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人有弱德,方有持守
文化
2024-11-25 06:02
上海
2024年11月24日,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去世,享年100岁。特发此文,以作纪念。“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先生从中国古典文化里创造的词,她也用一生,向我们展示着弱德之美。她被命运设置的荆棘,刺到满身伤痕,也没有后退一步;她被生命安排的坑洼,绊倒一次又一次,也没有被打趴下。她没有高声的呐喊,没有愤怒的哭声,更没被糟糕的婚姻拖垮,她在不声不响的坚持中,最终成就了耀眼的人生,被尊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命运把我放在哪里,我就落在哪里,就在哪里开花。”如同蒲公英的种子,虽无力对抗命运的沉浮,却心存坚守。即使深陷泥泞,也能用柔和的力量化解苦难,开出自己的人生之花。不喜喧闹的叶嘉莹先生在命运的推搡中,走上了一条艰难的路。本把一腔热血都倾注在诗词间的她,在赵钟荪的热烈追求下,带着懵懂,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因为这场婚姻,叶嘉莹不得放下热爱的工作,前往陌生的城市;因为这场婚姻,叶嘉莹在异地他乡,尝尽人生冷暖:在那些看不见前路的日子里,叶嘉莹在困顿与绝望中,记起王安石的诗句来:“风吹瓦坠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当自我的力量不敌命运接踵而来的苦难时,不要抱怨,不要怨恨,以属于自己的姿态,面对它,承受它,然后坚守自己的内心。以一种不同于软弱的柔态,面对现实的刚硬,这是弱德,也是从无常命运中获取自洽的最好方式。与叶嘉莹的命运相似,南唐后主李煜也在命运的波澜中,被动承受了很多苦难。当时的南唐,已在末路之边,李煜硬是靠着隐忍退让的方式,让南唐政权又维持十五年。费尽全力,他还是沦为阶下囚,这是一个帝王的耻辱,却是一个词人的崛起。厄运的到来,没有打垮他,他以柔和的力量抵御命运,日子不复从前,心却更加自由,他写出的词,不再只是歌女所唱的歌词,他的词,走向了千古壮观的格局。一曲《虞美人》,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虽丧了性命,却留下灵魂,随着诗词,活在千百年来人们的心中,成为“千古词帝”。就算命运之手再刚硬,我们也可以以水的姿态面对,看似无力,却百折不挠。这不是认命,亦不是随波逐就,而是在苦难的磋磨中,保持内心的坚韧,不放任自己在泥潭中沉沦。看似柔软,实则有着强大的内心和坚定的信念,这样的人,是无法被打败的。一个真正充满智慧的人,不是他能拿起多少,而是懂得放下多少。尤其是命运赋予的悲剧,能放下痛苦与负面的情绪,顺乎自然,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初二时,正逢卢沟桥事变,叶嘉莹的父亲与家人失去联系,从此了无音讯;考上大学那年,叶嘉莹的母亲因患肿瘤,死在看病的火车上,最后一面也未能相见;年过半百,却又传来大女儿和女婿双双在车祸中遇难的消息......“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一世逼人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叶嘉莹觉得这是老天对自己的惩罚,她把自己关在家里,在诗词中表达哀思,在沉默中思考未来。最后,她明白了,沉浸在失去的痛苦中,是对生命的不敬,放任未来不问不管,是对人生的不恭。命运赋予的,躲也躲不掉,不如物来顺应,事来应事,这是一种处事的智慧,是一种柔韧的生命力,也是弱德之美。就如曾国藩所说:“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应,当时不杂,既过不恋。”与其为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为未来的不确定而忧虑,被外界环境所牵绊,不如活在当下,按自己的意志去做自己应该且想做的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出生,便历经家道中落、父亲去世,“偃卧瘠馁”,是陶渊明生活的常态;人到中年,却前后遭受两次丧妻之痛;仕途更是坎坷,不惑之年才出任一县令,短短数十日,便又因为不能忍受官场黑暗、“不堪吏治”,选择辞官。坎坷的人生,没有让陶渊明自艾自怨,亦没有愤世嫉俗。他带着悠然的心态,隐居于一方山野,过起随心的生活,虽然常常“草盛豆苗稀”,生活清贫,但他找到了精神的力量。一个具有柔韧生命力的人,不管是郁郁不得志的困扰,还是生活的沉重负担,都不会压垮他。就算曾经彷徨,亦能在最终,找到豁达的姿态,面对人生风浪。这不是逃避,也不是软弱,而是以接纳的方式,放下过往,放下不甘,顺其自然,从容的转身,然后在心中开园种花。叶先生一直被称为是“古典诗词最后一颗莲心”。如莲的传承,她亦一直都惦记着把古典诗词传承下去。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的年轻人接引进来”,叶嘉莹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不然,便是“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为了这份责任,她放弃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教授的身份,执意回国,为诗词的传承,奉献余生。因为常写板书,手指被粉笔灰侵蚀,总有裂口,但她并不在意;有人劝她以写书的方式传递诗词,她却拒绝,因为当面的讲述传达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用传统的方式,传承中国古典诗词文化。叶嘉莹数年的坚持没有白费,诗词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心里,那挤满教室的学生,是对叶嘉莹最好的嘉奖。不仅如此,她还分次捐出自己的积蓄,把所有的稿费、工资、积蓄,甚至房产,均变现捐出,只留下一纸诗词,两袖清风。“以无生的觉悟,做有生的事业。”这是她一生的写照!一颗素心为诗词,叶嘉莹的一生虽然坎坷,却从未放下心中大爱,坚守与实践,从未冲突。德有很多种,有健者之德,也有强者之德,每一种都有自己的表现方式,弱德也是如此,约束自己的内心,以深厚的方式,释放自己的能量,便能获得内心的福报,是以“厚德载物”。在命运的重重打击下,依然坚持本心的,还有“七律圣手”李商隐。亲见唐朝国运的衰退,李商隐在年少时,便把国家放在了心里,一直都渴望为国为民献出自己的力量。无奈命运捉弄,因为没有背景一直无法高中的李商隐,好不容易得到朋友令狐绹的帮助,却又爱上王茂元的女儿。无意之中,就此陷入党争纷乱中,虽几经贬罚,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兢兢业业,以最大的努力,把自己的余晖奉献给国家。不谈功绩,一个一生都渴望奉献的人,就算命运没有成全,亦能固守本心、坚定不移,便足以对得起人生一场。“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在命运的重压下,最终一步步走向自己内心的叶嘉莹先生,成为了最好的自己:她的一生,成绩斐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以及世界多个一流大学的肯定;她的一生,令人动容:把生命献给诗词,把热爱献给传统,把家国放在心中......行走在人世间,脚下总有崎岖,路边总有荆棘。具有弱德的人,会在阻碍面前,守住自己的内心,约束自己的情感,一步一个脚印,向自己的内心走去,最终完成自我。这一路走来,叶嘉莹不仅收获了自我,还获得了他人的尊重。就连初在视频中看到叶嘉莹风采的丈夫也会惊讶:“电视里是你吗?我也去听你讲课好不好?”南开大学亦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为叶嘉莹先生修建“迦陵学舍”,成为诗词传承地。人这一生,有所持守,便会有所挫败。然而,只有不断持守,磨练心性,才能真正地完成自己。唯有如此,就算遇到再多坎坷,心也不会迷失;就算遇到再多崎岖,亦能自救。杜甫的诗歌,大多数是为人民奔走疾呼的,一如他的人生,但他依然在困顿中,坚守自己的内心,不向命运低头,如“斗士”一般,终完成自我。杜甫也曾有年少的轻狂,但“安史之乱”,改变了李唐的命运,也改变了他的命运。见证过战争带来的民不聊生,杜甫的一生,便没有再放下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一直都奔波在鞭挞现实,揭露黑暗,为家国奔走的路上。他的诗,是泣血之作,是以诗为史,讲述家国情怀,讲述百姓苦难。最终,他成为“诗圣”,与自己的偶像李白并名“李杜”,流传千古。这便是弱德之美的力量,是一种应对的姿态,是一种不被命运苦难打倒,从而完成自己的最好的姿态!弱德从来不是软弱,而是懂得把内心不好的情绪情感收起来,磨砺一种品性和持守。就如曹植在《洛神赋》中所写:“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弱德之美,看似是在承受,实则心有坚持;看似是在顺从,实则心已坚定。人生如风中明灯,愿我们在往后的日子里,面对命运袭来的风浪,拥有更多的内心力量,尽现弱德之美。*作者:问心浅笑。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因书明理,以慈怀道,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朗诵:念念不忘,本名王向杰。有声小说主播,多个微信公众平台特邀主播。喜欢音乐,读书。微信公众号:夜听梦时光(y1240891964)点击阅读原文进慈怀共读群,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