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打造《我和我的红安》《红安永远红》等实景演艺剧目。
一部湖北史,半部黄冈书。
黄冈,是一个有着两千余年建置历史的古城,远至旧石器时代、近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留下5821处历史遗址遗迹,总量居全省第一。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06处,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市。
“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习近平总书记11月在湖北考察时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黄冈文旅系统牢记嘱托,围绕重大使命强化责任担当,以时不我待的姿态和工作作风,把谋划变成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迈出新步伐。
黄冈东坡文旅区首开区创制东坡主题剧目,打造沉浸式“遇见东坡”场景,建设运营演艺+文创+美食“三合一”消费聚集区。记者周伟 摄
一到周末和节假日,黄冈对面墩汉墓遗址博物馆里,就聚满了参观的游人。
2020年12月29日,黄冈市对面墩汉墓遗址博物馆开放。记者周伟 摄
黄冈城市之根邾城遗址,又称“禹王城城址”。战国至东晋的六百年间,邾城为政治、军事要地。相传邾城一共经历了48个王,他们死后都葬在城外的土墩中。而禹王周围分布有许多高大的圆形土墩,就是48个王坟墩。
1980年,在文物普查中对面墩汉墓被发现,“四十八王坟”传说得到佐证。随后,结合史书资料,多年间文物调查、考古发掘,专家认为禹王城城外为数众多的“王坟墩”确为大型古墓,其时代为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墓主人是当时邾城的门阀贵族、豪强地主、高官显宦。2001年,对面墩汉墓所在的龙王山古墓群被列为黄冈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8万平方米的文物保护范围。
从发现传说佐证到划定保护圈历时21年,我市打了一场文物保护持久战。
2002年,为配合建设中环路,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三级文博单位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抢救性发掘对面墩汉墓。考古人员共清理了3座东汉时期的砖室墓,出土了161件文物。对面墩汉墓遗址所保存的就是最完整的一号墓葬。这是迄今为止长江中游地区已发现的保存最好、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汉代地面砖室建筑。
2003年,市政府调整中环路的建设规划,在原规划的基础上南移,建设避开对面墩汉墓,并规划在对面墩汉墓原址上建造保护性用房。2017年,对面墩汉墓遗址博物馆项目奠基开工在遗址博物馆工地现场启动。2020年12月29日,黄冈市对面墩汉墓遗址博物馆建成开馆。
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我市文物保护再上新台阶。创新实施文物“五个一”保护,落实“一处一策”,建好“一张网”,完善“一个数据库”,记好“一本账”,编好“一本书”,也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到“账目清查”全面彻底的“家底盘点”。
“尊敬的各位叔叔阿姨,上午好!现在咱们来到的是七里坪工会旧址。1926年11月3日,七里坪‘柯义生’杂货店店员郑行瑞遵照党组织的指示,发动在长胜街各行各业的店员、手工业者成立了七里坪工会……”周末,在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七里坪镇列宁小学学生陈鑫深情讲述着七里坪镇的革命历史。
陈鑫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讲解知识,成为一名小小红色讲解员。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如今陈鑫已经可以熟练讲解七里坪镇的红色历史。每到节假日,她都会抽出时间为游客义务讲解。
“红安县是一片红色沃土,红色资源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如何把资源用起来,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探索方向。”红安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培养小小红色讲解员为新的发力点,加强红色文化和思政教育的融合,不断创新红色课堂呈现形式,已成为该县近年来传承红色基因的流量密码。
红安县七里坪镇列宁小学“小小红色讲解员”假期义务讲解家乡红色历史。通讯员汪冠 摄
如今,红安县已有56836名中小学生参与小小红色讲解员活动,经过海选、评选、精选,共成立65支766名小小红色讲解员队伍,开展讲解700余次。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各校深挖红安党史资源,先后编印《红土育新苗》《红军洞的故事》《将军的摇篮》《红色七里坪》等校本教材;广泛开展小小红色讲解员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红安红色故事征文比赛、我心中的中国共产党美术展、新时代好少年·红心向党读书演讲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引导中小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通过讲解,小小红色讲解员在活动中收获快乐、收获成长,在2022年湖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红安县教育局小小红色讲解员志愿服务队获理论政策宣讲类银奖。
文以载道,物可传心。文物是文化的载体,保护文物就是传承中华文明。
红安是黄麻起义的发源地、名扬四海的“中国第一将军县”,辉煌的革命历史为老区县留下了大批珍贵的革命遗存。目前,全县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79处,其中革命遗址遗迹有233处。红安县成为全国第二批、湖北首个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单位。
“我们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完善创建总体方案和《红安文物紫线规划》,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事,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在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中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精神、服务绿色发展。”红安县文旅局党组成员、县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王卓说。
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红安县还加强红色历史和文化的专题研究,深挖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黄麻起义会议等历史事件背后的红色故事,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学生研学旅行、干部教育培训相结合,编印《红色印记》《青年董必武》等红色丛书,推出《初心映红大别山》等一批精品党课,打造《我和我的红安》《红安永远红》等实景演艺剧目,在景与情、事与理的抒发中,增强红色故事感染力和吸引力。
“此次活动对于我们来说,是提升个人文化素养的好机会。”又潮又酷的“东坡”马克杯、立体的东坡赤壁冰箱贴、东坡先生的生活用品展、《遇见东坡》文化小剧的互动演艺……湖北黄冈应急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王学聪体验完各种项目后,赞不绝口。
11月18日,“遇见东坡”研学之旅启动,黄冈师范学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黄冈科技职业学院、湖北黄冈应急管理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校约两万名学生分批参与,东坡文创空间每天迎来几百名学生前来参观游玩。
用文创的方式“读懂”东坡。东坡文化是黄冈最厚重的底蕴、最响亮的名片。9月17日,黄冈东坡文旅区首开区盛大开园,策划布局东坡演艺、文创、美食等商业业态,创制东坡主题剧目,打造沉浸式“遇见东坡”场景,建设运营演艺+文创+美食“三合一”消费聚集区,进一步促进东坡庙会“三宝”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
2023年,黄冈锚定东坡超级IP,打造了全省首个区域公共文化品牌——“东坡庙会”,联动全市十个县市区,打造了一个市、县、乡、村四级品牌活动体系,先后开展了东坡庙会春节季、花季、五一季、端午季等活动。
黄冈结合好山好水、好文化、好物产优势,“五一”期间,东坡庙会发布“东坡三宝”——文化小剧、文创产品、特色美食,推进东坡文化创新性转化与发展。
当前,全市共有30多家景区在假日期间常态化推出东坡庙会“三宝”产品,看小剧、赏文创、品美食已成为黄冈假日组合拳。
东坡文创馆受游人欢迎。记者周伟 摄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原则实现文化元素、旅游资源,创新驱动等方面的相互渗透,不断催生文旅融合新业态。从东坡庙会、东坡三宝、再到东坡文创空间,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让“东坡文化”印记更为鲜活、更加生动,更持续推动黄冈文化资源活起来、旅游发展热起来,成为推动黄冈文旅融合的新引擎。
11月13日,红安旅行商大会暨招商推介活动举行,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文旅行业代表、商会代表、落户红安龙头企业代表参加,当场签约招商引资108亿元。红安积极争创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和黄麻起义纪念园5A级景区三个“国字号”品牌,努力推动“基因红”转化为“发展红”。
黄梅县小南街是有400多年历史的传统街区,街区里的古建筑、古文物蕴含着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承载了一代又一代黄梅人民的记忆。近年来,经过基础改造和风貌提升,小南街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街”,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机与活力。
大美黄冈剧精彩。2024年,全市新打造了26部文化小剧在东坡文创空间集中展演,小团队、低成本、快节奏、广受众、市场化的特点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观看。观众被演员们投入的表演和现场精彩的故事深深吸引,沉浸其中、回味许久。这些文化小剧挖掘各地具有地方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充分展现黄冈深厚的文化底蕴,推进黄冈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楚风汉韵”传承与重塑
从一个圈到一座馆
记者 何皎月 通讯员 张安安
手机扫码进入小程序后,孩子们纷纷变身警探,通过“时空隧道”穿越至春秋战国、秦汉、三国等时空,寻找对面墩汉墓遗址博物馆的珍贵文物陶镇墓兽……中秋国庆期间,黄冈市对面墩汉墓遗址博物馆开展“千年黄州体验之旅”剧本杀体验测试活动,吸引了不少学生参观体验。
科技与创意缩短时空距离,传承与重塑让文物活起来。对面墩汉墓遗址被发现以来,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成为文博人的使命担当。
2001年,我市在黄州禹王划定8万平方米的文物保护圈。对面墩汉墓遗址博物馆布陈定位为地方历史文化类专题博物馆。馆舍为具有汉代文化符号及元素的仿古风格建筑,馆内布陈将“楚风汉韵”展现栩栩如生。一层为对面墩汉墓遗址和出土文物展示,从墓葬发掘、结构形制、出土文物、保护历程四个方面详细介绍这座传说众多的神秘墓葬;二层为汉代黄冈历史重镇邾城历史沿革介绍和出土文物展示,揭开名动江淮的邾城遗址神秘面纱。
除注重还原历史外,布陈还借用科技讲述故事。一号墓甬道1:1.5建成的“时空隧道”,声光电幻化的“羽化飞仙”场景,将参观者带入有趣的汉代邾城之旅。在汉文化体验区,参观者可通过多媒体参与汉服体验、互动答题、玩汉代纹饰拼图等益智类小游戏,加深对汉代文化的印象。
从圈出8万平方米的保护圈到黄冈市对面墩汉墓遗址博物馆免费开放,这份文化传承黄冈市一直在创新前行。
近年来,博物馆不断创新模式,做好对面墩汉墓遗址文化活态传承。开展丰富多彩社教活动,让更多参观者愿意走进博物馆从讲解、参观中学习出土文物相关历史知识;尝试推出剧本杀类文博创意产品,让参观者在沉浸式体验中擦出文旅新火花。近年来,每年观众参观人数逐年增长,2024年达到12.9万人次。
古籍保护背后的担当
从护书到“晒”书
记者 何皎月 通讯员 王胜祥
《苏老泉文集十三卷》明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苏文六卷》明闵尔容刻三色套印本、《东坡居黄考》……2024年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城市主场设在黄冈,黄冈古籍保护成果展——东坡古籍文献展惊艳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同时一些古籍背后的故事也随着展览被大众所知。
59部我省收藏的东坡古籍在黄冈市博物馆与公众见面。记者周伟 摄
2023年,黄冈市图书馆在整理馆藏东坡古籍、筹备东坡古籍文献展时发现——《三苏全集》。这部古籍为清道光十二年(1832)眉州三苏祠刻本,是清代眉州刻本的代表作,共八十册,二百零四卷。清道光年间两度担任眉州知州的弓翊清主持刊印。全书以苏家三代四人所撰诗文辑成,即苏洵《嘉佑集》、苏轼《东坡集》、苏辙《栾城集》、苏过《斜川集》,合称《三苏全集》。
这部古籍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它与黄州考棚街的关系,其赭黄色书名页上,购买者赵寿卿题写有一段文字:“同治十有一年仲冬月购于黄州郡城考棚街,共计四十本,十函去制钱十八千,赵寿卿。”这段文字记录了购书时间(1872年11月)、地点(黄州考棚街)、册数(40)及所花的钱数。这部书的全本是80册,从文字记录的内容看,赵寿卿只购买了一半,花了十八千。
这在当时算得上是斥巨资买书的行为。可见,在一百五十二年前的黄州,就有苏东坡的粉丝。
为了让苏东坡的文字和精神,“活”在当下,亦将传于后世。市图书馆联合市文旅集团对《三苏全集》等东坡古籍文献进行复刻制作,开展传承性保护,让东坡古籍文献长期在东坡文创空间展出。
据了解,我市古籍藏量已达七万册,数量和质量均居于湖北各市州前列。每一本古籍文献背后都有一份文化传承发展的责任和使命。为了这份传承,我市成立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首个分中心,黄冈市图书馆获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授牌,建立了中华经典传习所。近年来,我市多次举办文化古籍文献展,一批国宝、省宝、善本、孤本,走出库房与市民大众见面。
编辑 | 李奕漫 初审 | 叶涵莹 终审 | 商中胜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商中胜 吴娅婷 何皎月 通讯员 方杨 刘玲莉)
出品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