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降温是一种治疗性操作,原理是借助物理方法快速让人体降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辅助治疗由疾病导致的体温异常升高,可预防持续高热导致的失水、惊厥、器官衰竭等并发症出现。物理降温的方法是最简单、有效、安全的降温方法,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适用的。
关于体温的概念
1、体温,也称体核温度,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具有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的特点。2、皮肤温度也称体表温度,指皮肤表面的温度,可受环境温度和衣着情况的影响且低于体核温度。3、基础体温,指人体在(持续)较长时间(6~8小时)的睡眠后醒来,尚未进行任何活动之前所测量到的体温。4、正常体温: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在动态平衡状态。
体温的测量方法
体温测量方法有口测法、腋测法及肛测法。
正常人腋下温度为 36-37℃
口腔温度为36.3-37.2℃
直肠温度为36.5-37.7℃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产热增加,而散热却不能相应地增加甚至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散热过程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人体最主要的散热部位是皮肤,呼吸、排尿、排便也能散发部分热量。人体的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四种。1、临床上按照体温高低将发热分为4类:37.3~38.0℃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39.1~41℃为高热,41.0℃以上为超高热。长期发热:发热时间≥2周,有的可无明显伴随症状、体征,需实验室检查帮助诊断;原因不明的发热:发热持续2周以上,体温37.5 ℃以上,经查体、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者;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0~40.0 ℃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 1.0 ℃;弛张热:体温常在39.0 ℃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0 ℃,但均在正常水平以上;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d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0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 39.0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需要注意的是热型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儿童热型没有成人典型。临床中常用的退热的方法主要是两种: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这里重点介绍物理降温。物理降温的正确方法是:先做环境降温,再做贴身降温。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使身体的部分热量散出去,还可以有效减少室内空气的病原体数量。家有空调,可以根据自身感受适当调低 1~2 ℃。集中供暖的话,可以开窗增加空气流通。持续高热期间,适当减少衣服和被子,配合身体正常散热,发热时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加强皮肤散热,捂汗不利于传导散热和蒸发散热,如果强行捂着阻止散热,反而不利于退烧。喝水虽然不能直接帮你降低体温,但是多喝温开水。发热时经过皮肤丢失大量液体,喝温开水可以迅速补充体液,而且体液充足时热容量大,对降低体温有一定作用。此外,还可以促进出汗,蒸发散热,对降温有帮助。用32℃~34℃的温水,擦拭一下身体或者洗个温水澡。别洗太长时间,症状期间容易体力不足,10分钟速战速决,洗澡前后都要喝些水。注意身体的反应,虽然暂无证据表明洗澡会加重症状,但大家要以身体反应为主,不舒服就不要洗了。禁忌部位:①心前区:以防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心房或心室纤颤、房室传导阻滞;②腹部:以防腹泻;③后颈部和足心:以防反射性末梢血管收缩影响散热或引起一过性冠状动脉收缩。使用25%~30%的酒精200~300ml擦拭(将浓度为75%的酒精倒出100ml,再倒温开水150ml,一共是250ml),禁用75%的医用酒精擦拭。注意:擦浴时,一般头部置冰袋,以防止擦浴时表皮血管收缩、头部充血;足底置热水袋,使患者感觉舒适,也可减轻头部充血。观察情况: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及反应,若出现寒颤、面色苍白、脉搏、呼吸异常,应立即停止。将冰袋用干毛巾包裹,置于前额、头顶部、腋窝、腹股沟或单侧颈部。冰敷过程中应观察用冷部位皮肤颜色,防冻伤。冰敷时间不超过30min,以防产生继发效应,宜每15min-20min更换冷敷部位。冰袋漏水、融化或不冷,或毛巾浸湿时,应及时更换。冷疗时注意足底保暖。患者局部皮肤颜色或感觉异常,或有寒战、面色苍白、脉搏或呼吸异常,应立即停止操作。冰的物品可以有:瓶装矿泉水、酸奶、牛奶、冰袋、冰冰贴、冰水果(柿子、橙子)等。
作者:李东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