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头条讲述英山温情故事

政务   2024-12-30 09:48   湖北  

2024年12月30日

《湖北日报》头版头条

讲述近百名老人养老的温情故事

英山孔家坊福利院探索互助养老

近百位老人其乐融融一个“家”》

编者按

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抓住“一老一小”这个重点,更加精准有效地为群众排忧解难。11月25日,省委召开专题会议,要求“针对城市和农村的不同实际,因地制宜找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英山孔家坊乡农村福利院经过多年探索,走出了一条经济上良性运转,管理上卓有成效,社会各方满意的“互助养老”农村福利院管理模式。


邹倩和福利院的老人在一起。

在英山,谁不知道邹倩?她是党的二十大代表,17岁进入孔家坊乡农村福利院(以下简称“孔坊福利院”)工作,一干就是29年。可很多人不知道,不仅照顾孤寡老人是把好手,她对管理福利院也“门儿清”,还探索出了“互助养老”的新模式。

一床难求的福利院


“邹院长,这是我爸爸12月的代养费,请查收。”11月10日,“叮”的一响,邹倩又收到一个微信转账。

孔坊福利院现有床位94张,全部住满,除了五保户,还有社会代养53人,其中七成是失能老人,最远的来自安徽霍山县。由于子女多在外打工,手头不宽裕,只能一个月一个月地缴费。“他们不会操作对公账户,只好微信转账。”邹倩解释说。

我国建立农村福利院的初衷是为五保户养老兜底。邹倩清楚地记得,从1995年的土砖房,到现在的电梯房,院里的硬件每隔几年就上个台阶,费用保障也越来越好。特别是2005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后,五保户由村集体保障改为国家供养,生活费、护理费更是逐年上调,“农村孤寡老人真是逢上了好日子”。

让邹倩没想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在子女的陪伴下,找上门来。

“论社会化服务,乡村赶不上城里。农村人老了,养老是个大问题。”邹倩说,子女在外的,由于住宿不便、生活习惯不同等原因,老人很难随住。如果身体不好,更让一家人左右为难。

2014年,在邹倩争取下,孔坊福利院开始试点社会代养服务,并坚持至今。

在这里,社会代养老人和五保户一起同吃同住,享受同样的照顾。福利院参照国家兜底标准适当收取代养费,每月从2000元到2800元不等。由于集中供养的规模优势,年底还有一定结余,用于设备更新和给老人添置衣物、改善伙食。

84岁的沈福光是孔坊福利院第一批接收的社会代养老人,已在这里住了10年。每年除夕儿子把她接回去,第二天就吵着要回来。叶亚春老人进院时,神志不清,全身浮肿。现在,他能和护理员有说有笑,自由活动。

为了随时保持沟通,邹倩和每一个代养老人的家属都加了微信,还经常让老人和家人视频聊天。

2023年,孔坊福利院新扩建医养中心,增加的40多张床位,又迅速住满。如今,邹倩最大的烦恼就是每天都要婉拒希望入院的老人。

没有一个护理员离职


“谢谢你啊,我走了后也会保佑你的。”听到熊美芳突然冒出的这句话,正在帮老人擦身子的聂元静差点流出眼泪。

56岁的聂元静是福利院除邹倩以外资格最老的员工。回忆起25年前刚进院的情景,她直摇头:“当时最怕给老人洗澡。”

工作辛苦,月工资才300元,好几次,聂元静都萌生退意。但看到比自己还年轻的邹倩都在坚持,她最终还是留了下来。

“对老人,把他们当父母还不够,要像对宝贝孙子一样。”每当有新来的护理员,邹倩总是传授这个秘诀,教他们要有爱心,更要有耐心。

人老了,身体机能就不行了。在孔坊福利院,就连能走能动的老人,也常常把大小便拉在身上。除了脏和累,更难的是长年累月的坚持。照顾失能老人,护理员经常连春节也没法回家过。

“这么辛苦的工作,不能只讲奉献,还要尊重人性。”说起自己的管理方法,邹倩总结为两个字:公平。

身为院长,又是福利院唯一考上“铁饭碗”的事业编,邹倩却是全院出勤率最高的职工,一天在院子里要走2万多步,凡事亲力亲为,“要想指挥得动别人,只有带头干”。

公开也是公平。邹倩建的工作群,全院职工都在。工作哪里做得不好,需要添置什么物品,大家都能发表意见。每张发票要7个人签字才能报销,其中还有1名五保户。

除了工龄工资有点区别,孔坊福利院的护理员收入都一样。为把“大锅饭”吃好,邹倩花了心思:全院共4层楼,每两个护理员搭班子管一层,每个月轮换。接班的要负责检查老人身体,如果因护理不当出现问题,可以拒绝接手。“有了轮换制,他们都特别用心。”得意于自己的“小聪明”,邹倩捂着嘴直乐。

最大的公平还是来自合理的报酬。在孔坊福利院,护理员每个月能拿到五六千元,还有社保和工会福利。“收入到位,让我们更珍惜这个岗位,把老人照顾好。”聂元静说。

这些年,护理员来了一个又一个,离职的却一个也没有。现在,包括邹倩在内,全院才10名护理员,却要照顾近百位老人,其中近半数是全失能老人。

福利院的老人们已习惯互相照顾。


互助养老的大家庭


12月6日下午,久违的太阳露了脸。除了没法起床的,老人们都来到院子里,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拉家常。除了赵国清在现场照看,其余的护理员有的照顾失能老人,有的抓紧时间铺床、换尿垫,还有的去帮厨。

“不仅护理员要合理分工,老人也要合理搭配。”邹倩说,在孔坊福利院,床头不需要呼叫器。一是怕失智老人乱按,更重要的是,每层楼都是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搭配,如果护理员忙不过来,他们还可以互相照应。

在这里,大家都抢着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晚饭时间到了,能走的推着坐轮椅的,老人们纷纷进了食堂。有的帮着擦桌子,有的帮着端饭菜。

等吃完饭,王佰清老人就来收拾碗筷,把剩饭剩菜倒进泔水桶。每天早上4点,他就起床到处“巡查”,大家都叫他“管家婆”。种菜的叫郑树生,2亩多小菜园侍弄得绿意盎然。还有张福亭专门负责养猪,最多的时候养了20多头,又肥又壮,一年下来,能给院里省不少菜钱。这几个干活的都是五保户,邹倩每个月给他们额外多发点“工资”,老人们越干越带劲。

吃不完的剩饭,剩下的菜叶子,煮熟了喂猪,猪粪堆肥后又可以种菜,小小的福利院,有了“循环经济”。“节约成本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老人和护理员们互相帮助,把福利院当成了共同的家。”邹倩说。

在这个“家”里生活了快30年,邹倩和聂元静有个共同的想法:“以后老了,不能动了,肯定要进福利院,只希望未来的自己也能受到这样的照顾。”



编辑 李奕漫 初审 | 叶涵莹 终审 | 商中胜

来源 | 湖北日报 记者 刘毅 通讯员 童壁 肖熠

出品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点个关注再走吧


黄冈发布
权威资讯,及时发布。在这里,读懂黄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