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运城绛县有这么一个小村,名气不大却藏着一座极具传奇色彩的名山,这个村子就是张上村。其境内的东华山相传是《宝莲灯》中沉香劈山救母时飞溅石块而成之地,东华山主峰海拔1700米,春夏之际绿意盎然,极其秀美。
当然张上村最为珍贵的遗存要属东华山脚下的太阴寺,听起来或许有些小众,但太阴寺中却藏着三大看点,金代的大雄宝殿,中国最大的独木卧佛以及记录着《赵城金藏》雕印过程的碑刻。
虽然太阴寺看起来有些偏远,但其实不论是自驾还是公共交通都可以顺利到达,自驾很方便,我着重来说公共交通到达的情况,从侯马出发的话,可以去候马东站乘坐侯马-南樊-绛县专线公交,车票10元,网上写着半个小时一趟,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频繁。
我大概是等了一个小时才坐上公交,上公交后大概50多分钟到达卫庄镇,然后步行1.3公里就可以到太阴寺,已经算很方便了。(上图就是步行土路)
翻开太阴寺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它始建于唐永徽元年,金大定二十年、元大德元年及明清时期均有修缮。
一般寺院都是坐北朝南,而太阴寺依东华山而立,坐南朝北,属阴向,因此太阴寺的名字也有这个有关系。
太阴寺现存规模并不算小,从前往后分别是山门、过殿和大雄宝殿。从山门跨过后,可不要急着走,一定要去右手边的碑亭中看看。
这尊石碑可不简单,它就是我刚才说的镇寺之宝之一《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碑文中记录了《赵城金藏》雕印的缘起、发起人和雕印过程中发生的事,可以说这通石碑也佐证了太阴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这里拓展一下这个《赵城金藏》:它是我国宋代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覆刻本,因为雕刻在金朝时期、由崔法珍断臂发愿,1933年首次被发现于山西赵城广胜寺而得名, 如今藏在了国家图书馆,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继续往后看就是过殿,过殿的台基很高,是宋金时期的遗存,木构建筑是民国时期的遗存,因此简单看一下就好。
上图为过殿内新塑的天王像
重点来看过殿后的大雄宝殿,它同样是太阴寺的镇馆之宝之一,为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金代单檐悬山顶。
檐下悬挂“大雄宝殿”木匾上有金大安二年镌刻,不过匾额文字有些模糊,需要自己慢慢看。
柱头斗六铺作单抄双下昂,重计心造,蚂蚱形耍头,每间施补间铺作一朵现存的梁、柱、枋、斗拱、门窗均为原木本色,带着浓浓的金代木构建筑风格。
接着来到殿堂内内部,第一眼看起来很简洁空旷,殿内保存有木雕像5尊,彩塑4尊,五代至清碑共7通。
居中的部分可以看到一个木制佛龛,龛内有木雕释迦牟尼卧像一尊。这尊卧佛可不简单,长4米,高1.5米,成为中国最大的独木雕卧佛,雕造于金大定十年(1170年)。
可以看到卧佛用整根千年红杨木精雕而成,中间没有任何衔接的地方,卧佛头东脚西,双眼微闭,面对殿门的西北方向侧卧着,表情安宁神圣。
仔细看的话可以看出卧佛腰长腿短,腿还没占到全身的三分之一,艺术形式上被叫做“变形美”,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让佛像看起来更庄严。
佛龛内还可以看到一些壁画,为明洪武五年绘制的一组佛弟子吊唁壁画,色彩依然丰富。卧佛上面和两侧还有三尊木造像,以及一尊肉身和尚塑像。
两侧庞大的壁画一看就是现代作品,曾经这壁上可以画满了金代壁画,民国十二年被地方乡绅勾结古董商卖给了荷兰帝国,让人有些遗憾。
带着这种遗憾,我也结束了太阴寺的旅行,诚然看点不算太多,然后仅一尊金代木雕卧佛,也足以让你不远千里而来。 (作者:马且停,人生在于行走,旅途需要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