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教育改进社更充分、直接具有或积聚了创办晓庄学校的因素
一是它的社会责任感。1923年8月20日至26日,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二届年会在清华学校举行,由熊希龄与陶行知联名发表书而欢迎词在总结了上年成绩后,慨叹“教育自教育,国运自国运,其间关系觉得太薄弱。我们办教育,竟无补于国家之大局,岂不是最令人反省的一件事!如何办理教育,使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是我们教育界的根本问题。"
二是它的问题意识。中华教育改进社确立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模式,把“调查教育实况"放在第一位,把研究置于调查的基础之上,并以研究所得推进教育发展。陶行知在1923年报告社务时就提出:“教育事业如医病,必先知病状,诊断始确,调查即观察其现状,观察其优点,以发挥光大之;而其劣点则须研究设法补救。有调查.有研究.必亲去行医,故调查研究所得,必待专家之传播与提倡,则力量大而效益广。"
三是它的生活教育取向。陶行知多次强调“适合本国国情,满足生活需要",的方针。1925年8月,陶行知在中华教育改进社第四届年会的学术演讲中说:“提倡以乡村学校为改造乡村生活之中心,乡村教员为改造乡村生活之灵魂。其具体办法,应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以实验之”。
四是它崇尚自由。改进社较浓的自由、理性气息,党派政治色彩较淡,有人问及改进社的“色彩",陶行知于1926年12月27日郑重宣言:“本社是透明的,不是白的,不是黑的,不是红的,不是灰的一一是透明的,水晶样透明,使各种光、各种颜色都能透出真面目。"显出陶行知追求的一种境界,也留传到晓庄学校。
五是它的开放性。组织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就是希望中国有一个具有世界视野、领导全国教育团体的新生力量的出现。成立这样一个全国性的教育社团就是教育先贤们认识到推进中国教育的改进,或者说中国教育由传统向近代转型,它的动力主要不是内生的,而是外发的,组织和领导全国教育改进的民间教育社团,必须具有世界视野,才能顺应世界新教育潮流,把握住中国教育改进的方向。六是它关注科学与乡村教育。1925年8月17日至23日,中华教育改进社第四届年会在中国义务教育的策源地山西太原举行,陶行知在开幕之日发表感言,说改进社的精神“一为合作精神;二为科学精神",改进社所办事业“一为科学教育,二为乡村教育"
2.晓庄学校的确是中华教育改进社遭遇挫折后的新生
中华教育改进社一建立,经费就成为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然而,运营一个数百人的非盈利机构,要筹集经费却不容易,终由于政局动荡导致经费难以筹集使改进社终止运行。1925年底,由于国内政局和社会环境的动荡,陶行知感到中国教育和中华教育改进社都进入到一个艰难的时期,写下《四年前的这一周》,认为 1921年12月19日至26日是“中国教育界最可乐观的一个时期",当时三个机关自动组合起来建立中华教育改进社,“这种决心,到现在几乎没有机会再见了。现在教育界的四分五裂是无可讳言的”。而这四年当中,物价暴涨教师薪金却逐渐拖欠,“在这种情形之下,教师如何能维持生活?不能维持生活,如何能维持专业的精神?”他对教育界由于经费冲击造成的危机,以及通力合作情神与专业精神“业已消磨殆尽,最堪痛心",希望年终大家“共同的创造一个新纪元,给教育界一个新生命。"
1926年春发生“ 三一八惨案",陶行知奋起控诉当局“杀人如虎”,当局还打算对百余文教界进步人十加以捕杀,并内定了黑名单,文教人士纷纷南下广州或沪宁,陶行知在这股潮流中怀抱着乡村教育的理想回到南京,改进社的活动相对减少,但还是极力维系,并寻找新的突破。在1926年1月8日印发的《新教育评论》第1卷第8期上,陶行知发表了《师范教育下乡运动》,针对“中国师范学校多半设在城里,对于农村儿童的需要苦于不能适应,城居的师范生平日娇养惯了,自然是不到乡间去的"的现状,江苏发起“每个师范学校在乡村设分校,以为造就乡村师资之所”,认为“乡村师范学校负有训练乡村教师、改造乡村生活的使命。"同时,与江宁县教育局约定将燕子矶小学作为改进社“第一试验乡村学校",,设立教育改进社特约乡校教师研究会。1926年3月,中华教育改进社下设乡村教育研究部,调查沪宁路沿线优良乡村学校现状,筹办试验乡村师范,图谋乡村教育之改进。
北伐战争开始以后,中华教育改进社事实上无法开展活动,1926年12月14日,陶行知给中华教育改进社同事凌冰(济东)的信中道:“来书说到本社经济情形,已是山穷水尽,这是事实,谁也不能否认一一我们应当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找出一条生路来!本社之所以山穷水尽是因为中国教育已到山穷水尽了。我们倘不能为中国教育找出生路,决不能为本社找出生路。所以我们要拚命的为中国教育找生路,即所以为本社找生路。" “我和叔愚兄所担任的乡村教育运动,现正在杀机四伏中努力进行。我们已经看见光明,前途有无穷的希望,我们已经下了决心,要提倡一百万所学校,去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使个个乡村都得着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新生命。",中华教育改进社原来形态的活动停止,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进教育的意志并没有中止,而是转人到乡村改造,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陶行知与赵叔愚等人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乡村教育同志会,全身心投人办乡村教育。
1926年12月17日,《新教育评论》发表陶行知署名的《中华教育改进社设立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明确了办学的宗旨、目标、课程、学生要求,显示蓝图已成。1927年1月1日,以改进社名义召开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筹备会,议决开校计划,落实专人负责。1月2日,陶行知与赵叔愚等人赴南京勘察乡村师范校址,初步确定后立下界碑。晓庄学校便这样以中华教育改进社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为乳名孕育出来。
1927年4月5日,中华教育改进社发出紧要通告,致函全体社员:“本社本年全体大会照山西大会议决应在武昌或杭州举行,刻因时局未靖,交通阻梗,无法筹备,由董事会建议本年暂行停止,特此奉达。"中华教育改进社此后即未举行过年会,社务无形停頓。4月6日,《新教育评论》主要编辑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艺文中学校长高仁山被捕并壮烈牲。陶行知在《新教育评论》四卷20期一连刊出两则重要启事,讣告天下,征求高仁山先生教育遗著,以悼念这位战友一一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该刊不久亦被迫停刊。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北方的事业被迫终结,留下南方的晓庄学校延续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精神与思想。
简言之.从教育改进到乡村改造的转变不是一种抛弃和背叛,而是沿着教育改进方向前行.进人到一个新的阶段和环节。“晓庄学校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试验乡村教育之中心" ,晓庄学校的办学目标中明确包含改造社会的内涵,显示出陶行知的关注点由教育改进向乡村改造的转换,并以改造乡村的方式更好地、更为集中深入地进行教育改进并获得社会的认可。晓庄学校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大潮中新教育思想观念与中华教育改进社机体交融的新生儿。
陶行知的乡村改造,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使用的是教育改进的理论和基本方法,但进入乡村改造之后,这些理论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在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创立了陶行知个性特点的生活教育理论。这些理论、方法不再是摆设而是通过真实的实验发出改造社会的效力。整体上把教育改进推进到一个与中国乡村实际中的各种力量博弈的鲜活阶段,丰富发展了教育改进的理论和实践。
NO.
晓庄学校实际存续的时间仅有3年,它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势能长时间积聚后的倾注,晓庄学校的办学是陶行知和师生们在探索中发现的过程,在中国教育现代化中所发挥的影响极为独特、强大、持久,所承载的内涵却极为丰富、深厚、新奇,所产生的价值具有恒常久远性。
(一)晓庄学校产生的影响
晓庄学校产生的影响是多方而的,从教育现代化维度看,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效应。
1 .破晓效应
对陶行知的文献研究表明,他对“晓"字情有独钟。陶行知筹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前与赵叔愚一同来到老山前的小庄村,对赵说:“老山太老了,这名字不好,不如叫劳山。小庄也应改叫晓庄。我们在这里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在劳力上劳心,中国的教育必将从这里破晓,放出曙光。”
陶行知追求办“没有围墙的学校晓庄学校招生广告提出的办学目标是: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奉劝“少爷、小姐、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要来” ,让人觉得特别新鲜、有趣。学校厨房被陶行知命名为“食力厅",厕所被称为“黄金世界”,图书馆命名为“书呆子莫来馆",礼堂称为“犁宫"。晓庄学校一创建“即以全新的面貌引起整个教育界的轰动和瞩目,引得1928年秋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参观学校。有人用.教育中国化,课程生活化,生活民众化,环境科学化' 20个字来概括她。也有人把她视作陶行知的新发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
晓庄学校的创办吸引着当时众多为中国教育进行探索的人。1927年10月2日、蔡元培到校就董事长职,发表《教学做合一是很自然的》演说,并书写《十八信条》悬挂在犁宫壁上。陈鹤琴带领全市市立各学校校长30余人来晓庄学校做细致的参观。贵州教育家黄齐生长期住在晓庄学校进行参观考察,并将义子、侄儿、侄媳和其他几名贵州青年接到晓庄学校来学习。梁漱溟1928年到晓庄学校考察后,撰文《一件有兴味的事一参观南京晓庄学校》,对陶行知的品格和教育思想非常钦佩,赞扬陶行知是“一往直前奔向真理的一个人。他好恶真切分明,有时不形于色,却力行不怠,沉毅踏实。许多人受他感动,就跟随他走",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推行乡村建设运动特地向陶行知求援,希望晓庄学校的师生前去协助,90多岁时他还说自己平生衷心折服的人不外三个,毛泽东、周恩来和终身奔波乡野间,在教育界独树一帜、光耀全国的陶行知。陶行知的老师、美国哥伦比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克伯屈1929年10月15日参观晓庄学校后深为感慨.并拍了影片带回美国以供美国教育学界研究。离别前,克伯屈说:“这学校是我这几年天天所思而想要看到的一个学校",对晓庄的试验情神、为农民服务、实现理想的目标大加赞赏,并称“在我这次参观考察后,觉得你的学校办得很好。今后不论我走到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我都要说中国南京有个晓庄学校,办得很好。它是代表世界教育的一道新曙光。" “这就是教育革命的策源地",希望“能够亲眼看到这种学校的精神充分传布到中国"。晓庄学校的创办在全国各地引起关注,各省风起云涌争相创设晓庄式的学校1928年3月底,蒋梦麟、沈定一来校参观并与陶行知商谈在浙江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杨虎城私下参观晓庄后希望在陕西办一所类似晓庄的学校,全国各地纷纷邀请陶行知前往指导创办乡村学校,标示着中国教育现代化因晓庄学校创立而进人亮度增高的新境界、新时光。
2.生路效应
陶行知抱着“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中国教育探获生路",的抱负,创办晓庄学校前就大声疾呼:“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盖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必把马勒住,另找生路!,“生路是甚么?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要培养人的生活力。
1927年1月16日,在《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中,陶行知在回答为什么加上“试验"时说:“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不得不另找生路。试验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去采新的生路。"
晓庄学校是探索新路与生路的行程,“我们在这里干乡村教育,所说.摸黑路,三字就是探险的意思。” “都抱了一种目的、一种新道理和新路径在干"。“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先生的教育理论,也就是现代教育思潮的中流。我从民国六年陪着这个思潮到中国来,八年的经验告诉我说'此路不通'。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才悟到.教学做合一,的道理。所以.教学做合一,是实行'教育即生活,碰到墙壁把头碰痛时所找出来的新路。
晓庄学校的教学做计划是由师生们讨论编订的,主张“在劳力上劳心”,全部生活是“教学做”,“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并说:“以前的教育,都是像拉东洋车一样。自各国回来的留学生,都把他们在外国学来的教育制度拉到中国来,不问适合国情与否,只以为这是文明国的时髦物品,都装在东洋车上拉过来,再硬灌到天真烂漫的儿童的心坎里,这样儿童们都给他弄得不死不活了,中国也就给他做得奄奄一息了!我从前也是把外国教育制度拉到中国来的东洋车夫之一,不过我现在觉悟到这是害国害民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我们现在要在中国实际生活里面找问题,在实际问题上,一面实行工作,一面极力谋改进和解决。本校全体指导员及同学,都抱有这样一个目标。所以毅然决然的跑到这个荒僻的乡下来,我们认定必须这样,将来中国的新教育才能产生呢!"
他的办学效果验证了的确产生了生路效应。国际自由平等同盟会来华代表在参观完晓庄学校后说: “忽然得到意外的快乐,正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你们的宗旨和办法,实在很适合现代潮流,推翻旧的教育制度,将为新中国创造一种新的教育制度,是值得祝贺的!希望将来有伟大的成绩,不但为中国教育前途找出一条生路,而且将在国际上产生良好的影响。"
3、创造效应
因为创造,晓庄学校办得不像已有的学校。晓庄学校办学中的各种过程都带有创造性.陶行知提出“活的乡村教师必须有三个条件: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 “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晓庄学校的创造效应呈现在学校“异于平常的学校有两点,一无校舍,二无教员.“在这空旷的山麓行开学礼,实在是罕见的。要知道我们的校舍上面盖得是青天,下面踏的是大地,我们的精冲一样的要充溢于天地间。"从野人生活出发,向极乐世界探寻。还表现为跟中国传统的学校不一样,她不是一所学校,而是学校群,她除了师范,还有中心小学、中心幼稚园、中心茶园,把学校与给整个社会融合起来了,陶行知强调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改造的结合,并把试验学校开到了苏北、皖北等地。1928年8月1 日,学校开会确定将这所此前没有先例的学校命名为晓庄学校。
陶行知乐于这种自由的创造,在家信中道:“知行近来在乡村师范工作,快乐得像活神仙一样。整日打赤脚、穿草鞋,自由得很。大前天我们自己造了一个厕所,前天自己做了个浴室,昨天又自己做了个厨房。明天晓庄小学行开学礼,乡村医院行开幕礼。我们大家抱了一个方针:应守纪律的地方,绝对服从;应当自由的地方,绝对自由。时局太平了,家搬到南方来,一同过这个乡村生活,那就格外快乐了。”
晓庄的开学也是学校的开工,学员和指导员投人紧张的建校劳动,“拔茅草,搬石块,自己的学校自己开。互相教导,互相信赖.读书不做读书呆。分析过去,抓住现在,创造将来。"学校的寅会、和农民交朋友, “第一次招生只有十三名学生,后来发展到五百多名,有来自全国廿四个省市的学生"学校礼堂取名叫“犁宫",对传统的中国教育来说,从内容到形式无疑都是一场开天辟地、脱胎换骨的创造。
(二)晓庄学校的特征
晓庄学校的历史与社会价值是由它独有的特征决定的,从现代性视角看,晓庄学校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I.生活取向
教育满足生活需要,晓庄学校创办者的信条明确:“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一一我们深信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晓庄学校实施并试验生活教育理论,解决教育与生活脱离的问题,在培养目标中创造性提出培养人的“生活力",明确乡村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提升村民生活力,彰显其生活属性和导向。并明确“乡村师范学校是依据乡村实际生活,造就乡村学校教师、校长、辅导员的地方。",“晓庄学校是根据五种生活施行五种教育一一我们的五种生活是:一、康健的生活;二、劳动的生活;三、科学的生活;四、艺术的生活;五、社会改造的生活。"
“好的乡村教师,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这种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我们的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到的幸福,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
2,革命意志
陶行知一生很少用他那个时代很流行的“革命"一词,唯独在晓庄学校办学中明确、频繁使用“革命"。
1927年3月11日至12日,在通往南京的“三路交通俱已断绝"的情况下,仍有13名学生冒着战火从镇江、苏州、上海、杭州、安徽、江西、湖北及北京等地来到燕子矶,参加一次史无前例的入学考试,便显现出师生的革命精神。
1927年月2日,陶行知给全校同志信中道:“这个学校不但要做中国教育革命之出发点,并且要做世界教育革命之中心"。
陶行知论述晓庄学校办学旨趣时提出:“惟有国民政治上的革命,同时还须有教育上的革命。政治与教育原是不能分离的,二者能同时并进,同时革新,国民革命才有基础和成功的希望"的。
他在晓庄学校被当局封闭后将《锄头舞歌》“天生个孙公做救星,唤起锄头来革命,革命成功靠锄头,锄头锄头要奋斗”增写了一段:“光棍锄头不中用,联合机器来革命。“求出头,争自由,来革命,要奋斗,系统显示陶行知和晓庄学校当时决心唤醒农民起来革命的思想。在晓庄学校被封闭后,陶行知断言“晓庄所干的是顺应时代革命的革命教育“ “教人做主人的革命教育。
3,民主作风
民主是陶行知的终生追求,晓庄学校将乡村社会的民主建设与乡村教育当成一件事来办,将“村政已经成了村民自有、自治、自享的活动了吗"的作为看学校的标准,教学内容中就有教村民学会使用民权。陶行知批判了村民无知不能民主,太穷不能民主,民主不适合国情等观点。
晓庄生活不宽裕,却很民主,寅会是晓庄师生工友“同甘共苦,共同立法,共同守法"的一天的民主集体生活的开始。三至五分钟的“精神讲话"不是训话,而是师生工友的思想交流与结晶的发掘、传播。由于方式的生动、活泼,鼓励着每一个奋发前进的情绪和意志。在会上,大家报告、讨论一天工作的分配和学习的计划。每星期六下午或晚间,举行生活周会,检讨和总结本周全校性的生活、工作、学习和计划下周的生活、工作、学习。一切透过集体来计划和执行民主的生活、民主的工作、民主的学习。以及培养自动、自觉遵守民主纪律的习惯。虽然,开始犯过不少平均主义和浪漫式民主的错误,但参加的成员都是学校的主人的意识毕竟养成了。学校里的事都经过民主议定,方与严曾提议将礼堂命名为“锄宫",后来大家通过了陶行知提议的 “犁宫",并在大门两旁挂上“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矍下功夫"的对联。虽然说来事小,经过大家讨论.弄清意义,民主意义却极大。
晓庄民主体现在生活之中,集体生活、集体自治、集体创造。晓庄校内的生活会议是重要的民主程序, 1927年12月冯玉祥电约陶行知任河南省教育厅长,陶回电“晓庄事业,我要用整个的身子干下去"婉拒,冯再三邀请陶帮助他们规划教育,并答应捐一笔款给学校,陶是不能不去了,但校内指导员对去否意见不一,召集生活会议讨论表决结果,多数主张去,但要求限期该月21日前回校,过期就要处罚。那时正值战事,交通随时有中断的可能,最终陶行知还是克服各种困难如期归校。
1929年南京大旱,用水困难,和平学园召开村民大会,每家派一位代表。和平学园园长陶行知和几位师范生组织了一个顾问团,坐在中间指导开会,公推一位12岁的小朋友做主席,大家共同决议问题如下:一、水井每天休息十小时(自下午七时至上午五时)不许取水,违者罚银一元充修井之用:二、每次取水,先到先取,后到后取,违者罚小洋六角充修井之用:三、公推刘世厚为监察委员,负执行处之责;四、公推雷老先生为开井委员长,筹款加开一井,于最短期间由村民团结力量开新井。这件事以这种方式解决后,陶行知发表感想说:民主运动要以对于民众有切身关系的问题为中心.不要以为老太婆小孩不可培养,只要有法子,只要能从他们迫切的问题着手。公众的力量大,没有指导也不行。和平门饮水问题倘无相当的指导,可以再过四五千年还没有解决。做民众运动要陪着民众干,不要替民众干。
4,科学精神
晓庄学校培养目标自始至终都强调“科学的头脑。,具体“以生物学来培养科学的头脑。用陶行知自己的话说就是“现在是一个科学的世界,科学的世界里应该有一个科学的中国,科学的中国要谁去创造呢?要小孩子去创造。"
晓庄学校倡导充分运用自然和社会中活知识进行教育。姚文采拿了书去上生物课,陶行知要他先把书本摆在一边去!“要随时教育,随地教育,随人教育,才行得通啊。"于是草药、花木和中国科学社的专家都请进课堂,辩科别,定学名,采集动植物,制标本,学校周围的植物都挂职起学名牌,成了随时随地随人教育的大课堂了。硗庄还成立了科学社,由秉志、姚文采等兼任指导员,由学生自行研究并发布宣言,8月1日致函中国科学社,说明晓庄“首重科学之发展,而科学中尤特别注意生物学",“今为促进乡村科学化起见,深愿与贵社发生更密切之关系,以收合作之效。”
由于陶行知领导晓庄科学社,在生物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上海圣约翰大学授予陶行知科学博十荣誉学位(现译为理科博士或理学博士),以表彰他对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
5.试验方法
晓庄本身就是一次社会改造试验,从她一产生就冒着极大的风险,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她所奉行的自由主义试验与当时政府所强力推行的“党化教育"针锋相对。陶行知相信“我们在前面已经看着一线光明,不能说十分有把握,但深愿试他一试' "
晓庄学校是一所兼容并包的学校,陶行知对校内各党派的活动采取无所偏倚和不加干涉的超然态度。其间发生了共产党支部赶走国家主义派的教务负责人扬效春的事件,陶行知对共产党员学生说:“你们各方面的政治主张我不干涉,看你们谁说的有道理,你们可以自由竟争",同时告诫“不能害人,你们可以争论,可以讲道理,不能吵,不能告密。"
1930年,在晓庄学校蓬勃成长的第三年,学校3周年纪念活动正热火进行,召开了全国乡村教师讨论会,全国各地乡村教师和地方教育行政人员130余人参加,共同研究乡村教问题。陶行知3月呈文江苏省民政厅,拟将江宁县北固向划为晓庄学校进行村址试验的实验区,以建成自由、自治、自享的乐园,获得民政厅批复同意。几乎同时,由于学校内中共地下党支持和记洋行的罢工,晓庄学校被当局勒令停办,陶行知被通缉,先后30余人被捕,十余名学生被国民党当局杀害。军警查封晓庄学校遇到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封条没有地方贴,因为晓庄没有大门,晓庄学校就建设在晓庄村,封条只能贴在黑板上和校园的大树上,当时传为笑谈。进而言之,“晓庄的门可封,它的嘴不可封,它的笔不可封,它的爱人类和中华民族的心不可封。”晓庄学校的试验不得不终止,而从历史看,它已经成为永恒。
6.诗化养育
1928年,陶行知在《破晓》序中说:“充满晓庄的只是诗一一一诗的神,诗的人,诗的事,诗的物。晓庄是一部永远不会完稿的诗集。他不是学校,若那个学校的名目来找晓庄,一定要迷路、失望。如果硬要派他算个学校,他最多只能承认是个诗的学校。可是要拿五言、七言、古诗、律诗、白话诗这些名词去找晓庄,又要迷路、失望了。他所有的是.诗生活'、.生活诗'。除了这种诗以外,他别无长物,只有诗能说明晓庄生活的
“在晓庄一切诗化:困难诗化,所以有趣;痛苦诗化,所以可乐:危险诗化,所以心安;生死关头诗化,所以无畏。这是建设的达观主义,也可以说是创造的乐天主义。",在南国剧社的影响下,学校建立起了晓庄剧社,“以戏剧来培养艺术的兴趣"。
1931年,他回忆晓庄生活,作下《诗的学校》:“宇宙为学校,自然为吾师,众生皆同学,书呆不在兹",更是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诗化外显。
晓庄学校的上述特征是从多维度体现它现代性的表征。
(三)晓庄学校的价值评估
从教育现代化视角评估晓庄学校的价值,十分突出的有:
I .在中国建立了教育家创造的模式
在中华教育改进社介绍柏克赫司特时,陶行知称之是“教育创造家",不空想,不盲干,“能以精齐的思想,创造学理;她能以实行的能力,实现她的思想,一面想,一面行,思想实行,互相印正,而发明新学理。",陶行知认为:“在理想的社会里,凡是人的问题都可以自由的想、自由的谈、自由的试验。晓庄虽然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但愿意努力创造这样的一个社会。这里含蓄着进步的泉源,这人孕藏着人生的乐趣。"正是在陶行知等教育家锐意改进和不断进取中,中国教育思想和内容、方式、方法才进入现代教育体系。
2.在晓庄实践中建立并实践了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在思想上继承了包括杜威在内的众多教育家的思想资源,晓庄学校是他在实践中实施、检验这个学说的一个起点,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实验场、检验室。1927至1930年,在以前经验和理论积累的基础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全面形成,他全面地论述了“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等生活教育的基本观点,并在晓庄学校进行实践和试验。晓庄办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使陶行知完善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他利用寅会演讲等各种形式,宣传他的理论。
晓庄学校是陶行知思想现代性的积累历程中的关键节点,1920年前,陶行知思想主要还处在沿用杜威概念阶段,1922年人职中华教育改进社后,陶行知力图引导中国教育学从唯理论转向经验论,使中国教育一改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在学校制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步迅速.迈上现代化新台阶。1926年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转向乡村教育,进人晓庄的理论与实践相互启发、迅速发展阶段。晓庄时期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奠定了陶行知此后20年教育思想不断发展变化和丰富完善的基础。1931年后生活教育理论经历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各阶段不断完善其体系,晓庄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抽穗期。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留给教育工作者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论成果。
3.大大增强了教育的现代性
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现代性"的实现,是教育要使所有的人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的教育情怀、理想和终极追求。由于现代化社会的特质是与现代社会同步,是自由、民主、多元、人本、科技化、本土化、国际化及未来化,因此,教育现代化应当以这些特质作为努力的方向。晓庄学校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实践先例和理论验证的载体。
在价值上,突破了中国传统教育读书做官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限制,明确提出培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劳动者和社会改造者;明确提出“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 “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了促进的媒介'。
在方向上,晓庄学校朝着民主、科学、创造方向努力。,1929年陶行知对三个自告奋勇去淮安办新安小学的晓庄学生提出三点希望:“你们是到那里去创造,不是到那里去享受。你们是去为农人和儿童谋幸福,三是人要和衷共济,凡事都以农人和儿童的利益为前提";“我们是树起新教育的旗职,和旧的传统教育奋斗。我们是要在教育上革命,进而办一种革命的教育。你们如果到那里去仍然办一种传统的学校,那就不必多此一举,而晓庄也不必需要这种远征的军力。你们要抱着我们的主张到里去开疆拓土,到那里去作一种新教育的试验";“你们到那里去,是为了那里的农人和儿童办学校,这个学校办起来,马上就是那里的全体农人和儿童的共有物,不要把他们看成是你们三人或者此外的任何一个人的私有品。你们要和当地的农人联合起来,共同设法以谋学校之进展。你们要训练当地的农人能够起来自己保护自己的学校,又要培植你们的学生能够起来办理他们自己的学校,然后,这种新教育的力量才能永远推动,永远产生新的效力。"
在方法上,晓庄学校倡导教学做合一,它是基于经验论而非先验论.不是教学生死知识。与生活隔绝的教育“力量极小" “拿全部的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 '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
4、凸显出教育的人本主体性
1930年3月15日是晓庄学校建立三周年纪念日,陶行知发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提出:“晓庄是从爱里产生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因为他爱人类,所以他爱人类中最多而最不幸之中华民族;因为他爱中华民族,所以他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农人。",“有了爱便不得不去找路线,寻方法,造工具,使这爱可以流露出来完成他的使命。流露的时候,遇着阻力便不得不奋斗,与土豪劣绅奋斗,与外力压迫奋斗,与传统教育奋斗,与农人封建思想奋头,与自己带来之伪知识奋斗"于是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行是知之始、政富教合一的理念在试验中逐渐建立,“社会的中心问题便成为学校的中心问题",“生活教育是教人做工求知识管政治"的教育。我们共同的使命“便是教导乡下的阿斗做中华民国的主人",“凡是凭着特殊势力,以压迫人民,致民之欲不得遂、民之情不得达的,都是我们的公敌。,要负起这个使命,不能不有特殊的修养:一是自立与互勉,做人中人;二是平等与责任,大家一律平等,共同立法,共同守法;三是自由与纪律,晓庄不但是平等之乡,而且是自由之园,大部分的生活都是供大家自由选择,学园的成立由园长选同志,同志选园长,试验自由是各学园的础石;四是大同与大不同,晓庄是一个“人园",在这里的人都能各得其所,现出各人本来之美,以构成晓庄之美,现出一种和皆的气象。而非要找出一个人中的模范教一切人都学成他一样,晓庄的同志要创造出和晓庄大不同的学校才算是和晓庄同,才算是第一流的贡献。最后指出:“乡下阿斗没有出头之先,我们休想出头。乡下阿斗没有享福之先,我们休想享福。我们若是赶在农民前面去出头享福,只此一念,便是变相的土豪劣绅。与农人共甘苦,共休戚,才能得到光明,探出出路。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晓庄学校因其实践上的创造、理论上的创立、现代性极大增强、人本性根基的确立而对中国教育现代化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中国教育现代化需要从晓庄学校获取的启示
现代化是两百年来中华民族生活中最大的主题,仍是未来一段时期不可回避的主题。“教育实践家陶行知称得上为中国二十世纪现代化历程作出巨大贡献的伟人。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智慧、才识、胆略和勇气,特别是他对中国国家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超前思维、论述和构想。他以新教育入手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和努力",,并在晓庄、育才学校等“实践中创造的新教育思想理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教育学说,也是一种社会改革学说。它在当代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陶行知新教育理论,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精神并且自成体系的。在许多重大问上都有借鉴的价值,我们应从实际生活出发,创造性加以应用。"
陶行知在晓庄学校所说的话,90多年后的今天听来仍振聋发聩,所做的事仍然具有新奇感。对晓庄学校办学实践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还可以为实践提供启迪。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元素就是晓庄学校所确立的民主、科学、创造.以人为本.它们仍然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切实有效的重要资源,仍需用好行知思想,用好生活教育理论,用好晓庄学校的实践案例。
(一)深化对教育现代化认识
陶行知从现代人界定现代化,提出“川流不息的现代化"概念,认为“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必须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地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这个钥匙便是活用的文字符号和求进的科学方法。"
教育现代化实质是人的现代化,又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能力及社会能力的现代化;从内涵上看,教育现代化是个不断专业化的过程。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换的轴心在于培养目标从培养人上人、做官者转向培养人中人,有健全人格劳动者。陶行知办晓庄学校实现了这一转向,而当下中国从教育观念到教育体制机制、教育评价均尚未整体实现这一转向.成为阻碍教育现代化的顽固而强大的力量。
(二)增强教育改造社会实现教育强国的效能
陶行知创办晓庄学校是他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追求的体现。他强调教育要与社会相结合,注重实践和实用,最终目的是通过培养乡村改造家,把学校办成乡村改造中心,进而改造中国的乡村社会,最终建立一个民主自治的现代化的中国乡村与社会。陶行知提出判定教育的相对标准在于教育是否最有效地实现了教育当事人的成长发展,实现了他的人生目标,创造了幸福生活。
陶行知所试图解决的教育生活脱离等一系列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有些问题甚至比陶行知在世时还要严重。在中国教育遇到问题的各方面,生活教育理论都能展现一片新的视野,都能找到新的生长点。走出教育与生活脱离、学校与社会隔阂、教学与社会需脱节的困境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迈过的门檻。陶行知正是在 “中国的教育因其陈陈相因,在教育理论上毫无生气。教育与生活,教与学与做被生硬地割裂开来。教师在学校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在教室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情况下,“认为,这种沉闷的教育空气的酿成,主要是教育理论上缺乏革新精神,没有新的理论贡献出来。",于是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为寻觅中国教育的曙光,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生活教育实验。"
(三)创设教育家自主创造的条件和环境
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立身于试验,晓庄学校的成就根源于自由试验,试验方法是陶行知所主张的教育改进的基本方法。他也主张普遍使用试验的方法:“中国地方广阔,民情各异,必须多立试验中心,以资研究,方能推行无弊。若以一种方法施之全国,便难免削足适屐之讥。"、晓庄学校的试验是得到当时的教育管理部门批准的,在学校招生海报上也标明“江苏省教育厅准予试验''教育的高质量和现代化需要有众多的教育创造者,需要师生成为教育教学的真正主角。教育是高度专业的事业,需要自由的思想、行动和创造。与当时政府规定的学制、课程及相关规范相对照,晓庄学校人拥有更多的自由、自主,学校的师生享有比当时几乎所有学校都高的自由度,让大家进入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探索、发现过程,这是它能成就的原因所在,也是它在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具有恒定的价值所在。教育上的自由.(本文发表于《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欢迎各位参与“教育改进大讲堂”——美国基础教育现状及其启示
活动介绍:教育改进大讲堂———美国基础教育现状及其启示
教育改进大讲堂
7月19日下午14:00线上线下同步
美国基础教育状况及其启示:沈乾若老师
横跨中西,纵览百年,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和思考研究指出:中国与西方教育是从理念到实践都截然相反的两个体系。当今东、西方教育的相遇、撞击乃至渗透互补,是教育发展的千载良机。人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基础教育体系的诞生。成功的关键在于扬长弃短,在两极之间找到平衡;任何一方都切忌“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滑向另一个极端。
线下地址: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华夏科技大厦3层时代光华公司大会议室
扫码听课:教育改进大讲堂抖音号:69570116637抖音扫一扫,“教育改进社员村”视频号,立即关注我!
主讲:沈乾若老师
加拿大博雅教育学会会长
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硕士
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数学博士
中国大陆和加拿大数十年大、中学教学及办学经验
主持:储朝晖老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规划纲要》专题组成员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