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要做新时代创新创业的“小哪吒” | 敢闯会创 强国有我

文摘   2024-11-20 23:15   辽宁  




日前,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6名学生代表作交流发言。发言学生代表中,有多位大赛冠军、金奖获得者。即日起,教育部政务新媒体推出“敢闯会创 强国有我”专栏,展示这些青年学子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今天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上海交通大学2022级博士研究生、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冠军团队负责人吕晨昕的故事——



敢闯会创

吕晨昕这样说



我们团队坚信,原创性和引领性技术的出现,一定要有大胆吃螃蟹的第一人。


我们是来挑战极限的,哪怕一千次失败,我们也要撑到最后一次成功。


创业的过程就像这潜水一样,无数次我们以为迷失在未知里,而不远处就会出现一点微弱之光,那也许是一个算法的小突破,也许是一个小零部件的攻克,引领我们不断前行。


跟教育小微一起来听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吕晨昕的讲述——


我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生吕晨昕,是今年大赛冠军团队的负责人。


我们今年的参赛项目“哪吒”是全球首个“海空一体”跨域航行器平台,历经七年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哪吒”项目,最早源于一场“头脑风暴”,我们技术团队在和海洋科学家交流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设计一款既能飞行,也能水下航行的跨域航行器,以满足海气界面观测的需求。这样一项技术在当时无迹可寻,在项目最开始,大多数的伙伴都出于善意,提醒我们,这是一项不可能实现且不可能落地的技术。然而,我们团队坚信,原创性和引领性技术的出现,一定要有大胆吃螃蟹的第一人。七年过去,我们坐住了冷板凳,实现了“哪吒”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突破。



2021年,在项目的关键实验环节,我们的团队在海南分界洲展开了“哪吒-IV”的海试工作。团队顶着海浪颠簸,许多人因晕船呕吐而身体不适,作为研发主力和潜水负责人,我需要反复下潜到水下跟踪航行器的运行状态。水下能见度极低,几乎看不清任何东西,唯有依靠微弱的电光辨认设备的连接状态,即使这样,我们还是把实验做下去了,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哪吒”达成了全球首例真实海域环境下的应用。而创新创业的过程就像这潜水一样,无数次我们以为迷失在未知里,而不远处就会出现一点微弱之光,那也许是一个算法的小突破,也许是一个小零部件的攻克,引领我们不断前行。



2023年,我们带着“哪吒”来到西藏班公湖,进行海拔4500米的高原测试。阿里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含氧量低,天气更是瞬息万变。我们和驻扎的解放军官兵同吃同住,互相鼓励。试验时气温骤降到零下,航行器的电池和电子系统接连失灵,整个团队陷入了焦虑和困境。那晚零下20度,强风伴着雪花打在脸上,每一下都像刀割一般刺痛。我和几位团队成员围坐在营地的篝火旁,双手捂着航行器的电池,试图将其加热,防止因低温再次失效。随着试验接连失败,我们一度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但我清晰记得我们的那次对

话:“我们是来挑战极限的,哪怕一千次失败,我们也要撑到最后一次成功。”终于,在漫天星光下,我们的跨域航行器稳稳起飞,在强风中平稳穿越湖面。那个画面至今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仿佛是对我们无数个日日夜夜奋斗的最好见证。


作为一名青年科研人员,我深感创新环境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正如总书记在回信中特别提到“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年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上海交通大学为我们提供了鼓励创新、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科研资源,大零号湾创新创业的平台也为我们解决了技术创业的后顾之忧,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才使得“哪吒”能够从一个设想破茧成蝶为一项能够落地的引领性技术。


我们期待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对此,我有几点建议:首先,建议进一步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完善成果转化机制,让科研成果更快落地转化为生产力,推动青年创新项目更顺利地服务于社会需求;其次,建立容错机制和天使基金,创新总会伴随风险,为激励青年科研人员敢想敢干,我们需要更包容的容错机制和专项的天使基金支持。


展望未来,我和我的团队将继续扎根科研一线,服务国家需求。相信在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下,青年创新的土壤将愈加肥沃,技术转化之路将愈加宽广,我们愿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浪潮中不断开拓进取,为科技强国贡献一份青春力量!

设计 | 旭柠


更多教育信息

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下载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


  转载自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

海事创新创业
爱海大,爱创新创业。关注海事创新创业,及时收取前沿信息,抢先知晓创新创业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