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媒看互助】良田有良用 守护“饭碗田”

文摘   2024-11-28 12:01   青海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哈拉直沟乡毗邻湟水河,河道由北向南蜿蜒流淌,温润的气候赋予了这条山沟别样的色彩,师家、费家、蒋家等村子的冬小麦正拔节生长、郁郁葱葱,为寂寥的冬日增添了一丝生机。
山沟最南端是杏元村,它是全乡离省城西宁最近的村子,也是全乡最早开始春耕的地方,在这片拥有大片良田的土地上,乡干部们展开了全乡最艰难的“非粮化”整治工作。
2021年底,哈拉直沟乡开始全面摸排耕地“非粮化”存量面积,2022年数据显示,全乡12个村耕地“非粮化”存量面积达64.76公顷,其中杏元村存量最多,高达41.47公顷。
为维护好耕地,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哈拉直沟乡杏元村开展了如火如荼的“非粮化”整治攻坚战。
11月11日,记者来到杏元村,站在高处望去,只见台阶状的耕地里,党员朱虎子正指挥着挖掘机穿梭其间,紧锣密鼓地清理苗木。
哈拉直沟乡武装部长、杏元村包片领导韩生明感慨道:“要不是朱虎子,这些苗木可真难倒我们了。”
一旁的杏元村党支部书记贺连生连连点头。
贺连生说:“我们村离当时的高寨镇(搬迁后改为高寨街道)很近,2011年,高寨镇征地拆迁,规划为‘空港物流园’,园区绿化需要大量绿植,村民们为了能在‘家门口’挣到钱,纷纷种起了苗木。”
他说,当时村民为了多种苗木,有的甚至高价流转别人的地,每亩地的租金从原来的700元涨到了3000元,全村104公顷耕地只剩下不到20公顷是粮田。
苗木种完了,可苗木市场行情并不乐观。
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有人清醒,趁机卖掉了苗木;有人执迷,仍在等待“转机”。
“许多人一种就是十几年,当初的小苗子如今都长成了树林子。”贺连生一句玩笑话,道出的却是事实。
这期间,新冠疫情流行,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不确定性增加,这让杏元村民刻骨铭心,也让大家认清了现实。
村民朱永满当时将家里的0.6公顷耕地全部种上了苗木,他说:“地里多年不种粮,有些村民的存粮早就吃完了,疫情期间只能委托村干部给他们想办法,那时候,大家才真正意识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为了强力推进“非粮化”整治工作,哈拉直沟乡党委、政府成立了乡村两级耕地“非粮化”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包片领导具体抓、乡村干部实地抓”的工作机制。
通过“党委领导、支部发力、党员带头、干群协作”的“党建+”工作模式,杏元村的党员干部率先清理自家苗木,村民也纷纷拿起铁锹干了起来。
看着平整后的田地,杏元村76岁的村民代彦金欣慰地说:“看着别的村那些绿油油的冬麦,我也想早点种上庄稼。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地里种上粮食,比啥都强!”
可是,苗木清退过程中,面积较大的苗木林给留守老人和小孩的家庭,带来了难题。
4年间,韩生明和村干部们找过采购苗木的老板,但苗木早就过了“收购最佳时期”,想过人工一棵一棵挖,但既没人力也没时间,也租过挖掘机,挖掘机连机带人一天费用达1800元,还收效甚微……
今年,村里的退役军人、党员,做工程生意的朱虎子站了出来!
他安排两名员工操作两台挖掘机,每天下地清理苗木,已持续了半个多月。为加快清理速度,他还自费改装了挖掘机铲斗,现在每天可以清理七八亩,效率极高。
党委牵头、支部推动、大户带动的整改机制,为杏元村有力推进“非粮化”整治工作添了新“动能”。
今年是“非粮化”整治的最后一年,四年后的今天,哈拉直沟乡耕地“非粮化”存量面积大幅下降,从64.76公顷减少到2.54公顷。
不仅如此,三年间,哈拉直沟乡植树16万株,今年就有6万余株采用的是“非粮化”整治中的“废弃苗木”。
哈拉直沟乡党委书记藏仁尚说:“‘非粮化’整治关乎老百姓的吃饭问题,现在村民都迫切地期待复垦复耕,等到那一天,良田有良用,就是真正造福后代了。”




【彩虹故乡】土族之乡服饰秀VS南海之滨安昭舞,唱响民族团结一家亲
【市媒看互助】互助用心用情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以案释法】关于8起“三资”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典型案例的通报
来   源:青海日报
编   辑:丹增卓玛
责   编:仲喜年
投稿邮箱:hzxrmtzx@126.com
新闻热线:0972-8322953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你还想看到互助融媒的权威信息,请将"互助融媒"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赞""在看呦

互助融媒
中共互助县委宣传部 互助县融媒体中心官方公众号 讲好互助故事 传播互助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