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〇团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二楼的书画室,一个个颜色鲜艳、各具形态的葫芦总能最先“抓住人们的眼球”。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展而来的传统烙画技艺,在该团83岁的葫芦烙画传承人潘耀先手中有了新的延续。
潘耀先创作的葫芦烙画。
“我自幼便对传统艺术情有独钟,书法、绘画……没有我不喜欢的。”潘耀先告诉记者,1984年,大学毕业的他从上海来到新疆,成为一名教师。
潘耀先与葫芦烙画的缘分要追溯到30多年前,一次,他行经南京,在夫子庙邂逅了一位老艺人。“那位老艺人手持铁棍,把铁棍在火中烧烫后,在葫芦上烙画,惟妙惟肖的画瞬间吸引了我。”潘耀先说,那一刻,葫芦烙画的种子悄然在他心底种下。然而,工作繁忙的他只能在闲暇之时偶尔练习,技艺难以精进。
潘耀先退休后才有了充足钻研葫芦烙画的时间。为了获取理想的创作素材,他一头扎进葫芦种植的世界。在自家小院里,他小心翼翼地播种、育苗,耐心地搭架、浇水、施肥,满心期待葫芦开花结果。
“最高兴的就是收获季节,那些形态各异的葫芦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贝,承载着无限的可能。”潘耀先说。
潘耀先(左)在指导学生制作葫芦烙画。(资料图片)
制作葫芦烙画的过程,恰似一场精心雕琢的艺术之旅。从去皮、选材开始,潘耀先精心构思画面,用铅笔轻轻起稿,然后拿起电烙铁作画。
“葫芦烙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书法、绘画、雕刻缺一不可。这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心性的考验。”潘耀先说,创作初期,失误在所难免,为了运笔更加娴熟,他找来木板,日夜练习,年复一年,手上的烫伤疤痕和老茧是他刻苦学习的见证。
潘耀先的作品题材广泛,活灵活现的花鸟鱼虫、清新自然的山水林木纷纷跃然葫芦之上,神话故事更是赋予了葫芦神秘而深邃的韵味。
潘耀先巧妙地将葫芦的天然形态与纹理融入创作,使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气韵相得益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他的努力下,2023年,“双丰葫芦烙画”入选二师铁门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对我来说,把技艺传下去、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葫芦烙画更重要。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我画不动为止。”潘耀先说。
近年来,在三〇团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支持下,潘耀先多次开班授课,免费向团场的年轻爱好者传授葫芦烙画技艺。在课堂上,他耐心地讲解制作技巧,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
“我愿做一座桥梁,让更多人走进葫芦烙画的世界,感受它的魅力。”潘耀先坚定地说。
审核:徐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