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开发高效且节能的水处理技术成为全球科研的紧迫任务。纳滤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膜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领域,但传统聚酰胺纳滤膜的低水透过性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天津工业大学的最新研究通过创新性设计,开发了一种大面积混合维度聚酰胺膜,显著提高了水透过性,并为水净化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特别是在饮用水生产、工业废水处理和市政用水领域,高效的水处理技术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关键。纳滤(NF)膜技术因其较低的能耗和对多价离子、小分子有机物的高效去除能力,成为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传统的聚酰胺纳滤膜尽管在选择透过性方面表现出色,但其水透过性较低,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应用中的效率。因此,如何提升聚酰胺膜的水透过性,成为了当前水处理技术研究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混合维度膜结构的设计,试图通过增加水传输通道来提高膜的水透过性。这一创新的研究方向为未来水净化技术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在这一研究思路的引导下,天津工业大学的武春瑞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Water》期刊上发表了题为“Interfacial self-organization of large-area mixed-dimensional polyamide membranes for rapid aqueous nanofiltration”的论文。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新型的界面自组装方法,利用两种小分子在油水界面快速自组装,成功制备出一种大面积的混合维聚酰胺膜。该膜具备独特的分层结构,其表面为二维纳米膜,而表面生长的纳米管进一步增强了水的传输能力。研究表明,这种创新的膜结构显著增加了单位投影面积上的有效水传输面积,使得膜的水盐分离性能远超目前最先进的膜材料。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对照实验,研究团队发现两种单体分子在反应初期自发组织成二维纳米孔网络,而纳米管的向上生长则由纳米孔内的毛细作用驱动。这一成果不仅为界面物理和化学相互作用在水处理膜中的应用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开发具有大规模制造潜力的混合维度水净化膜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 创新膜结构设计
本研究首次提出了通过界面自组装技术制备大面积混合维度聚酰胺膜的方案。该膜的独特分层结构,大大提高了水的传输效率,突破了传统聚酰胺膜的局限性。 - 自组装机制揭示
研究团队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实验分析,揭示了两种小分子如何在油水界面快速自组装形成二维纳米孔网络,并通过毛细作用引导纳米管的生长。这一发现为理解界面物理与化学相互作用如何促进复杂膜结构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见解。 - 显著提升膜性能
通过对比实验,研究团队发现这种新型混合维度膜相比传统聚酰胺膜,具有更高的水透过性和更优的水盐分离性能。这为水处理技术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技术参考。
- 图1: 具有NoN结构的混合维聚酰胺膜示意图与传统二维聚酰胺膜的对比
- 图4: 表面形态随反应时间的演变以及基于PALS的自由体积分析
通过天津工业大学研究团队的这项创新成果,可以看出新型混合维度膜结构在提升水透过性和分离性能方面的巨大潜力。这一技术突破为未来水处理行业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相关设备制造商带来了新的应用契机。深圳中科精研作为在加热装置领域的技术领先者,其焦耳加热装置可以在相关领域提供强大的热能支持,帮助提升膜材料的加工效率和膜的使用性能。比如,在膜的制备过程中,深圳中科精研的焦耳加热装置能够精准控制温度,确保膜材料在自组装过程中达到最佳的物理和化学反应条件,进而优化膜的分离性能。此外,这些加热装置还能够提高膜的长期稳定性,确保水处理设备的持续高效运行。通过结合创新的材料研发与高效的热能技术,深圳中科精研的焦耳加热装置能够为水处理行业带来更高效、节能的解决方案,助力实现更广泛的工业应用,特别是在饮用水和废水处理领域的创新突破。
转载:中科精研材料制备技术研究院,仅供分享交流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和原作者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给水排水》2025年征订启事.doc
投稿咨询:022-27835707
广告咨询:022-27835639
发行咨询:022-27835520
官方网站:www.cnww1985.com
联系邮箱:cnwater@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