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术大佬的牌面好大!自杀学生的父母职业分布,排在第一名的竟是……

学术   2024-08-11 18:30   湖北  


先给大家看看学术界的生态环境

自杀学生的父母职业分布   

专门研究学生心理的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曾做过专业调查发现,自杀学生父母职业分布显示:教师、医护、公务员位列前三。在分布图中,29个教师,27个是中小学教师,2位大学老师。

    教师、医生和公务员,都是活在大体制之中的。当然,这是一个小范围样本,说服力不够,但也值得引以为鉴。

    更精彩的是网友留言:

    @Clina天之童:有一种情况,是孩子就在妈妈的班上,妈妈做班主任。这样,孩子在幼儿园、小学、中学这些该和父母分离、该独立尝试建立自己小圈子的阶段,实际上很难独立。他要么丧失独立性,要么过分反叛。

    @减肥失败的英俊芒:老师手里有大量“隔壁家小孩”的样板,又非常熟悉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做老师家的孩子又不优秀的话可能真的压力很大。

    @围观:高考状元家庭中,家长是教师,公务员,医生的也最多。


欢迎扫码加微信,博士带你一起买健康食品,同样的品质,价格比超市、菜场便宜30%以上。一年节省家庭生活成本5000元以上。

    @微疏:作为一个父母都是高中老师的人,我觉得我挺有资格答这题的。第一,教师作为一个群体,也是有分真正懂教育的老师和不懂教育的老师的,懂教育的老师当了父母自然教的好自己的孩子,比如我高中在实验班,身边很多学霸都是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是老师的,不懂的瞎教自然好不了。

    @津悦——小李:我父母都是中学老师,以我妈妈的性格来说,我是很感激她的学生们分散火力的。另外,他们对孩子成绩的要求也没那么高,比同事孩子强点儿就再好不过了。

    @你管我是咸是甜:我妈妈就是老师,但是我从小跟我妈妈最亲。她很擅长从细微的地方观察到我的心里状况,然后用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教育我,我觉得老师并不是全部都“束缚”着他们的孩子,也有一部分真的很擅长教育吧。

    @寂蝉:我爸我中学老师,我妈我高中老师。从初中开始的痛苦,想死又不敢死。活在教职工子女的圈子里是我觉得最痛苦的。里面只我一个人学了美术,只有我一个人不是考状元的苗。要不是我去年被第一志愿录取了,我真的不知道以后日子怎么过。这不,又有个老师儿子留美了,我妈对着学国画专业的我说“以后留美啊”。

    很多人在留言中说,作为教师子女,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和管教,有时候避无可避。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女儿自杀后上的一堂课,很有教育意义。

    特级老师黄侃的女儿从小喜爱体育、唱歌,还喜欢吹长笛和玩打击乐,成绩优异。中学时出访过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从小到大,女儿都没让黄侃操过太多心,学习优秀,兴趣广泛,生活自理能力也强。然而有一天,她突然收到了一个电话,告诉她女儿远远出事了。

    在她教的班级的家长会上,黄老师回忆了女儿的成长历程,给家长诸多警醒。

    “你不知道我这个女儿有多能干。情商高,朋友也多,性格开朗,处理事情冷静。”一说起女儿,黄侃的神情充满了自豪。

    “留学的事情也是她自己决定的,自己找的学校,还申请到奖学金,自己办签证,买机票。”

    到荷兰后,远远曾写信说很喜欢就读的学校,生活很愉快,还教美国同学学中文。在短短不到半年的学习中,远远在学业上已表现得异常优秀,多项成绩在9分或以上,成为学校的优等生。

    “她的个人博客上也全是生活不错、和朋友相处得很好之类的话,她从小就这样,总是报喜不报忧。”黄侃说。

    但就在2月9日凌晨,大使馆确认了远远出事的消息,并让黄侃尽快办理出国手续,赶往荷兰处理丧事。

    嚎啕大哭。除此之外,黄侃根本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她简直不敢相信,女儿那鲜活的生命真的永远凋谢了。

    2月14日,情人节。黄侃与丈夫乘飞机前往荷兰。11个小时的行程,除了眼泪还是眼泪。

   一、 “请不要救我”

    2月8日,远远在写下三封分别给爸爸、妈妈和亲朋好友的遗书后,在宿舍内自尽。在警局,黄侃看到了女儿的遗书。

    “亲爱的妈妈:我知道我没有资格鼓励你要坚强不要为我哭泣之类……我真的太太太累了,八年来一次次平定崩塌的心灵,而当它再一次崩塌时我又无能为力,只有咬牙忍受再寻找调整的机会,而现实的事务又被耽搁着,现实的美好被破坏着,我真的厌倦了……”

    在遗书中,远远坦言自己受强迫症之扰已长达8年,痛苦不堪。

    黄侃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外表活泼开朗的女儿竟会背负如此大的痛苦,而她作为母亲竟没有丝毫察觉。

    “现在回想起来,她上初中后一度变得沉默寡言,我还以为她是变文静了,没想到患上了心理疾病。孩子最后的时光,也是在异乡孤独地度过……”黄侃痛苦地回忆。

    黄侃认为女儿太要强,事事要求完美。“在我们面前从来没有表露过失败的一面,展现给我们的只有微笑。”

    在遗书中,远远说曾想通过留学生活来减轻自己的症状,但却“没有成为救赎的灵药”。

    她还请求父母能够对强迫症人群进行研究,并且能够帮助其他的受害者。

    一向心思细密的远远甚至在一张给警察的纸条上面用英文写着:“请不要救我。”

    二、妈妈痛苦的回忆

    刚回国那段时间,黄侃根本不敢回家,一看到女儿的房间,就止不住地流泪,她在学校住了三个月。

    那段时间,黄侃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女儿。“梦里全是她小时候的样子,穿着小棉袄,在床上翻来翻去,调皮起来不愿意穿袜子,甚至有时候我都能闻到她身上的奶香味。”

    但是,黄侃坚强地走了出来。“不能改变的事情我必须接受,我只能改变自己能改变的。”

    为了满足女儿的遗愿,黄侃还拿出十万元设立了“健心奖”,奖励那些从事心理工作的老师。

    与此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黄侃开始反思。

    女儿上幼儿园时,由于黄侃夫妻俩工作较忙,于是将她送去寄宿学校。

    “如今来看,当时对她太残忍了,那么小的年纪,正是在父母身边撒娇淘气的时候,却一个人孤单地住在学校。”黄侃后悔地说。

    “另外,我对女儿的关心过于物质化,而在精神上交流得太少,我对她的精神世界缺少了解,这也是中国大多数父母的问题所在。”

    黄侃说,女儿曾经也和她交流过感情上的问题,“但我是个粗线条的人,有时候大大咧咧,对这种事不太敏感。”

    黄侃也坦言,在学习上,女儿也承受着一定的压力。

    “她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我也没有对她有太高的要求,但是一旦考试没考好,我也会旁敲侧击地鞭策一下她。”现在回想,黄侃发现女儿在心理上的问题早已隐约出现。

    “只要碰上大考,她就出不了好成绩,这就是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的。”

    女儿的离世让黄侃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我尝试让学生们更加快乐幸福,他们学业繁重,本来就很辛苦,我会和他们一起发泄苦闷,对家长来说,我想让他们知道,对孩子的评价不要太纠结于分数。”

    正是基于这一点,黄侃特意选择在中考分数揭晓前一天,上了这堂特殊的生命课。

    “我希望孩子和家长们对人生能有新的认识,考试成绩不是判断一个学生成功与否的标准,要懂得人生还有很多的风景。”


    三、最后一堂课

    “上这样一堂课,对我来说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甚至直到上课前一天,我还在打退堂鼓。”

    两年前,黄侃正在担任南京一中初一(2)班英语老师,当得知女儿远远出事的消息后,黄侃便赶往荷兰处理后事。

    “当时我带这个班才不到一年,孩子们不知道我为什么突然消失了一段时间,感觉很疑惑,我一直没有告诉他们这件事,因为当时他们都还小,心智不够成熟。我当时就决定,等到他们初中毕业时,给他们一个交待。”

    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交待,黄侃也在给自己一个交待。

    对学生,黄侃说:“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会面对生命中的痛苦、挫折、不幸,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珍惜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对家长,黄侃说:“家长们请学会欣赏子女,看到他们的独特之处,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和鼓励,尽可能地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谈及自己的教育感受,黄侃说,如果女儿在世,她一定会让她按自己的兴趣生活,绝不给她压力。

    “只要她能自食其力,做一个对社会没有危害的人,我就满足了。只可惜,生命不能重头再来。”

    四、事后反思

    这个真实事件发生在2011年,很钦佩这位老师,她用血泪般的真实给天下的父母上了生动的一堂课。

    作为父母,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灵世界,关注孩子的生命状态。

    成绩只是孩子这棵树上的一朵花,我们不能仅盯着成绩这朵花,要多看看孩子这棵树的树干、树枝、树叶。

    如果我们的眼光局限于成绩这朵花,不断地给孩子施加压力,教育孩子仅仅停留在“喂养”和“督学”上,那样成长出来的优秀孩子,可能优秀,却可能不健康,而这将是更可怕的事情。


· END ·


必须一直保证品质,我们都是优胜劣汰的。凡是我上架的商品,有超过三个人反馈品质不行,我都得下架。留下来的就是口碑比较好的。大家都可以参与进来。一起互相帮助。我只有5%的佣金。头两年这么做我是亏本的,毕竟我要养活编辑主播运营,都要工资的


欢迎扫码加微信,博士带你一起买健康食品,同样的品质,价格比超市、菜场便宜30%以上。一年节省家庭生活成本5000元以上。


博士团队开眼看世界
用学术考证的方法写新闻报道,为中下阶层提供只有上层才可能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对标是知乎、果壳,希望能打通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为老百姓分享真知灼见、提升生活品质,建立一个互信互助的朋友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