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5日
是科创学院31岁校庆日
从最初文曲路的培训中心
到如今光彩大道的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这31年科创人艰苦创业的历史
你也许有所听说
但是“科创”两字的根源你却不一定知道
今天,让我们带你一起来了解
那些尘封在科创校园之下的故事
建校初期建于永川文曲路的老校区
老司机口中的“127”
打车去学校的时候
老司机都会问你是不是去“127”
这个神秘的代号
来源于中国一段特殊的时期
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来源网络)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
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深入了解
1964年
重庆地区“三线建设”规划小组成立后
便深入到重庆周边荒僻山区选厂定点
四十四所提供的原“127”老照片
1969年
永川半导体器件研究所
(电子工业部第44研究所)
也就是现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第四十四研究所
在我们科创学院所在地成立
当时他们的代号就是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字一二七部队”
当年底
全国各地从原单位调来的100多人
便在科创校园这块地方
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建设三线的工作
四十四所提供的原“127”老照片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物资极其匮乏
他们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倍尝艰辛
终于建起一个半导体光电器件研究所
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光通讯项目
这便是“科创”的根和魂
也正是从那时起
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
便在科创人心中打下深深烙印
老校长心中的难忘岁月
杨家德同志与钟代军交流
为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
今年上半年
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钟代军带队
前往重庆专访了退休的科创学院原校长
杨家德同志
杨家德,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和重庆市科技顾问、原国防科工委兼职委员、四川省第五次党代会代表、全国电子工业系统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作为当时的研究所所长
杨家德同志参与了多项关键科研项目
包括国家第一条光通信线路的建设
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显著贡献
退休后被聘为我校校长
四十四所提供的原“127”老照片
访谈中
杨家德同志回忆起当年艰苦的研究环境
设备短缺、技术瓶颈、资金不足
挑战比比皆是
然而正是这段艰苦奋斗的历史
锻造了科研人员顽强拼搏的精神
奠定了后续技术发展的基础
目前在我校生活区仍基本保留原貌的影剧院
“70年代东北发展基础很好
我们一到四川来
哎呀太落后了
离城里又远
没有自来水
我们就吃河里的水
还有很长的红虫子”
——回忆起当年艰苦生活的点点滴滴
杨家德同志依然历历在目
采访团队同杨家德同志合影
他不仅是科创学院的老校长
更是中国科研历史的见证者
他的故事
是一代科研工作者的缩影
也是中国科技进步的生动写照
新时代下的科创精神
如今
“科创”两字正在各个领域火爆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
“科创”不仅仅是学校的标识
更是对学校和学生的深刻期许
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学院
“科技创新、技能强国”
将是一代又一代科创人肩负的使命
学校搬迁至“127”后初期建设场景
“科创”也代表着不断追求卓越的决心
无论是课程设置、科研项目还是社会服务
只有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
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学校建校20周年校庆
“科创”还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与机遇
通过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更多可能
以及参与各类创新活动和实践项目的机遇
只有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坚持锻炼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才可以接得住前辈沉甸甸的寄托
学校建校30周年校庆
值此校庆之际
让我们共同铭记
“科技创新 引领未来”
“科创”两字所承载的
历史厚重与未来希望
希望你传承和发扬“科创”精神
成为那个让祖国和母校骄傲的人!
融 | 媒 | 体 | 中 | 心 | 出 | 品
文字:刘朝翔
部分图片由四十四所提供
编辑:吴 容
审核:周之兰
投稿邮箱:cqiexcb@163.com
欢迎投稿文章、图片、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