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北京一妇人在家中打扫卫生时不慎撞破墙皮,结果意外发现满墙古文,经专家鉴定,这竟然是200年前的曹雪芹真迹!
这户人家姓舒,祖上是满族正白旗,先祖曾在康熙年间担任过户部尚书,舒家世代居住在这个依山傍水,秀丽幽雅的小村庄里。
1971年4月4日,房主舒成勋的妻子陈燕秀正在家中整修房。她在西耳房挪动靠墙的木床时,不慎将墙上的白灰刮下了一块,墙体破裂后,撒落了一地的灰尘。
然而,在这层土墙里面竟然还有一层灰墙,墙皮上似乎还有斑斑墨迹。陈燕秀好奇地揭去墙皮,结果发现里面是密密麻麻的繁体字,还绘有兰花的图案,这些书画占据了整块墙壁的60%。
晚上,陈燕秀的丈夫舒成勋回来了,他在得知此事后,也来到西耳房察看墙上的书画。由于舒成勋是一名语文老教师,对古文颇有了解,他一眼就能看出来墙上的文字其实是一些诗词和对联。
他惊奇地发现,墙壁上的一副菱形对联上赫然写着:“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真不错。”这正是200年前鄂比赠送曹雪芹的那副!
舒成勋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海淀房管所和香山街道反映了这一情况。那么,曹雪芹和正白旗39号到底有何渊源呢?
据史料记载,曹雪芹出生于康熙56年的南京江宁织造府,可好景不长,曹家在雍正6年被抄,年仅13岁的曹雪芹跟随家人搬回北京老家。
从雍正末年到乾隆28年除夕,曹雪芹在北京生活了30年左右,并在这里完成了《红楼梦》的写作,最后埋骨青山。
那么,正白旗39号会不会就是曹雪芹的故居呢?对此,文物鉴赏家和红学家们纷纷对此地展开了调查。
1975年农历8月29日,文物鉴赏家张伯驹与夏承焘、钟敬文、周汝昌等人,来到舒成勋家中访问。舒成勋将当年照下的“题壁诗”的照片给他们观看。
根据对书体、诗格及所存兔砚的分析,众人断定,这些诗词均可为乾隆年间。墙上的题壁诗大多抄自他书。
例如,“有花无月恨茫茫”是出自唐寅的《六如居士全集》;“甘罗发早子牙迟”则是出自《水浒传》。
但是也有人提出,墙上的题壁诗文错字众多,绝对不能是曹雪芹的亲笔。其实,如果仔细分析题壁诗的内容,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些错字,并非抄录者记错写错或不懂平仄,随意乱改。
像墙上的《六桥烟柳》,抄录者就把“赤栏杆外清荫满,曾见苏公过马蹄”中的“清”字改为“青”字,这极有可能是因“文字狱”而有意改之。
从题壁诗的抄录内容来看,大部分的诗词都是吟诵西湖美景,感慨生不逢时、世态炎凉等等。这与曹雪芹生前的经历和审美都是一致的。
无独有偶,1977年,专家们又在北京发现了一对题有“芹溪处士”款的黄松木书箱。当时,书箱的主人是一个叫张行的工人,他表示此物是祖上传下来的。
在其中一个书箱里,印有“拙笔写兰,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巳”字样。经过字迹对比,人们发现黄松木书箱中的字迹和正白旗39号墙壁上的字迹竟然出奇的相似。
此外,这只书箱箱盖背后写有“为芳卿编织纹样所拟歌诀稿本”等样的五条书目。红学家孔祥泽兴奋地指出,五行书目的笔迹与自己在1943年抄录曹雪芹佚著《废艺斋集稿》的文字完全一致!
后经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世襄先生鉴定,这对黄松木书箱确实是清代乾隆中期之物。由此可以断定,《废艺斋集稿》与黄松木书箱都是曹雪芹的遗物,那么正白旗39号极有可能是曹雪芹故居。
很多红学家们都认为正白旗39号极具研究价值,舒成勋夫妇也主动搬离他处。此后,这所房子就被有关部门当成文物而保护了起来,并多次出资修缮。
1983年4月,这座老房子正式更名为“曹雪芹纪念馆”,内部展出的都是与曹雪芹生前相关的物品,以及《红楼梦》所描述的实物仿制品等。在此后的岁月里,每年都有络绎不绝的红楼梦爱好者来到此地参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