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婆从不内耗》:3个顶级人生思维,带你摆脱认知陷阱,过清醒洒脱的人生

文摘   2024-11-28 17:36   河南  


有些思维方式,看似温和,实则像无声的毒药。
它们伪装成美德,麻痹我们的判断,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成长的勇气和力量。

这些隐秘的认知陷阱,比任何外在的阻碍都更可怕。

“外婆”在近90年的岁月里保持着通透与觉醒,从不内耗,从不自责,更不会向外取悦。

她没有活成“女性应该有的样子”,她活成了自己。

她激励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纯真和善良的同时,不失边界感和底线,维护自己的本心,活出像外婆般毫不内耗又清醒恣意的人生。

01

让弱者以德报怨,是一种邪恶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习惯性地用“善良来包装自己的软弱。

善意不应该是无原则的退让。

很多时候,我们误解了善良的真正内涵。

在森林里,如果兔子被老虎踩了尾巴,老虎可以大度地说没关系,因为兔子本就对它构不成威胁。

但如果反过来,兔子被老虎踩了一脚,可能就意味着死亡。盲目地要求兔子"以德报怨",实际上是在剥夺它生存的可能。

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孔子说的“以直报怨”才更加适用。
孔子生活的时代动荡不安,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如果再“以德报怨”,任何人都能来欺负他,而不用担心被报复,他就更加无法生存了。

人类社会本质还是竞争社会,生存其实是第一要务,不要过于理想化。

如果制定规则的是狼,那么羊不主动送死,就是一种“不道德”。

当你习惯性地用理解包容为自己贴上伤痕,你就已经在慢慢丧失尊严。

软弱不是美德,盲目的忍让更不可能换来尊重。

善意可以是柔软的,但内心必须有不可磨灭的底线。

真正的智慧,在于找到善意与尊严的平衡点。

02

不要吃没有意义的苦,不要用吃苦获得道德上的崇高感和资格感
余华说:
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许多人将吃苦神圣化,将磨难等同于道德的高地,将受苦视为获得某种无形“资格的通行证。

这种扭曲的苦难逻辑,实则是对生命最大的误读。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现实中,有家族助力和长辈福荫的人发展往往更快。

真正的早当家不是早早地迫于生活压力贩卖自己的劳力,而是见识与认知的丰盈,是去了解人性、了解社会的历史和发展规律,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百折不挠的心性。

不是所有吃苦都有意义的。
我见过太多作秀式的勤奋吃苦,而很多领导很吃这一套,甚至非常推崇。

很多大厂通过996和007来衡量员工的努力程度。

甚至很多老板觉得你加班了,就是在努力,不加班就是在摸鱼。

我曾经见过一个公司,把员工的加班时间进行排序,以此来激励加班。
越是低级的工作,越是在时间上进行压榨。

人的心性都熬完了,也没有学到东西,就算要换工作,也没有核心竞争力,只能一辈子循环“服从”下去。

人最宝贵的是时间,反复在这种作秀式吃苦中蹉跎生命,浪费了头脑最好用、身体素质最好的人生时期,才是真正的浪费。

真正的成长,不在于你经历了多少苦难,而在于你如何从苦难中汲取智慧,实现有意义的蜕变。

那些动不动就标榜自己吃得了苦的人,往往是内心最空虚的人。

真正强大的灵魂,不需要用苦难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过度美化苦难,将其神秘化,无异于给自己贴上精神的枷锁。

每一份苦难都应该是有意义的、能带来成长的,而不是为了吃苦而吃苦。

03

安贫乐道是一个巨大的陷阱

生活中总有人将平庸等同于从容,把安贫美化成一种高尚的生活姿态。

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是对个人价值最大的消解和否定。

《史记·管晏列传》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没有物质基础,谈何理想?
当你没有钱的时候,倘若身体出了问题,倘若父母生病了,倘若遇到了需要用钱才能解决的麻烦事,你就会知道钱有多么重要了。

钱不仅仅是生存的工具,更是给自己和家人创造选择权的关键。

年轻时不拼搏,中年时必然后悔。

当我们将平庸包装成哲学,将懒惰美化成生活智慧,实际上是在主动放弃成长的可能性。
安贫乐道的危险在于,它会悄无声息地磨平你的锐气,消解你对生活的期待。

当你习惯了低于理想的生活状态,你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改变的勇气。

这个世界从不会因为你的知足而格外眷顾你。

我们需要的不是廉价的知足,而是对生活的持续热情。

外婆说:
只有见识过繁华和清冷的人,才有资格说自己喜爱平淡。

只有经济独立,我们才能真正地活得自由,活得有尊严。

写在最后:

生活不仅仅是活着,更是要活出精彩。

外婆说:
你不必是一朵花。你是一颗种子,你只需要向下扎根,然后长成你喜欢的样子,因为活得像自己,才是对生命最好的馈赠。

只有摆脱认知的陷阱,才能走出内耗。

愿你我都能清醒洒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灯下南华卷
读一本书,看另外一个世界,去到不了的地方,遇见更好的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