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雷州老街古巷“逆生长”→

民生   2024-11-05 22:29   广东  

历史是城市的记忆。一座城市的历史遗迹,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街区是它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人们心底化不开的乡愁。
日前,省委书记黄坤明在雷州市重点考察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走进位于老城区的曲街历史文化街区。
雷州市古城区中历史遗存分布较为集中,传统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的曲街、方城十字街、二桥街等3处路段被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建筑如何在当下绽放新生?雷州在具体实践中,除了历史功能的延续外,更多的是让它们更好地“活”在我们的文化之中、生活之中,从而使传统建筑完成在见证某段历史后的身份转换。

微改古建筑 

一街一味古韵焕“新”

居民楼外立面改造、古建筑活化利用、文物点修缮保护……在曲街历史文化街区示范段,能深刻感受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活化利用,让居住在老街老宅中的居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为了更好保护雷州市历史文化街区,雷州市分别出台《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湛江市雷州市方城十字街保护规划(2020—2035年)》《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湛江市雷州市曲街保护规划(2020—2035年)》和《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湛江市雷州市二桥街保护规划(2020—2035年)》,加强对雷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优秀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土地使用与规划控制的管理等

历史文化街区由曲街、二桥街、广朝南街、广朝北街、镇中东街、镇中西街、龙舌街等街道构成的约6.8公里长的历史长廊,以其传统中式、欧亚混合式、巴洛克式和雷州南洋式风格的古建筑和构筑物而闻名。这条街区历经沧桑巨变,见证了雷州的兴衰更替与文化交融,成为了外来游客探访雷州的必游之地。
据《雷州府治》记载,明万历年间,雷州府城的南北通街,即现在的曲街,当时被称为迎秀街,其长度达到二里。然而,彼时的迎秀街仅延伸至真武堂。到了清乾隆年间,曲街进一步延伸至二桥街丁字路口,这一布局至今未曾改变。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部分建筑物因自然风化等原因逐渐变得不再坚固。
自1994年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雷州曾先后出台有关古城保护的政策文件14个。近年来,雷州市又进一步编制完善新版古城规划,将保护规划扩大到全市全域。划出418公顷范围的“雷州古城建设控制区”,先后成立了名城、文物、非遗保护等专家委员会。建章立制,推动“被动性的抢救保护”向“主动性的预防保护”转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22年2月,曲街示范段改造项目正式启动。改造内容涵盖了建筑、市政、配套设施三大方面。市政部分包括新建车行道路面、人行道路面、交通工程、给排水工程、电力通信工程等;景观部分则专注于曲街休闲设施、骑楼灯饰、牌坊等景观的建设;而建筑工程部分则着重于对历史建筑外立面及其构件的整饰、修缮、改造以及危房的加固。
在修缮过程中,保护街区承载的历史信息至关重要,以充分彰显其文化价值。雷州市文广旅体局产业股的负责人邓迪表示,在古建筑修缮前,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包括了解房屋的历史住户、房屋用途等。通过大量走访当地居民、搜集地方文献、口述史和老物件,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修缮方案。
曲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雷州古城内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拥有众多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其中包括真武堂、伏波祠、三元宫、三元塔、灵冈庙等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仙城会馆、昌明塔、马跑泉、观察第、六祖堂等5个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21处古民居和书院等历史建筑。

以曲街为例,其两旁的骑楼建筑是明清时期的遗留物,与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截然不同。宋代时,曲街已纵横交错,并配套有所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雷州城内的通街更是从南到北二里、从东至西里,划分有21个坊,城外则分18个坊。
随着城市的崛起,商业也随之繁荣。明代中叶以前,雷州城的商业区位于城内。然而,到了清康熙年间,由于修路建桥阻断了货船沿河北上进城的通道,船舶大都在现在的关部街附近停泊。政府因此就地设置海关,关部街(海关关部)由此得名。如今,在曲街两旁,仍可见到百年老字号雷剧古服装店、打金店、杂货铺、何氏中医、牙科等商铺,它们见证了百年前的繁荣景象。
在修缮过程中,示范段改造项目负责人吴道军强调,要尽量保留原有的元素和历史记忆。因此,他们采用了“针灸式”的微改造策略进行城市修补,不同于推倒重建的粗放式改造。例如,对居民楼的墙体采用了“夹心”加固方式,在原有的墙体上铺设钢筋与混凝土进行加固,以保留原本的墙体。此外,为了还原明清时期的街区风貌,他们查阅了大量史记资料,并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灰塑工艺制作还原了当时的楼面招牌,如“惠海火船”“联泰公司”等,力求原汁原味地呈现历史风貌。

招引新业态 

让历史建筑“活”在当下


走进曲街历史文化街区,古骑楼、古桥、古牌坊等历史遗迹仿佛将人们带回了“旧时光”。暮色渐浓,曲街瞬间亮起,数百米长的老街顿时流光溢彩。“哇!太美了。”游客惊艳于如热播电视剧《繁花》中金光绮梦的场景,“咔嚓、咔嚓”拍照声此起彼伏。
漫步在曲街,花灯、醒狮、大型公仔等装饰形成“新潮流”与“旧时光”的融合,美食集市与非遗体验区让烟火气瞬间具象化。百年古建筑在改造、修缮和重建中延续生命、焕发生机,城市改造给“老街区”带来“新生活”,促进老旧街区蝶变,实现“新功能”。
三步一场景,五步一演出。这边各种雷歌悠悠,演员唱腔婉转,游客听得如痴如醉;那边叫好声连连,舞龙醒狮等非遗表演,让近距离欣赏表演的游客赞叹不已。这种彻底打破舞台边界的互动,让市民、游客、居民、商户都充分参与到开街活动中。
曲街示范段改造项目好似一个盛放故事的容器,砖瓦构成了外观之美,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则让建筑变得鲜活。修旧如旧,并非简单地把古建筑恢复到原来的模样,还应留存建筑里的文化,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对于这些珍贵的名城古街,保护不仅意味着修复,而且要融入现代生活。新旧融合、活化利用,意味着要延续其原本的生活功能。项目改造完毕后,游客可以住民宿、赏雷剧、品美食。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老城改造,让本地人也爱上古街、走进古街,体验其中历史留下的痕迹,感受那种时光岁月的变迁。”吴道军说。
招引新业态,推动各业态融合发展。街区通过联合餐饮、土特产等多个行业,形成“吃中有购、购中有娱”的商业闭环,共同打造“雷州曲街”品牌,实现互利共赢。

“今年的雷州让我很陌生,太好玩了,我的朋友圈都被曲街刷屏了。”

老味道、新功能,从物理空间修缮到新业态入驻,深思熟虑的招引落地,让越来越多的历史建筑“活”在当下,被年轻人看见。

雷州积极创新供给,推动旅游消费空间焕新升级,雷州的“文旅大餐”,让游客直呼“情绪价值拉满”。今年国庆假期期间,一个隐藏在小县城里的历史文化街区获央视新闻关注,走入全国观众的视线。笔者发现,兼具“老传统”与“新业态”,是曲街的出圈之道。

曲街历史文化街区“活”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雷州的形象,提高了雷州在全国游客心中的认知度,外地游客纷纷涌入这座小城。“不是大城市去不起,而是宝藏县城更有性价比!”一位游客感叹道。正因如此,雷州也成为了游客“奔县旅游”的目的地之一。
修缮后的曲街历史文化街区,与其说这是一片古老街区,倒不如说其更像雷州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商业风貌、建筑肌理、文化形态尽在其中。

街巷变地标 

老旧社区“改”出幸福感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居民生活的空间,更是构建美好家园、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微观载体。近年来,雷州市在城市更新进程中,针对城市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以新城区建设为突破口,坚持新城拓展、旧城疏导与名城保护并重,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初秋雷州,秋高气爽,走进雷州三元塔畔的夏河里古巷,古朴的青石路、红砖墙,古香古色的木门、宫灯等等,独具特色的雷州小巷改造,使这条古老的巷子焕发勃勃生机,不仅成为“网红打卡点”,更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幸福满满。

据了解,位于城乡接合部的雷城街道下河社区调会村曾是典型的“脏乱差”老旧村庄,曾被列入雷州老旧小区改造首批工程,政府投入3000多万元大力改造村庄基础设施。
雷州秉持“小尺度、小空间、小角落、小商业、小市井”的理念,以“绣花功夫”把这条400米长小巷改造为让人倍感亲切的“生活着的雷州巷子”,这一改,改到百姓心坎上。
雷州市雷城街道下河社区居民赵才樑说,原来这段是土路,现在村巷修得平平坦坦,周边的臭水塘现在修成公园,成了大家休闲锻炼的好去处。雷州市雷城街道党工委干部说,开工的时候,附近居民也存在很多不同意见。雷州市住建局和雷城街道干部沉下身子听民声,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共商对策,把民生工程建成“民心工程”。

据雷州市住建局介绍,近年来,雷州市共投入超5亿元,持续加强名城保护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其间,改造(新建)了西湖一横路、东四路、长宁西路等市政道路,完成了西湖、南湖、三元塔公园的升级改造,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及配套管网已建成并验收。这些举措使得名城整体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功能日益完善,有效地促进了名城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在雷州,还有不少这样的老街、旧巷,正在借由承载功能的转变重焕生机,更多“城市更新+文旅发展”的新故事,正在各地精彩上演……
 ■亮点

让非遗文创

讲好雷州故事


雷州,天南重地、海北名邦。这里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广东省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多种文化碰撞交融的“大观园”。

古建筑作为雷州文化的深厚载体,以其独特的历史韵味和精湛的建筑工艺,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得以饱览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以及错落有致的庭院布局,每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雷州非遗文创产品,巧妙地将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创造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兼具实用性和创意性的商品。如精美的手工编织品、富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融合传统图案的现代服饰等,不仅让游客能够深刻感受到雷州文化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可以被游客带走的“文化记忆”,成为连接雷州与游客之间的一座桥梁,让这份独特的文化体验得以延续和传播。
形态多样的石狗雕塑、雷剧形象冰箱贴、南渡窑釉下褐彩瓷器……非遗元素融入文创作品已经不是新鲜事。随着近年来雷州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诞生了越来越多融入生活美学的非遗文创作品。
 “我们不能把非遗文化带走,却能把非遗文化文创产品带走。”游客张小姐说。文创产品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以恰当的创意提供差异化的精神体验,满足人们高品质、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在雷州市博物馆内的雷州石狗奇观展厅,从民间收集的石狗多达1100多尊。它们有的憨态可掬,有的面目狰狞,有的鼻大耳肥,或坐或蹲或趴,堪称“南方兵马俑”,让游客们大饱眼福。但是游客仅能在博物馆看到,并不能把石狗带回家欣赏,石狗文化得不到广泛传播。
雷州根雕非遗技艺传承人陈国玉了解此情况后便下定决心,要创作出能让游客带回家的石狗文创产品。如今,陈国玉已创作出100多款石狗文创产品,但他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追求工艺的不断精进,致力打造雷州文化的“移动名片”。石狗文创产品就像一颗石子,一投入雷州文创市场便激起层层水花,越来越多人开始从事文创设计研发。

今年深圳文博会,来自雷州的“90后”女孩陈苗带来了一套精致可爱的雷州石狗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合作伙伴前来洽谈。
在茂德公大观园里,蒲织手艺人陈静静正用蒲草编织粽子形状的香囊。细长的蒲草在陈静静的指间快速地翻飞穿梭,不一会儿,一个粽子形状的挂饰就编织好了。
除此之外,茂德公大观园里还有印上雷州文化、雷州地标的T恤和帆布袋,顾客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元素并将其印刷在文创产品上。
雷州石狗、蒲织香囊、文化地标T恤……每一件文创产品都是对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探索。随着更多年轻设计师的加入,以及创意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相信会有更多富有创意、贴近生活的雷州文创产品涌现。展望未来,雷州文创产业的发展之路仍充满无限可能,为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源 | 南方日报、南方+、雷州发布

雷州90后
让外地人了解雷州,让雷州人更懂雷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