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矿业综述 |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评估与发展路径

文摘   科学   2024-07-10 11:22   北京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评估与发展路径


作者:鞠建华 ¹ ²,韩见 ²,冯聪 ³

单位:1.自然资源部;2.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3.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0

引 言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矿产资源生产国、消费国、进口国,矿产资源总产量占全球总量的近30%,拥有全球最大矿产资源产业规模,总产量和总产值均为世界第一。全国矿石年开采总量(原矿量)超过300亿t,煤、钨、锡、锑、钼、金、稀土、磷、钒、钛、铟、锗、镓、石墨等的产量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矿产资源勘查、采选、冶炼、加工和应用产业体系,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油气采收率高位平稳,煤炭平均开采回采率达到70%,铁矿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保持在80%左右,有色金属矿种采选指标稳中有升,尾矿废石综合利用步伐加快,缓解了生态环境压力。虽然近年来传统矿产消费增幅放缓,但消费总量仍处于高位,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矿产消费增长迅猛,部分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特别是我国冶炼加工产业在全球矿产资源全产业链中具有突出优势,大部分规模第一,总产值大约占全球50%,多种材料产量位居首位,导致上游产业压力不断增长。虽然主要矿产的资源储量在开发强度持续加大的情况下总体保持增长,但不少矿产的储量增幅有所下降,优质储量不足,部分矿产增储上产乏力或有下降趋势,资源供需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与建设矿业强国和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供给要求差距还很大。
我国矿产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了虽然矿产种类丰富,但各类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和结构不均衡,大型单一富矿不足,共伴生、低品位矿多,多数矿产资源呈“贫、细、杂”的特性,开发利用难度大,技术工艺装备要求高,导致大量难利用矿产资源处于“呆滞”状态,无法动用,这也决定了必须走综合开发利用的发展路线和模式。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矿产资源需求种类多、用量大,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地位长期难以改变,而全球矿产资源供应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海外矿产合作开发的难度和不确定性逐步增加,国内增储上产和大幅提高综合利用程度关乎国家资源供应和经济安全。因此,大力提升矿产资源开发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是保障我国资源供给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培育发展矿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是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一般认为,狭义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是指对矿床中共伴生矿产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采和综合利用;广义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则是指对矿产资源全面、充分和合理利用的开发利用方式,包括通过科学的采选、冶金技术工艺,经济合理、最大限度地提取回收矿产资源中的有用组分(主要组分及共伴生有用组分),并充分利用和有效处置矿产开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尾矿、废石和废水等,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全面提高开发利用的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评估

我国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集约与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矿山企业按照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应用先进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加大对共伴生矿、低品位矿和固废等的综合利用力度,共伴生矿产、尾矿废石等的综合利用数量、规模和效益快速增长,综合利用产值达数千亿级,使矿山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

近年来,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矿山生产集中度不断提升。《全国非油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统计年报》数据显示,全国非油气矿山数量从2012 年的约10 万个逐年下降至2022 年的3.8 万个,下降幅度达62%,落后矿山或小矿被淘汰,矿山规模和产能得到很大提升,采选技术明显提高;2022 年大中型矿山数量已占矿山总量的53%,比2012年提高了44 个百分点,矿业工业产值不断增长(图1)。

图1 2012—2022 年我国非油气矿山数量变化及大中型矿山占比情况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稳步提升。石油和天然气采收率高位平稳,石油采收率基本稳定在25%,天然气采收率超过50%;煤炭平均回采率为70%,入选率超过70%;铁矿地下开采回采率保持在85%以上、露天开采回采率达95%以上,全国铁矿平均选矿回收率77%左右;主要有色金属矿种采选指标稳中有升(表1),铅、锌、锡、钨等矿产地下开采回采率达到85%以上、露天开采回采率超过94%,主要有色金属(除锡矿外)的选矿回收率在85%左右;金矿采选回收率平均稳定在90%以上,选矿回收率超过87%,尾矿利用率约为40%;非金属采选指标基本保持稳定和提升,磷矿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均超过80%,钾盐开采回采率总体达到82%以上,选矿回收率保持在55%左右。

表1 2011 年、2015 年和2021 年我国主要有色金属矿采选情况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已经成为矿山企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政策利好和约束机制的叠加驱动下,综合利用迎来了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共同推动的良好局面。近年来,各矿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勘查评价、开采和选冶加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盘活了大量资源,矿产资源“三率”水平不断提高,大幅度提升了生产供应能力;每年矿山尾矿、废石等固废利用总量超过20 亿t,矿井水综合利用量超过70 亿m3,排土场、尾矿库生态治理和土地复垦进程不断加快,不仅极大地降低了“三废”排放强度,也减轻了矿山企业生态环保和安全生产压力,成为矿业行业降本增效和新的利润增长点,产生巨大的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很多有色金属矿山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产值可以占到净产值的30%以上,钾盐、萤石等部分非金属矿山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产值增长显著。

1.1 我国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状况

我国各类矿床中含单一组分的矿床相对较少,共伴生复杂矿床多,矿石选冶难度相对大,优劣并存,这是与其他矿产资源大国在资源禀赋特征方面的主要区别之一。

目前,我国重要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总体上达到30%~50%,共伴生矿产综合回收的有价元素近40 种,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矿产资源储量和生产供应能力。例如,攀钢集团通过钒钛磁铁矿中钒钛伴生矿产综合利用,钒、钛资源储量分别达到1 862 万t和8.7 亿t,分别占世界的11.6% 和35.2%,产量分别为14 万t 和470 余万t,钒产能占全球的67%,使得我国钒钛矿产的资源储量和产能产量均从全球劣势跃居全球之首。再如,通过综合回收的黄金占总产量的25%~33%,银、铂族金属和稀散元素近100%,黑色金属为30%~40%,化工、石化、建材、煤炭、核工业等行业约30%,3/4 的硫酸从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中综合回收。非金属矿共伴生资源价值低、回收成本高,回收总量和产值总体不高,但随着技术进步,部分矿种综合利用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如盐湖卤水钾矿伴生锂、钠、镁等回收发展较快。

我国重要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产值不断增长,成为矿业经济的重要组成。例如,2022 年我国铜矿工业总产值893.4 亿元,综合利用产值191.69 亿元,综合利用产值占矿业总产值比例超过21%,同比增长7 个百分点,过去十年的增幅超过了70%(图2)。

图2 2013—2022 年我国铜矿工业综合利用产值及占比

1.2 我国矿山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状况

我国矿山开发强度大,尾矿因数量多、难利用、危害大等特点,进行综合利用是重中之重。多年来,我国尾矿年排放量通常在15 亿t 左右,年利用率持续提升。2023 年,全国尾矿产出总量近15 亿t,综合利用总量约为5.0 亿t,利用率超过32%,为过去十年的最高水平。我国矿山尾矿多来源于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其中,铁尾矿库数量最多,占比超过一半,其次是铅锌等多金属矿山尾矿库。总体上看,尾矿堆存量增幅有所下降,加之尾矿库复垦和生态治理修复进程加快,减轻了尾矿污染和危害。

尾矿数量大、粒度细,有的含有污染成分,生产、储存、运输和综合利用环节都有可能出现污染,人们对尾矿堆存问题严重性的认识逐步加深。随着矿产相关技术的进步和矿山企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尾矿监督管理体系,加之国家不断出台政策,从资金、税费和技术等方面给矿山企业提供支持,企业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在尾矿综合利用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尾矿综合利用量和无害化处理能力不断增长,成效显著。但是,随着矿山开采强度加大和开采品位不断下降,排放数量仍在高位,每年仍有超过60%的尾矿未得到利用,加之尾矿历史堆存数量巨大,受技术经济等条件制约,尾矿规模化开发利用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1.3 我国矿山废石综合利用状况

随着矿山开采深度逐渐加大,掘进和剥离的围岩数量不断增加。例如,目前金矿矿山开采深度超过千米的不在少数,也有铁矿山的建井深度达到千米,加之露天开采矿山采剥比不断增大,不少露天矿山的采剥比>1∶10 或更高,矿山废石渣土等排放量和堆存量不断加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约束和技术创新进步,虽然废石等排放量逐年增加,但对废石渣土等的利用程度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对排土场生态治理和土地复垦力度加大,废石渣土堆存增长速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资源综合利用进程在不断加快。例如,2021 年,我国冶金渣产生量6.81 亿t,综合利用量5.020 亿t;煤矸石产生量7.43 亿t,综合利用量5.430亿t;粉煤灰产生量7.04 亿t,综合利用量5.580 亿t。总体上看,综合利用率有较大幅度提高(表2)。

表2 2021 年我国主要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情况

固废中煤矸石占比较大,危害也较大,2006 年以来随着煤炭产能的快速扩张,我国原煤品质下降,原煤灰分上升,采煤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原煤洗选规模逐步扩大。在上述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我国煤矸石产排量快速增长,由2006 年的3.78 亿t 增长到2022 年的8.08 亿t,增长了113.75%。

近年来,煤矸石综合利用进程加快,成效也显著。随着煤矸石制砖、充填等规模化消纳项目的涌现及技术的推广,煤矸石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在资源综合利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煤矸石综合利用量保持稳定增长,各级煤炭企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拓宽利用渠道,克服煤炭经济下行压力,积极推进煤矸石综合利用率,2022 年综合利用量达到5.96 亿t。其中,发电、供热领域利用量占比7%,其他领域占比93%。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从2014 年的69.3%提升至2023 年的74.0%左右。

1.4 存在问题与挑战

当前,我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国家资源安全保障战略要求仍有差距。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4.1 政策操作执行难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政策的落地实施,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过程,尽管政策制定的初衷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但相关概念界定不清晰、法规政策缺失或不完善,特别是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政策本身的明确性和具体性欠缺、执行不严格、利益主体存在矛盾、监督机制不完善、技术水平不足以支撑政策落地等困难。以激励约束政策为例,现行优惠政策覆盖范围、优惠幅度、优惠对象界限不明确,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评价指标、评价程序和政策实施主体不明确,从而导致操作性不强;另外,由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技术要求高,管理部门通常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单位予以认证,作为落实政策的重要依据,但真正能够开展综合利用认证的专业技术部门单位不足或缺位,影响政策落实。

1.4.2 调查评价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调查研究主要依靠督察员、年度检查、试点等制度来实现对矿山开发利用水平的了解,为矿产资源基础管理、技术推广等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支撑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矿山数量众多,开发规模、开发水平、开发模式、管理运营和技术装备等在矿山和地区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而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专业性强、技术面广,给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带来难度,造成部分信息失实、失真,现有的调查评价成果不足以支撑综合利用工作,监管部门对矿山的监管和获得真实客观的数据信息难度非常大,无法为精准制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激励约束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1.4.3 市场波动冲击影响大

近年来,受全球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影响,国内外市场矿产品价格大幅波动,找矿难度和投资成本越来越大,加之生态环保约束、矿业权清理整顿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等原因,矿山关停数量多,固废和矿区生态留存问题多,矿业经济发展不均衡,特别是资源综合利用成本高,与矿山企业盈利能力直接挂钩,未形成各类产品综合效益,量大质低,远离消费市场,影响了企业积极性,动力不足。

1.4.4 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面临挑战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挑战多样且复杂,从技术装备的角度来看,与资源高效利用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对于复杂的多元素共生矿、贫矿和难处理矿,其选矿工艺复杂、流程繁琐、成本高昂,且综合利用率往往不尽如人意,需投入更多的科研力量进行攻关,但技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导致矿山企业研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对于矿床中共伴生组分的综合勘查和综合评价技术要求相对较高,难以充分利用,降低了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和效益。同时,对于尾矿、废石处理和利用的投入和动力仍然不足,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产品档次低,既影响了矿产资源利用效率,也加大了生态环境和安全稳定的压力。综合利用装备和人才队伍建设存在明显短板,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1.4.5 标准规范针对性和约束性不强

目前,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标准主要集中在关于资源综合利用术语、“三率”指标要求与计算等方面,针对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发和综合利用全过程的系统化技术标准很少,没有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范围、概念和内涵等方面作出明确界定,缺乏针对资源综合利用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核算标准,相关标准规范也存在不系统、修订不及时等问题,导致在普查、详查、勘探设计与报告编制环节与开采利用环节难以统筹衔接,有时会出现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和综合开发、综合利用脱节。另外,由于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中未对共伴生、低品位等矿产的范围作出明确界定,标准编制依据不足,导致综合勘查、综合评价过程中对这些矿产的遗漏或者勘查评价结果与实际不符。

1.4.6 不同地区不同矿山综合利用水平差异大

由于我国资源禀赋条件、地区发展水平、技术经济条件、历史欠账等因素,造成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地区间、矿种间和矿山间差异较大。另外,由于资金投入和技术能力等原因,矿山先进采选技术应用的优势主要在大中型矿山企业,中小企业能力有限,技术升级动力不足,采选水平不高,如大多数小型铁矿山甚至没有综合利用共伴生矿产资源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导致同一矿种不同企业之间综合利用水平差异很大。

1.4.7 产业化发展难度大

由于矿山废物复杂多样,综合利用和生态治理投入大、难度大、成本高,技术要求高,配套政策不完善,市场培育步伐慢,成熟的产业链和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建立,目前我国很多矿山的固废利用还处于单一低值低质阶段。由于矿山固废处置利用的科技基础薄弱、融资难度大、投入不足、矿山综合利用产品外售难度大、政策体系不完善及综合利用优惠范围有待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直接影响产业化发展速度和水平。

2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潜力与前景

由于技术、经济和政策等原因,目前,我国有大量“呆滞”的共伴生资源,以及大量堆存的尾矿、废石等潜在资源,通过综合利用盘活这些资源不仅能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国家资源供应保障水平,加强尾矿库排土场生态治理修复,还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这是绿色发展和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2.1 共伴生矿综合利用潜力与前景

共伴生矿综合利用主要是通过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研究共伴生矿产的地质特征、回收利用途径,有用组分、有益组分、有害组分的赋存状态与分布规律,评价有益组分、有害组分的影响,为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可行性评价、矿山建设设计、矿山生产提供地质资料。

我国各类矿床共伴生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资源储量占比高。尤其是在有色金属矿产领域,具有广阔的综合利用前景。例如,全国伴生金占黄金查明资源储量的比例达15%以上,有色副产品金(以伴生金为原料生产的黄金)产量占黄金产量的17%以上;又如全国钒钛共伴生资源占查明资源储量的95%~98%,相应的产能产量占到90%以上。

我国查明矿产资源中,铝土矿、铁、锰、钼、铜、钾盐、金、铬等以共伴生矿产形式存在的保有资源量占比超过20%;钴、钒、钛、锆、铍、锗、铌钽等主要以共伴生矿产形式存在,保有资源量占比超过70%;铪、镓、铼、铯、铟等矿产全部以共伴生矿产形式存在(图3)。非金属矿产共伴生矿产通常与金属矿、煤矿及其他非金属矿产共生或伴生,如磷矿伴生有用组分主要有碘、溴、氟、硫铁矿等;萤石常与钨、锡、稀土、铁矿以及磷矿伴生;硅藻土常与褐煤共生;膨润土常伴生有石膏、珍珠岩、沸石、耐火黏土等;钾盐盐湖卤水矿床共伴生资源多,主要有用组分为钠、镁、锂、硼、铷、铯、溴等,综合利用的提升空间很大。

图3 我国主要矿产资源保有资源量赋存形式占比情况

我国各类已查明资源矿区中的共伴生矿区超过1 万个,其中,有色金属矿区占比约为40%,非金属矿区占比约为24%,贵金属矿区占比约为16%,黑色金属矿区占比约为14%,煤炭及“三稀”矿产合计占比约为6%。从矿床规模来看,大型矿床占比为16%,中型矿床占比为24%,小型矿床占比为60%(图4)。

图4 我国共伴生矿区数量情况

我国多数矿床中共伴生矿物都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利用价值(表3),共伴生矿综合利用是充分利用资源和增强供应能力、提高矿山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例如,攀枝花铁钒钛铌、白云鄂博回收铁稀土、铜陵有色铜金银、甘肃金川铜镍铂钯、江西德兴铜钼金银、上杭紫金山对铜金银等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利用,不仅对推进全国各类矿山的资源综合利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也缓解了部分矿种严重依赖海外进口的问题,有益元素的综合回收利用还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利用,也正在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如磷矿的伴生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伴生碘资源回收新技术等,不但提高了磷矿的开发效益,同时为新兴的氟化工产业提供了新的资源保障;又如吸附法从老卤中提锂技术,实现了察尔汗盐湖锂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我国锂资源开发及碳酸锂行业下游产品的发展提供原材料条件。

表3 我国部分矿床类型及其主要共伴生矿物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国已查明矿区的共伴生矿产中尚有50%~70% 未能实现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率尚不足一半,其综合利用潜力大、提升空间大、潜在价值高,是国家资源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亟需深度挖掘开发利用,这是未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2.2 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与前景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全球领先,各类固体矿产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同时,我国尾矿产出量也占到全世界的一半,尾矿库占地现象突出。但由于尾矿库资源的分散性、复杂性、低品位等特点,以及技术、经济、环保等方面的制约,综合利用难度大、成本相对较高。目前,我国矿山尾矿堆存量有200 亿t左右,有尾矿库一万多座,占地近700 km2,其中,华北地区分布近三分之一,长江流域分布近三分之一;在用的尾矿库占三分之一,环境风险相对比较高的尾矿库占三分之一。

随着采选矿技术进步,很多矿产原矿和入选品位不断降低,尾矿产率增高。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尾矿综合利用率为30%左右,但利用量仍赶不上新增量,堆存量仍在增加。其中,铁尾矿占比超过一半,有色金属矿山平均排放强度为11 t/t 精矿。但历史遗留累计堆存量大,目前尾矿堆存量超过200 亿t,尾矿综合利用和尾矿库复垦的空间巨大。

尾矿中含有多种有色金属、稀土、贵金属、稀散元素等,以及石英、长石、方解石、白云石等非金属矿物尾矿,按不同选矿工艺和矿石类型,划分成不同尾矿类型(表4),具有突出的特性和不同的利用处置路径,当前主要有综合利用和生态治理两种处置方式。一是尾矿综合利用(表5),包括:①回收有价组分,一些老尾矿库中有价组分品位较高、共伴生矿物多,回收利用技术路线简单、成本低,如金矿、铁矿随着选冶技术的提升可以继续回收尾矿库中的金、铁等;又如硬岩稀土、钼尾矿中回收共伴生萤石等。②尾矿资源化利用,如尾矿用于制作建筑材料、土壤改良剂及矿物肥料、采空区充填等,可参与尾矿利用率计算,尾矿利用率是评价尾矿利用程度的技术指标,其高低从也反映不同地区或企业循环利用水平。二是生态治理,包括尾矿库贮存、闭库尾矿库复垦保护,覆土后造地复田或绿化植树所对应的尾矿量,通常不计入利用量;另外,可利用植物或其他成分对尾矿中重金属有害成分进行吸收及改良作用,治理效果较为明显,如以类芦、香蒲、芒、油草等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体建设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其中香蒲最为繁茂有效。

表4 尾矿类型划分
表5 矿山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方式

尾矿中回收有价组分可为矿山企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例如,攀钢集团从尾矿中回收钒钛金属矿物和稀有金属元素;白银公司从浮选尾矿中回收铜、硫、金、银等有价金属矿物;招远多家矿山企业从浮金尾矿中回收长石、石英及绢云母等非金属矿物;苹果铝等铝土矿企业从赤泥中磁选回收铁矿物。在整体利用方面,矿山尾矿资源中80%以上是非金属矿物,所含成分与建材、无机化工、轻工业等非金属原材料相似,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建材、无机化工、轻工业等非金属材料的原材料,且不需要采矿、碎磨、筛分等加工作业便可作为细粒复合矿物原料使用。可用作建筑材料,如河北唐山某选铁尾矿可部分代替普通黏土研制建筑用砖,该烧结砖比普通黏土砖强度和硬度高,且成本低廉。用作矿物化肥或土壤改良剂,如铁尾矿经高梯度磁选机处理后撒入土壤,不仅改善了土壤的磁性,也使土壤中磁团粒的结构发生变化。尾矿回填矿山采空区的经济性较好,不少矿山利用尾矿进行回填,尾矿利用率达到90%以上。

2.3 废石资源综合利用潜力与前景

我国矿山开采每年产生废石渣土超过40 亿t,且历史存量巨大,堆存点近6 万处,占地面积超过3 333.33 km2,资源化规模化利用和复垦修复空间巨大。金属矿山开采每年约产生30 亿t 废石,累计堆存量超过600 亿t。非金属矿开采(煤炭开采除外)每年约产生10 亿t 废石,累计堆存量超过百亿吨。虽然废石利用率有较大的提升,但随着矿产开采深度加大,采剥比不断提高,排放量呈逐年增大趋势,资源化综合利用仍然潜力巨大,复垦和生态治理修复任务更为繁重。如近年来,随着一批大型砂石矿山相继投产,废渣和石粉增长较为迅猛,按年产200 亿t砂石骨料、10%左右的出粉率测算,仅石粉的产生量每年就达20 亿t。

废石渣土的处置和利用方式与尾矿相似,通常有资源化综合利用和贮存并开展生态修复两种,主要包括采空区充填、生产建筑材料、有用组分的回收等,以及直接复垦恢复土地功能。

废石资源综合利用中煤矸石占据主要地位,2023 年我国煤炭产量达到46.6 亿t 以上,煤矸石产量从2016 年的6.14 亿t 增长至2023 年的8.25 亿t(综合利用量约6.07 亿t)。由于各地排放量、利用量、引导政策等方面的差异,煤矸石堆存数量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尤其是中西部主要产煤地区,堆存增长数量仍然很大。目前,我国现存矸石山约2 600 座,压占土地达到1.5 万km2,堆存量超过80 亿t。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及技术的进步,煤矸石的利用途径越来越多,资源化规模化利用空间越来越大,如用于发电、建材原料、生态土、筑路回填等(表6)。

表6 我国煤矸石综合利用基本情况
3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路径

我国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纳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推动其综合利用水平提升应该是多维度的,为不断发展壮大综合利用产业,需要加强基础调查评价、强化科技支撑、健全标准规范、不断完善法规政策、强化监督管理工作,全面构建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五大支撑体系。

3.1 构建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价支撑体系

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为制定法规、政策、标准和管理提供依据和支撑。

一是制定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价指标和方法,建立调查评估制度;科学评估开发利用水平,定期发布调查评估成果;二是强化调查评估成果的应用,作为资源配置、要素保障、财税支持、税费减免、产业扶持的重要依据,构建激励约束机制;三是调查评估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矿山年度消耗储量、保有资源储量、开发利用“三率”情况,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情况,废石尾矿堆存和利用等数据信息,以及优惠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等。

2016 年,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工作方案》,对调查评估工作提出要求并进行部署。2018 年和2023 年,自然资源部选择部分矿种和省区开展了调查评估试点和扩大试点工作,为下一步开展全面调查评估和构建激励约束机制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2023 年12 月5 日,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做好部分战略性矿产共伴生、低品位资源再评价工作方案》;2024 年1 月5 日,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做好部分战略性矿产共伴生、低品位资源再评价技术要求》,聚焦“15 种战略性矿产”,计划用一年时间,完成矿山实际生产指标收集、700 多个在产矿山和1 100 多个大中型矿区的共伴生、低品位资源再评价工作,这项工作是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工作的深化,评价未来较长时期利用这些资源的可行性,以服务于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保障的大局。

另外,我国以往尚未开展过系统性尾矿调查评价,直接影响到政策制定和评价利用。需要抓紧开展全国尾矿资源专项调查评价,及时查明我国尾矿库存量、有用和有害元素赋存状态、含量(品位)、空间分布、综合利用、复垦造地、生态治理、尾矿库安全及生态环境影响等本底状况,并对利用潜力前景及方向等做出评价,特别是以调查数据为依据,建立尾矿资源环境数据库,为管理部门政策制定、标准设计和社会投资决策提供数据信息支持。

3.2 构建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创新驱动构建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是加快提升综合利用水平的重要路径,也是培育发展矿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

一是积极推动关键瓶颈技术取得突破。首先,针对低品位复杂难选冶战略性矿产资源,加强选冶联合技术攻关,开展有价组分高效分离提取等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其次,针对重要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仍然相对较低的问题,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开展共伴生资源分离提取和高值化利用等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另外,加强尾矿库及采矿围岩废石的资源化调查评价及技术开发工作,加强光电抛废、粗粒分选等新技术的研发,提高回收率和废石资源化利用水平。

二是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力度。针对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的问题,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完善科技成果综合评价体系,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应用示范。通过建立先进技术推广转化平台,保护技术创新行为,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为推广应用和创新提质提供有利环境;同时,加大对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政策支持力度,动态更新先进适用技术目录,如自然资源部专门印发《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2 年版)》,促进综合利用技术方法和工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

三是强化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科学圈定矿床范围,通过科学界定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范围、指标和数量,盘活释放一批潜在资源或难以利用资源;提高勘查精度和加强资料共享,科学评价,扩大资源储量,为增储上产奠定资源基础;推动探索勘查开采一体化管理,鼓励勘查技术方法创新,提高勘查效率和质量。

四是不断提升矿产资源“三率”水平。通过优化采矿方法,选择最合适的采矿方法,推广使用更先进的采矿设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提高采矿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开采回采率。通过优化矿石预处理流程,确保破碎、磨矿和筛分等达到理想粒度分布;选择最合适的浮选、磁选、重选等选矿方法,针对矿石特性,进行药剂优化,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建立严格的矿石品质管理制度;加强矿石采样、化验和品质分析,及时调整选矿工艺和操作方式,不断提高选矿水平和效率,提高选矿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

五是加快提升尾矿和废石的综合利用和复垦治理技术。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对尾矿和废石综合利用和尾矿库复垦治理的投入,培育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投入体系,促进综合效益提升,推动尾矿和废石利用率的提升。

3.3 构建技术标准规范支撑体系

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增强系统性、针对性和约束性。解决范围内涵界定不明确、缺少评价核算内容、修订不及时等问题,如一些过去因技术原因无法利用的资源被定性为“矿”,而一些现在能利用的共伴生矿、低品位矿却被忽略不计,没有进入储量表,加之评价标准和程度不一,最终造成资源总量不清;另外,近年来随着选冶技术的进步和关键性技术的突破,我国部分矿山企业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工艺技术已有较大提升,一些原来难利用的低品位、共伴生矿床成了可开发利用的矿产。要加快制定勘查、开采、选矿、综合利用、生态治理等各领域各环节的系列化标准规范(国、行、地、企),适应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要求;特别要建立标准发布和实施效果评价制度,动态调整相关标准,增强标准化服务支撑能力;加强综合利用产品标准制定,从根本上消除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性的疑虑,提高相关产品市场认可度;做好标准解读和宣贯,发挥标准在规范行为、监督管理和制定激励约束政策等方面的准绳作用。

3.4 构建法规政策支撑体系

一是制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专门性法规。明确综合利用的法律地位和相关内涵的界定,明晰管理主体和实施主体权利义务,解决共伴生矿产的概念范围不清晰、有分歧,相关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比较分散、不衔接不协调,存在矛盾或相左,相关制度在执行层面存在缺位和差距等问题,并在各类要素保障方面予以支持,为加快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奠定法律基础和支撑。同时,及时修订《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等系列特定办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和新发展。

二是加大激励约束政策措施执行力度。制定优惠政策认定办法,建立第三方专业认证机构,确保激励政策实施落地;建立评价考核机制,评价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发挥诚信体系作用,强化约束政策作用;解决评价指标和程序操作性不强、认定过程及结果欠缺说服力、评价和界定认证的主体不清、缺乏专业机构鉴定、技术支撑不到位、基础调查评价基础不够等问题;加大综合利用产业化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由单一资源产业向集化工、能源、冶金、建材等多元共生产业发展,发挥综合效益,形成产业发展新模式。

三是解决政策体系不健全、系统衔接不足、理解和认识不统一问题。准确理解把握政策规定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进激励约束政策落地、勘查开采管理衔接、开发利用有序等。

四是加强税费政策精细化管理,依据资源禀赋差异制定不同征收减免比例,结合调查评价结构分析企业税赋水平,调节税额标准,制定各类税费优惠政策(表7 和表8);制定综合利用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优先选用取得认证的产品设备;法律、规划、政策、措施、标准等多措并举,统筹推进。

表7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税费减免政策
表8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要素保障政策

3.5 构建协同监督管理的工作支撑体系

2021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十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坚持规模利用与高值利用相结合、坚持消纳存量与控制增量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与系统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综合利用管理制度,切实推动综合利用向产业化、高值化发展。要严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源头关、过程关、闭坑关”(表9),全面推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

表9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监督管理工作

要推动建立协同、高效的监督管理工作机制,构建“企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全产业链条共同治理的新格局。一是严格监督管理要求,通过规划统筹,明确准入条件,提高效率,把控项目审批,做到严把源头关;二是通过制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统计体系,加强日常管理和监测,设置评价考核环节,组织执法检查,做到严控过程关;三是通过编制闭坑报告,消除安全隐患,开展生态治理和土地复垦,做到把好闭坑关;四是形成各层级、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涉及自然资源、发展和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税务、应急管理、生态环保和科技等多部门工作职责和领域,需要加强协调配合联动,确保监管工作和政策措施的有机衔接,同向施力、形成合力,全面推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五是建强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体系,不断创新产业间融合共生、区域间协同发展模式,显著增强集约高效的产业基地和骨干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鞠建华:男,汉族,博士,研究员,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原司长,现任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负责人,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长期从事矿产资源管理与研究工作。位:1.自然资源部;2.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


韩见:男,汉族,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资源产业经济研究工作。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


冯聪:男,汉族,博士,研究员,长期从事矿产资源管理政策研究。: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引用格式

鞠建华,韩见,冯聪.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评估与发展路径[J].中国矿业,2024,33(6):14-25.

JU Jianhua,HAN Jian,FENG Cong.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J].China Mining Magazine,2024,33(6):14-25.



下载全文


识别二维码  查看全文



编辑|陈韵竹
审核|刘 硕
审定|赵奎涛






简 介


《中国矿业》(China Mining Magazine)创刊于1992年,月刊,中国矿业联合会主管、主办,《中国矿业》杂志社有限公司编辑、出版的覆盖矿业全产业链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类科技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也是自然资源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地球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煤炭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岩土力学与工程地质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CT3级期刊,被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Q2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万方数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瑞典开放存取期刊目录数据库(DOAJ)、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CA)、美国全学科学术全文数据库(EBSCO)、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哥白尼索引期刊数据库(ICI World of Journals)、哥白尼精选数据库(ICI Master List)、乌利希期刊指南数据库(Ulrichsweb)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往期回顾

喜报!《中国矿业》杂志再度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矿产地质志·稀散金属矿卷”专题


【文章精选】2022年《中国矿业》高影响力文章一览


《中国矿业》“矿山开采沉陷与灾害监测”专题




点击"在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中国矿业杂志
《中国矿业》杂志,1992年创刊,月刊,中国矿业联合会主管、主办,《中国矿业》杂志社有限公司编辑、出版的覆盖矿业全产业链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类科技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DOAJ、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等重要数据库收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