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5月19日
图/文 杜祯彬
1915年,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要求。5月9日,袁世凯接受了除第五项以外的条款。激起的反对浪潮遍及全国,5月9日也被称为“国耻日”。当时,吴江同里丽则女校的师生召开反对大会,并由师范班主席殷同薇发起立碑明耻。
碑由教育家钱基博撰文,女书法家吴芝瑛书写,碑刻名家杨文卿镌,碑文12行438字。碑为青石,呈圭形,高1.75米,宽0.405米,厚0.165米。纪念碑初立于退思园门前,后移立于校园内。抗战爆发后,纪念碑下落不明。1980年,同里中心小学整修校园时,发现了埋于教学楼前的纪念碑。1982年5月9日,碑重新立于校园。1992年,学校建“雪耻亭”保护。
现丽则女学校址的纪念碑正面题刻完好,但碑阴题刻漫漶,能识的字迹寥寥无几。翻阅1915年第11期《妇女杂志》刊载钱基博所撰的《丽则女学国耻纪念碑阴》拟文,再对照民国年间的碑文拓片,表述有多处不同,说明吴芝瑛书写时做了部分修改。正面中间碑铭“五月九日国耻纪念之碑”,年款“民国四年”,落款“丽则女学同人泐石”。
悠哉游哉《苏州日报》栏目
*即点即阅*
2024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