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非遗】永昌手工挂面

民生   2024-11-01 17:00   甘肃  

永昌县手工挂面在项目类别中属于传统技艺,流传于全县各乡镇。2023年1月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名录。

永昌深居内陆,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常年干燥多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悬殊,是河西走廊蜂腰地带,属我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地段。尤其县内的朱王堡、水源两镇盛产优质小麦,为永昌手工挂面制作传承创造了条件。

挂面是农耕文明的精灵,是农耕文化的活化石!手工挂面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中国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面食的制作和食用,当时的面食以饼为主,挂面还未形成独特的制作技艺。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挂面作为一种独特的面食逐渐成为重要的饮食组成部分。据记载,汉代的时候,挂面已经开始普及,而唐宋时期更是见证了挂面的大规模生产与消费,挂面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称呼,比如有的地方称之为“挂面”,有的地方称之为“挂面条”或“面线”。在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也有人称之为“长寿面”。

永昌的文明起源在新石器时代前后,陶文化已经有了一定实践基础,陶器储存谷物被人们广泛使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毛卜喇上北滩村民在挖土盖房时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碎片和先民骨殖,陶罐里出现了黑色颗粒和黑色粉末,当时专家(省市县)称:黑色颗粒状物质为粟,黑色粉末(面状)为粟粉,就是早期人类的面粉,先民利用石器加工粟粉就有了实证。由于生产资料日益发达,谷物收获增加,先民对食物储存开始了颗粒和粉末并存,谷物深加工也有了新的突破,面条面团面饼形成。面条分为即食性和储存性,河西走廊板块气候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给面条的晾晒提供了便利。而挂面一词,完全是先民在生活实践中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后,永昌县清河地区就有大量手工挂面制作艺人。由于水源镇、朱王堡镇地处沙漠边缘,昼夜温差大,麦类作物品质好,制作的手工挂面在市场很畅销。

永昌手工挂面以优质小麦面粉为原料加工而成,其制作工序主要有和面、捣面、盘大条、盘小条、上柱子、开面、上架、晾晒、卸架、捆面等,所有工序均为纯手工。

永昌手工挂面选料考究,色白味美,耐煮不糊,易于消化,有很好的食用性。采用永昌民间传统纯手工工艺,各个工序度都有严格技术要求,须反复实践方能习得。制作过程中不加任何添加剂、防腐剂,适合各年龄段人们的消费需求。

永昌手工挂面以优质小麦面粉为原料加工而成,其制作工序主要有:

1.和面   选用优质小麦面粉,将面粉用盐开水和成面团,用手反复揉压,直至搓揉到劲道为止。

2.捣面   将和好的面团放到盆中反复捣压。

3.盘大条   将捣好的面团倒在案板上,然后用力搓揉盘成大条(大条粗如胳膊腕,长约几十米)。

4.盘小条   将搓成的大条再用力搓揉成粗如小拇指的小条。

5.上柱子   将盘好的小条交叉绕在两根木棍上,然后将绕好的面整齐放入特制的挂面槽中。

6.开面   将槽内绕好的面架在开面架上,从上拉到下;用开面棍从上开到下,再用开面棍从下开到上,然后依次放入槽中。

7.上架   将槽内醒好的面依次取出,拿到特制的挂面架前,架下的人把面递给架上的人,然后用竹棍从上往下、从下往上仔细分开,以摆动的形式从上拉到下,直至拉成龙须面为止。

8.晾晒   将上完架的面挂在通风较好的屋内,直到把面晒到九成干,然后剪去下面的面头。

9.卸架   将晒好的面用特制的卸面工具把面挑到切面槽中,再用长刀把面切成20公分左右。

10.捆面   将切好的面用专用纸或纸袋整齐的捆装成定量的把子或装到专用袋内。

由于手工挂面制作难度大,工序繁多,生产效率低,所以从事手工挂面的人越来越少。目前,永昌县内常年坚持纯手工制作的仅有朱王堡镇李克武一家。纯手工挂面制作技艺正在逐步消失,亟待进行保护。

永昌手工挂面具有饮食文化价值和特色品牌价值。永昌手工挂面在制作工艺上继承并发扬了永昌人民自古以来的面食习俗,具有丰富的面食制作文化内涵,对研究永昌、金昌、河西饮食文化有重要意义和很高的品牌价值。

(作者简介:李振治,现供职于永昌县农业银行,为永昌县“卍”字灯俗县级传承人)


来源:爱永昌客户端
编辑:刘晓丽
责编:金兆飞
监制:毛尔泽


盛世永昌
永昌县融媒体中心官方号!神秘骊靬,魅力永昌,欢迎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