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军被人冒领军功,隐居38年,身份曝光后美国总统亲自致谢

百科   2025-02-01 20:49   浙江  

1992年4月11日,位于洛杉矶的《世界日报》刊登了一张照片,在照片中,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正在与一名中国老人亲切地握手。

这名老人就是已经93高龄的刘放吾将军,撒切尔夫人对刘放吾将军曾在仁安羌解围战中成功解救7000余名英军的壮举表达感谢。

同年美国总统布什也亲自致谢这位中国将军:“在仁安羌大捷50周年之际,我愿再次代表国家,感谢你解救500名美国记者、传教士及数千名英军的英勇行为。”。

图|1992年4月11日,撒切尔夫人在芝加哥拜访中国远征军新38师第113团团长刘放吾


这些对于一名军人来说都是荣誉,可谁又能想到在此之前的50年中,当年令日本侵略军胆寒的原中国远征军新38师第113团团长刘放吾在获得了仁安羌大捷后,战功却被抹去,后又被不断排挤,最后沦落到以卖煤球为生。

抗日老兵刘放吾的功绩被人遗忘了快半个世纪,直到1992年才享受到迟到了50年的赞誉。

是什么原因导致刘放吾这位英雄的名字在胜利的历史记载中被悄然抹去,留下了这片空白,以至于多年后小人能够轻松冒名顶替。又是谁让早已经被淡忘的英雄得以重回大家视线。

图|刘放吾将军旧照


这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几十年前的那一场缅甸远征说起。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12月31日,罗斯福根据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建议,致电蒋介石,提议组成中国战区,并令其任统帅。

日本侵略军为了获得更多的战略资源,计划阻断由缅甸入境运输战略物资的这条生命线,让我方孤立无援,以达到亡我中华的目的。

图|史迪威慰问受伤的远征军


日军于1942年1月下旬从泰国入侵缅甸,缅甸南方盟军作战不利,丢失仰光后节节败退。

在3月8日占领仰光后,日军乘胜追击,兵分三路向北追击英缅军。

其中西路第33师团由缅甸仰光地区沿伊洛瓦底江向仁安羌发起进攻,企图一鼓作气占领仁安羌及附近的油田地区,继而协助另二路军围剿英缅军。

图|国外教官指点中国士兵操作重机枪


日本军队一旦在缅甸战场取得完全胜利,中国军队来自英美国家的援助就会完全断绝。

随即,“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正式成立,先由副司令长官杜聿明代理司令官,后由罗卓英继任。

4月7日,刘放吾所在的第66军新编第38师入缅作战,驰援盟军,38师的师长孙立人,对刘放吾后来的军事生涯产生了影响,这且为后话。

此时的英军的情况已经岌岌可危,不仅与前哨部队的弹药、粮食和医药资源被隔断,甚至在日军的两道封锁之下,连水源都无法接近!

图|连续的暴雨,冲毁了中国境内的滇缅公路,汽车无法通行


当时的英军司令史莱姆将军在其回忆录《反败为胜》中回忆道:

当时的英军缺少粮食,水源,天气干旱炎热,再加上日军的猛烈攻击,死伤严重,实际上士兵陷入绝望,士气已经彻底崩溃,无法再与日军战斗。

在盟军生死存亡之际,中国远征军第38师113团团长刘放吾接到了来自史莱姆将军的请援命令之后,即刻率113团驰援被围困的英缅军部队。

1942年4月17日,英缅军第一军团长史莱姆来到113团团部,当面将请援命令交给刘放吾,命令全文为:

致113团团长刘上校:

请将贵团开至平墙地区。在该处,你将与安提斯准将会合,他将以所有坦克配合你。你的任务是攻击并消灭平墙河北岸约两英里公路两侧之敌。

图|中国士兵在布满废墟的腾冲街道上搜索残余日军


刘放吾在向远征军长官部请示后,立即率部向平墙河前进,并于17日午后到达平墙河以北。

此时,英军配属的轻型坦克已经做好了攻击准备,113团以第一营在右,第二营在左,第三营为预备队做好了战斗准备。

4月18日凌晨,夜深人静,被围困的英军为了与包围圈外的113团汇合展开了突围战斗,但苦战一夜毫无进展。

18日下午4时,英缅军第1师师长斯考特向第一军团长史莱姆请援,称因由于缺水,次日军队将因虚脱丧失战斗力,请求放弃武器于当晚轻装突围。

图|中国驻印军新1军新38师第113团与中国远征军第53军第116师在缅甸木司会师


史莱姆随即要求我方113团继续展开攻击,以解英军之围。此时孙立人赶至前线,经侦察后,认为日军位于平墙河南岸,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并且数量是113团的数倍。

在这种情况下,以一个团的兵力在白天由低向高发起冲击极其不明智。与史莱姆反复解释协商后,决定了19日拂晓时刻发起进攻。

当晚,孙立人与史莱姆对于进攻如何部署产生了争执,孙立人认为进攻右翼方的位置为一石山,且侧背临河,一旦攻击受挫,将带来大量伤亡,因此主张以左翼部队为主攻。

图|我方侦察兵


而史莱姆以被围英缅军处于仁安羌东北地区(也正是左翼的进攻方向),容易遭受炮击损害,坚决主张将主攻方面改为右翼。

4月18日,师长孙立人下达了以右翼为主攻的进攻命令。19日凌晨4时30分,拂晓时刻,正是敌人较为松懈的时刻,刘放吾带领113团渡过平墙河,于5时30分展开了全面进攻!

右翼部队迅速攻占了日军第一线的阵地,日军派遣援军不断反击,双方反复冲杀,战况极为惨烈,鏖战8小时。

至19日14时,成功攻占了油田区,左翼部队也成功攻占了日军的主要据点——501高地。

图|中国驻印军新6军27000人从湖南芷江空运南京


其实在4月19日的上午7时,英缅军曾试图发起攻击,与远征军配合突围,但很快就被压制下去了,回忆录《反败为胜》这样中描述道:

“在又一次失败后,尽管军官不断安抚,英缅军已经完全崩溃。”

最终,日军难以抵挡远征军的攻势,弃尸1200余向后方逃去,而我军也阵亡了三分之一,共计202位英勇的将士,其中就有第113团第三营营长张琦在这场冲杀中牺牲。

这场战斗从19日凌晨4时到下午3时,我军第38师113团以不足千人的兵力抗击3700余名日军,以少胜多。

我军击退日军后,救出了溃不成军的英缅军第1师7000余人和美国传教士、新闻记者以及被日军俘虏的500余名英军。

图|孙立人在宴会上


并且还从日军据点夺回了百辆汽车,千匹马,并悉数归还英军,并掩护其从左翼方向撤退。由此,刘放吾为仁安羌战役的胜利做出了极大贡献,立了一大功。

此时英国从军记者写到:“一路上,英缅军面对中国军队,个个竖起大拇指,高呼中国万岁。”

仁安羌解围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军队在异地战斗中我军取得辉煌战果的一次战役,尤其是113团以少胜多,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更是作为案例载入史册。

仁安羌战役是一场胜利,但还远远不是结束,尽管在这场解围战中成功解救了被围困的英缅盟军,但113团仍然需要掩护英军与远征军的撤退行动。

图|中国远征军身着英式装备


1942年4月28日,刘放吾奉命率113团前往卡萨地区掩护英军及远征军主力撤退。5月7日,杜聿明经过卡萨渡河撤退。

5月10日,日军向113团阵地发起进攻,激战数天后,113团陷入重围。

刘放吾率113团边打边撤,浴血奋战,几乎陷入了绝境,转入孟放大山后辗转来到了江边,江的另一岸是印度,最后刘放吾团长决定全团泅水渡江以摆脱日军穷追不舍的追杀。

在渡江前,刘放吾曾向师部和司令部发出了两封内容相同的电报:“刘团今夜渡江,不成功便成仁。”可见渡江前往对岸的印度已经成为113团官兵的最后一条生路。

图|途经缅甸神庙前的中国远征军


夜晚,刘放吾带领全团在夜色的掩护下,全员泅水横渡大江,但在泅水的过程当中,无线电等电子设备进水受损失效,以至于在成功渡江后也暂时无法与师部取得联络。

音讯不明的情况下,传出113团已全军覆没的消息,刘放吾的妻子听闻消息后昏厥倒地。

直到刘放吾率领士兵在印度稳定后,才取得与师部的联络,并在印度归还建制,成为“最光荣的一团,最后离开战场的一支部队”

但在这几十日的苦战之中,一路上风餐露宿,弹药也早已殆尽,许多人都得了病,连团长刘放吾在不久后也生了一场重病。

在这一次远征中,刘放吾立下了赫赫战功,掩护主力撤退,率113团最后一个撤出战场,可谓是一名了不起的英雄。

图|站在战马旁的战士


他也确实因此得到了当局的口头表彰,只可惜由于当时国民党的腐败黑暗,没有获得应有的荣誉。

后来他还受到长官孙立人的政治牵连,不受重用,就连仁安羌作战有功的勋章最后都没能到他手上,只留下一张奖章执照,退役后他更是潦倒不堪。

原38师长孙立人在仁安羌大捷后升任新一军军长,由刚刚高升的孙将军被保送转入陆军大学第七期受训,刘放吾毕业后调新7军任少将,但直到1951年2月退役,他仍为少将职衔。

由于国民党的内部争斗,孙立人并非蒋的嫡系,因此两人的战功极少被提起,刘放吾升职后也屡遭排挤,一度遭遇了毫无理由的降职。

图|行军途中的中国远征军


后来刘放吾的师长孙立人到台湾后担任所谓的“陆军总司令”,因在1955年涉嫌发动“兵谏”被国民党清算,遭蒋氏软禁了33年,1988年才恢复自由。

作为孙立人的部下,刘放吾的军功也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湮没不彰。

即使这场仁安羌战役被记入了历史记载,但当时一般只会提中国远征军新38师解救盟军,甚少提到在这场战役中起极大作用的第113团以及113团的团长刘放吾。

也正是因此,团长刘放吾的名字在多本历史记述中被虚构的孙继平的人物所代替。

图|孙立人将军与史迪威将军


1960年《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刊载了杜聿明将军撰写的《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杜聿明将军的这篇文章较为详尽的记述了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的经历。

但对1942年4月仁安羌解围战只有寥寥几百字的记述,并且将新编第38师第113团团长刘放吾的名字误记成了并不存在的孙继光。

尽管刘放吾在卡萨地区被围困前几天还曾经奋不顾身的掩护杜聿明将军撤退过。

之后《文史资料选辑》换了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对早期出版的《文史资料选辑》进行了多次重印,同样对杜聿明将军文章进行订正,刘放吾的名字也没有出现在上面。

图|中国远征军在镜头前展示他们缴获的日军旗子


到1990年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出版的12本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之《远征印缅抗战》,又原文转用了杜聿明的文章。

该书收入的曾任联络参谋的王楚英的回忆文章《中国远征军印缅抗战概述》,原本将113团团长刘放吾的名字写对了,可是编审组又按杜聿明的文章的写法给改成了孙继光。

正是因为国民党的腐败黑暗的派系斗争,让本应获得荣誉的一名骁将沦为了“沧海遗珠”

仁安羌战役之后,刘放吾生了一场重病,再加上在战役之中没有保护好师长孙立人的同窗好友,第38师副师长齐学启,两人之间产生了间隙。

图|缅甸丛林里,湿热的环境,中国远征军都剃成了光头


之后刘放吾因为团里的兄弟有些连工资都没有,与孙立人产生了语言冲突,正巧碰上部队改编,刘放吾则被遣散了,接着他选择了继续进修,在这之后生活渐渐困顿。

刘放吾个性低调,性情敦厚,淡泊名利,只在乎与作战相关的事。功劳被他人抢去时刘放吾也没有做什么争辩,在他回国读书的期间,由于部队改编被裁,失去了收入来源。

既要努力读书,还要为家里的一家老小做打算,日子过得越来越艰辛,他在1943年7月18日给孙立人写了一封信,里面描述了他当时的近况:

现家中有七旬余老母在堂,素乏奉养,下有妻儿数口,大者尚不盈十岁,小者尤在怀抱,嗷嗷待捕,年来全赖几斗军米勉强维持生命以度活……

图|这位战士的围裙,是缴获的日军旗子


可见,堂堂少将已经艰难度日到这个地步,其妻子经常接受一些娘家的帮助,平时还需要给人洗衣服补贴家用。

后来刘放吾将军在学成之后又重新追随孙立人,决口不提当年仁安羌战役战功被随意抹杀的委屈。

却不想孙立人在台湾遭到政治清算,刘放吾也受到了牵连,被派了闲差,不仅被闲得做不了事,工资也非常的低,低的甚至不足以维持家中的开销。

万分无奈之下,刘放吾只有想办法另寻他路,他先是找到了一位做文具的朋友,想要跟着一起做文具,但是家里已经十分困难,一点做生意的本钱都没有,只好放弃

图|正在修建滇缅公路的民工


1953年11月10日事情发生了转机,刘放吾从台湾南部坐火车回中国台北,在车上巧遇仁安羌战役时他的部下营长杨振汉。

据刘放吾日记中记载,在那次谈话中,杨营长对当年放弃了诺大战功的行为十分后悔,认为是当年骄傲的幼稚。

而刘放吾将军安慰他道:“逝者已矣,尚何言哉。未死于野人山之原始森林中,幸甚!”

刘放吾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将这一切荣耀深埋在心底,从来不向家人儿女讲述,更没有向外人提起昔日的功绩。

图|缅甸的中国远征军


此时杨振汉已经经营起了煤球生意,刘放吾也有意一试,老团长表露出了兴趣,杨振汉自然是知无不言,毫无保留地向刘放吾讲述了到哪里买煤灰,如何做煤。

刘放吾在1954年1月退役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活,在屏东开了一家煤球店,友人将刘放吾戏称为“煤球将军”。

虽然生意做了起来,日子不再贫苦,但相较于曾经抗日作出的巨大贡献,刘放吾此时的境遇还是令人唏嘘不已。

多年来,刘放吾绝口不提当年的英勇事迹,再加上功绩被国民党刻意掩盖,连曾经的掩护过的司令官杜聿明都在回忆录中将他的名字记错。

图|一位中国远征军老兵


以至于香港竟有一无耻小人跑出来冒名顶替,在真将军刘放吾过着清贫日子的时候,此无耻小人顶着113团团长的名号招摇撞骗,享尽荣华富贵。

仁安羌战役之中,在刘放吾率113团解救的英军中有一名名为菲士廷的英军炮兵团长,此人在仁安羌战役之后官运亨通,1950年晋升中将之后,当上了英军驻香港的海陆空三军司令。

他每每想到几年前的解救他113团就无法忘怀,感恩之余,于是想要找到113团团长报答恩情。

但是在战场之上流动性极大,据刘放吾的部下113团1营营长杨振汉后来回忆道,当时美英军中经常提到刘放吾,由于语言不通,将刘团长误传成了刘国章。

图|远征军中的坦克兵


实际上,无论是他们口中的刘国章还是杜聿明笔下的孙继平都是“不存在的人”,而菲士廷四处寻找那名113团叫刘国章的团长,谁也不知道真正的团长叫刘放吾,且正在以卖煤球度日。

模糊不详的信息给了小人可乘之机,在菲士廷四处寻找恩人的时候,一个本名叫林彦章的小人觉得机会来了。

他打听到有一个茶楼的掌柜曾经是中国远征军的一名副师长,就先与其打好关系,混熟之后,就将那名前副师长的勋章军服借了过去,再搜集了许多当年远征军的历史。

一番准备之后,便大摇大摆的前往菲士廷处邀功,没想到菲士廷竟然被他骗过,认为林彦章就是当年的113团团长“刘国章”。

图|远征军正在吃饭


在之后,菲士廷不仅帮了林彦章许多忙,还与他同拍了许多照片,小人林彦章就拿着二人的合照,到处招摇撞骗,摇身一变成了一等一的“贵人”凭着英军司令的救命恩人的名头,到处行骗,出入上流社会,大肆敛财。

直到1963年10月,曾于中国远征军追随孙立人的方宁,在香港出版了《孙立人将军与缅战》一书。书中提及了“冒牌将军”的故事,方宁在书中说:

“新38师团长级以上的长官姓名中,既没有林彦章的名字,也没有媒体报道中的刘国章的名字。”

图|受伤的坦克兵


那么神秘的113团团长究竟是谁,香港媒体开始不断地挖掘,10月18日《征信新闻报》发表了一刊刘放吾将军的专访,至此“真假将军”案总算是水落石出。

无耻小人林彦章也终于因此东窗事发,锒铛入狱。

后来刘放吾才慢慢获得了大众的关注,当年在缅甸立下的赫赫战功在各大报纸上被宣扬,历史最终是公正的,这是再黑暗的斗争也无法掩盖的功劳。

1992年,在刘放吾接受《征信新闻报》的记者采访时,对于当年的救命恩情,刘放吾将军也只是淡淡地说道“那是并肩作战的友军,友军遭遇危难,援救他是应该的。”

图|受伤的中国远征军


从1954年退役之后隐居至此已有38年,刘放吾将军依旧性情不改,淡泊名利,对菲士廷报恩的想法没什么反应,仍然做着他自己的煤球生意。

幸好,在当年的英勇事迹传开后,一名做液化煤气生意的老板找上了刘放吾,他对刘放吾的生平为人十分佩服,因此想帮助刘放吾做专业的液化煤气生意。

在当时的台湾,这个行业还算是新行业,仍有很大的市场,于是在刘放吾转行后,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多年前奋不顾身的战斗至此总算得到了些许的回报。

图|中国军队阵亡烈士墓


此时已经93岁高龄的刘放吾定居在美国,英美两国都有领导人前来看望慰问,同年,台湾才不得不重新打造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补发给刘放吾。

真正的功勋章,横跨了半个世纪,才来到了刘放吾将军的手中。或许这能给英雄心中的遗憾给予了些许补偿。

1994年刘放吾将军在美国洛杉矶逝世,享年95。

一名抗日英雄将军,一位为中国远征军在异地作战首次大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的将领,却一生坎坷,声名不显,甚至清贫度日,而冒名顶替他的人却享尽荣华富贵。

图|撒切尔夫人和刘放吾


这一切,都与当时国民政府的派系斗争有关系,尽管刘放吾立下了赫赫战功,却因为国民党内部的政治黑暗,功劳被掩盖,被淡忘,被他人夺去。

这才间接导致了他的名字被人记错,才让多年后的无耻骗子林彦章有了可乘之机,好在最后一切都水落石出。

尽管刘放吾将军已经离世,但他保卫国家的奋勇,不逐名利的正直品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世界通史
知天下事,博古通今,感悟历史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