题,做题容易模仿,但生活的模仿全部都是东施效颦,弄巧成拙——你不可能做谁,谁也不可能是你,你只能成为你自己,你的独特,便是你的最大价值。


表面上看,我是一个传统教育的得益者,因为我考上了名牌大学,但同时,又是受害者,因为我失去了自己。哪个更重要?有人认为是前者,这些人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拥护者,为数众多。


其实,应试教育没有“成功者”和赢家,那些在考试重压之下拼杀出来的学子,别以为考上大学就是成功,其实,你原本可以更优秀,你的发展原本可以更全面,原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这样的切身体会促使我开始对当下的教育进行反思。利用工作的便利,我走进学校,走进教室,走近师生,以旁观者的身份看教育,我看到了很多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看到了鲜活的生命被囿于校园、教室、教材和练习册中,我们的教育是那样的远离真实的世界,我知道在这样的教育下出来的孩子将来会遭遇什么,对此我有切肤之痛。


我开始思考,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开始反思考学、分数和真正的教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003年,一篇《七中现象的远虑与近忧》算是我对此反思的一个结果,在当时也引起了许多共鸣和强烈的社会反响。


这些年来,中国教师报与1600万教师同行,力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这场变革从课堂教学改革出发,主张从“教中心”走向“学中心”,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要求教者成为和学生平等的“学习者”,其最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真正的教育要从“尊重学生的已然存在”出发,最终目标是让每个人最大程度地在所有可能的方向上得到个性化发展。


当我们提出学生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时,一些老师总是不以为然,总以为教育只有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下才可能实现,认为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老师是不妥当的。其实,自我教育始终是人类获取知识最主要的,而且也是最有成效的方式。孩子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也应参照这一方式。


校园里的“老师”和“学生”,一旦走出校园的门,他们都是一样的人,他们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其他社会角色。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培养一个“好学生”“好孩子”,而是培养一个身体健康、人格健全、能力全面的面对未来世界的独立的人。


假如这样想,也许,教科书、作业、试卷、分数、奖状等,这一切都不会那么重要了,而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兴趣、习惯、见解、理想、见识、爱好,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师生都把自己回归到“人”的层面,教育才可能有好的效果。


老师不能安顿好自己,就会去折腾孩子。


当和学生发生了冲突和矛盾,好老师会反思:是我哪里做的不好、不对?教育,是师生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犯了错,作为老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谓,学生的问题都是老师的问题,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这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他的行为是对你的行为的反应。


去年,我的孩子上小学了,对此的体会和理解更加深入。当按着这样的原则要求和审视自己时,也许很多问题都会有另外的答案。比如说,孩子拒绝写作业时,也许你不会那么计较和生气;当孩子玩游戏时,你可以多一份理解和接纳;当别人都在把孩子送往课外班时,你也许会淡定地给孩子更多玩耍的时间;当你得知孩子的分数并不高时,并不盲目地焦虑和担心。因为,只要我确信,孩子的生命在正常的成长轨道中,那些外界的衡量标准都不必计较。


感谢中国教师报,让我有机会重新成长一次,完善自己。育人即育己,育人先育己,安顿好自己,争取做一个有能力陪伴和支持孩子的人,并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和我的亲爱的同事们以及教育同行共勉。


文章来源:腾讯文化
图片来源:DE未来训练营


学生安全第一课
学生安全第一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