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关注!高技能人才培育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时事   2024-11-20 08:18   北京  

来源 | 人民论坛网-人民论坛杂志

转载请注明来源







高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从“天宫”建站到“天眼”测空,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近年来,一系列大国重器、一个个超级工程、一项项科技成就,背后都离不开大国工匠们久久为功的钻研和创新。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多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如何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对此,《人民论坛》围绕“高技能人才培育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出特别策划,推荐阅读!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只有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为此,应适应生产方式变革,探索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新方式;充分发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转变传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观念,建立健全技能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全面扩大培训范围,建立终身学习的机制;着手布局养老以及照护等新兴行业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文】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导 赵炜


高技能人才供给:难点、目标与路径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对于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支撑作用,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供给仍存在较大缺口,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突出体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滞后、教育资源不均衡、产学研协同机制不深入等方面。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技能人才战略支撑,需要完善技能人才的培育、使用、评价和激励等相关机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技能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挥头雁城市引领作用,提升高技能人才供给水平。【全文】


——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姚凯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认识误区与培育导向


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企业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重要作用。当前,公众对于高技能人才的角色定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也面临青年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培养水平有待提升等现实问题与挑战。对此,应深刻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培育规律,以青少年、青年群体为重点对象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育力度,同时也要围绕重要领域、重大战略创新培养机制,以技能为导向培育人才,不断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制度环境。【全文】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丽宾


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高技能人才作为关键的劳动要素,在联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我国高技能人才需求呈现扩容与提质并存的特征,与此相对应,高技能人才供给面临短缺与失配并存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为此,必须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加快构建同新质生产力发展更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发展机制,拓展高技能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路径。【全文】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黄梅


打破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天花板”


高技能人才是现代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拓宽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空间。受不同因素影响,部分高技能人才在职业空间拓展方面面临供求关系“不匹配”、职业上升通道存在“天花板”、职业发展领域存在“隐形门”等现实困境,这些问题影响着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干劲和职业热情,制约了高技能人才创造潜能和创新潜力的充分释放。有效拓宽高技能人才职业空间,需要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内在规律,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创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为高技能人才职业空间的拓展延伸提供完善制度保障和良好社会生态。【全文】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四川大学人力资本开发研究所所长 罗哲


新型学徒制赋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高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当前,新型学徒制赋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也存在高技能人才规模不足、质量不高、梯队不全等问题。未来,进一步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目标应从短期和阶段性培养延伸到中长期和体系化培养,培养规格应兼顾技术性、人文性和创新性,培养内容应进一步聚焦行业特殊性与企业针对性,培养方式应因人因地而异,实现弹性化操作,同时须借助数智技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个体持续精进。【全文】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导,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职教教材政策研究)研究员 匡瑛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梳理分析发现,国际上高技能人才培养形成了以下经验:建立系统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校企共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建立鼓励多样化投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机制以及提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化评价等。在此基础上,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对我国的主要借鉴意义包括建立职业“学历+培训”教育相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校培企继”相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框架、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力度、建立社会认可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等。【全文】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 和震





选自 |《人民论坛》杂志2024年第21期
新媒体编辑 | 王思楠
视频制作 | 吴文迪

美编 | 王梦雅


欢迎关注↓↓



点点赞

人民论坛网
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智库全媒体平台,中央重点理论(新闻)网站,提供有价值的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