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扶并行养育健全人格

教育   教育   2024-03-12 11:28   北京  

摘要:临沂市“组团队、聚众志、动感情”,从扶心扶智迈向“沂蒙无孤”,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精心帮扶孤贫儿童,比较完整、扎实地贯彻落实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36号,为其他地方开展孤困儿童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做好区域未成年人孤贫工作,保障是根基,扶持是辅助,需要扩大保障面,加大保障力度,保扶并行。与此同时,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要以养成孤困儿童健全人格为目标,关注孤困儿童特定的生活体验、经历对人格健全的影响。既要润物细无声,又要针对性矫治,家校社协同,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平等意识、自信心、自主性。

关键词:孤贫儿童;保障;扶持;健全人格。

从临沂这个扶助孤贫儿童的案例中,从今天听各位领导、专家的报告,还有看了今天发的材料,使我对你们所作所为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

一、三重想念

由此我想到今天到这来,我有三重的想念:

第一重想念是,我看了你们发的材料将本地历史追溯到2300多年前。事实上,2300多年前,我的祖上也是在齐鲁这片土地上生活,曾在齐湣王当政时任相,所以我对这片土地上的儿童有一种亲切感,对扶助他们有一种责任感。

第二重想念是,我从1983年开始就做“扫地式”的田野调查,至今已到过两千余县,了解到很多中国社会底层的实际情况,也专门就孤贫儿童问题做过调查。确实,我们今天讲的乡村孤贫儿童的问题,刚刚我听关工委领导说了历年的统计数据,事实上在过去几十年不是变少了,而是变得越来越多了,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了,我的实地调查也有这样的直觉感受。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除了我们要把一个点上的问题解决好,还是要尽可能去解决的深层次、系统的一些问题,从社会体系上整体地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在准备今天的讲稿是特别将保障放在扶持的前面。这是我觉得想表达的第二个想念。

第三重想念是,这个地方是离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武训家乡不远的地方。因为我走上工作岗位前本来是学物理的,1981年迷上陶行知就对陶行知做研究,由物理转向研究“人理”。陶行知曾经特别地把当时在这个地方的武训提出来作为他办学的一个楷模来学习,他提出要做“集体的新武训”。所谓“集体的”就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人去做武训,而是有共同志趣的人一起联合起来学武训;作为“新武训”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格和特征的武训,要赋予新的概念、新的精神。那么对于扶助孤贫儿童这件事,我也想到我们现在所做的这件事,事实上跟当时讲的新武训又有一定的相关,或者可以说我们也在做集体的新武训。

二、为何要保扶并行

基于上述考虑,解决当下孤贫儿童的问题,我今天选了这样一个讲题:保扶并行养育健全人格。就是说保障和保育与扶助、服务并行,“保”是我们要提供生活最基本的保障服务,“扶”是我们看到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就去帮助解决他的问题。最关键的要瞄准一个核心点是要养育一个健全的人。如果我们既保了也扶了,最终保扶的这个人他又成了一个社会中有问题的人,那么我们最需要实现的目标就未能实现。

我刚刚听了徐团长还有各位的介绍,我觉得大家的想法和做法是与这样一个大的方向非常吻合的。

破解社会中的孤贫问题,我觉得首先还是不能孤立地看“孤贫儿童”这件事,要从社会整体上来去判定这个问题。在这方面中国历史上并不缺少这样的的问题,也不缺少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案,我想还是要回首2000多年前比较经典的三问。因为2000多年前,孔子事实上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论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段对话说的是当时孔子和他的学生冉有到了卫国。学生就问老师:“你看这个地方怎么样?”孔子说:“人真多呀!” 冉有问:“人多起来了,那么接着下来应该做什么事?”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 冉有再问:“让他们富起来了,然后又要做什么事呢?”孔子说:“把他们教育好。”这就是经典的“庶富教”。事实上它反映了一个基本的逻辑:一个地方要想减少各种社会问题,那么首先就必须要让人富裕起来,不能够再贫困;然后要想这个社会发展得更好,就要把教育发展得更好。这一思路为当下解决包括孤贫儿童问题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提供了参考框架。

实际上,社会中的孤贫儿童问题的多少与严重程度是与当地社会的富裕水平、公平状况、均衡程度、社会保障水平直接相关的。现在中央政府已经宣布全国范围内整体脱贫了,整体上贫困不存在了,但是在局部地域还存在,它可能不会是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的问题,但是贫困确实还在局部的地方存在,可能会在一个地域,一个乡镇,一个家庭还存在。

为此,有必要学习一下《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36号)》,该《意见》明确目的为: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确保困境儿童生存、发展、安全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总体目标是:形成家庭尽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格局要求采取分类保障措施:监护、生活、教育、医疗、康复、服务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分类施策,促进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这份政策文件着重强调的就是我今天所强调的保障,从多个方面保障,最终实现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临沂孤困儿童帮扶的要点

我从所看到的材料中提炼出临沂孤困儿童帮扶的要点:

一是组团队:手牵手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

二是聚众志:全市12个县区、156个乡镇(街道),搭建起“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架构,8000余人参加。这个团队是开放的,这里用了一个词叫“三位一体”,这个词蛮好,这种方式蛮好,这种架构也更有效。由于政府部门是纵向分层、横向条块分割的,如果还是分散地由各个部门来做,效果就不太好,“三位一体”这个做法将责任主体集中明确了,特别有效。

从我在各地的调查的情况看,帮扶机制其实还有更多可以灵活的机制。关于这一点我在其他地方看到一些他们可行的做法,有的是把这些孩子委托给他比较接近并愿意接纳孩子的一个亲属,有的是委托给姑父,有的委托给舅舅,还有叔叔以及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叔爷爷、叔奶奶,根据各家的条件和能力、意愿选定,这样做整体的效果参差不齐,有的可能是对这孩子是比较好的,有的则对这孩子是不好的,对孩子成长不利的,更难以实现健全成长的目标。

中国传统中还有个比较广泛的做法就是认干爹干妈,这种传统也可以在现代解决“孤贫儿童”问题中发挥作用。

但是我们现在是存在一个很巨大的障碍,通常社会中有孤儿,也有收养意愿的父母。我们现在遇到一些孩子要进行收养的时候,收养手续特别复杂,长时间办不下来。事实上确实有一些人希望能够收养一个孩子,但是在中国现有的体制和机制里,这样做太复杂了,还是很长时间都办不下来,要经过很多部门,要盖过很多章才能办下来。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应该积极改进,要积极促进一个新的、简捷方便的收养体制机制建立,在收养方面能够有更灵活、更有效、更简便的机制,就能让更多的孤困孩子通过自愿收养来解决他们的养育问题。

三是动感情:真心陪伴、感情补位。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当中感情非常重要,陪伴非常重要。

如果一个孩子在情感发展阶段没有足够的陪伴就必然影响到他的人格健全。现在事实上这方面面上的问题太多,你们关注这些儿童是一个点上的陪伴问题,需要一个个解决点上的问题才能解决面上的问题,但不能只看到点上的问题,不顾面上的问题。现在整体的面上的陪伴问题已经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现在很多的90后00后不愿意交朋友,不愿意谈恋爱,不愿意结婚,这些问题都可以整体地追溯到他的童年、少年时候的生活。他们的直感就是我不需要别人,我也不靠别人,没有动力与别人交往与合作。

所以我有一个很大的担心,未来的中国的下一代可能出了两个大问题:

一个是主动性不足,大量出现被动型人格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大面积出现了,表征就是老师教干什么很快干了,父母叫干什么也很快干了,别人不叫他干什么事他就没事干了,妈宝男、妈宝女越来越多。造成被动性人格就是由于长时间只能被安排地学习和过生活,表现为标准答案答不完。

第二个问题就是孤立型人格的问题,他们不愿意跟别人交往,不能平等待人,不善于与他人合作,成为宅男宅女。孤立型、比较为宅的人格形成以后,他就不可能跟身边的人正常交往,他以后在全球化中跟世界各国的人交往都会出现障碍。这是对中国未来发展非常大的威胁。所以我觉得陪伴在孤贫人群中要做,在重点人群当中要做,但是同时我们整个学校也必须要做好学生社会化的工作。

四是助成长:筛选出符合帮扶条件的孤困儿童5317名,扶心+扶志+扶技+扶困。扶心+扶志+扶技都是助成长,筛选出符合帮扶对象,他们的成长不只是知识学习,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非稳定的关系人很难做到的。改进这种方式就是我讲的需要改进的,如果是有更有效的收养机制,可能孩子与收养者双方选择,将会是一个更有效的方式。

四、临沂孤困儿童工作可以为借鉴

对临沂孤困儿童工作的评价,我认为比较完整、扎实,有地方特色地贯彻落实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36号》,已经得到各级政府表彰与社会的肯定,为其他地方开展孤困儿童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为什么我仅使用“借鉴”这个词呢?我想到当年离这不远的有个地方叫杜郎口的一所学校,曾经被宣传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全国有很多地方到杜郎口来学习,学这个学校的教学方式。当时我就得到一个判定,就是教育的工作很难像农业学大寨那种方式得到有效改进,用一种方式全国各地都学习照做。

所以我们对困境儿童的帮扶工作也是这样,不能局限于具体案例和做法,可能对深化到新的机制建立更有价值,机制建立才是更有效的。我建议临沂在这方面可以做探索,其他地方也可以做探索,怎么去找到一个更新的机制,更有效的机制来让更多的人自愿参与,形成一个更开放的更有效的机制和方式来解决当下的孤贫儿童问题,不需要宣传发动,不需要强烈激励,就像市场中双方自愿结合的方式,我认为是很关键的。

五、对全国各地孤困儿童工作调查感受

我对此前全国各地孤困儿童工作也做过一些调查,对各个地方这个工作我提出一些我自己的看法、感受,整体来说可以简要概括为:

首先是重视不够这依然是突出问题,从面上来说没有专人负责管理和专项经费、专业团队。因为没有专门的经费,所以刚才徐团长讲哪一个得到经费你就去表示感谢,如果是作为一个工作机制,这个经费就应该得到保障,而不是说你表示感谢的事,而是负责这工作的责任主体应担当的责任,没有尽到责任则需要追责。

其次是开展不均衡这件事各个地方开展的状况差异很大。我到过很多贫困地区,有些地方很重视,有些地方依然是不重视。有些地方只有个形式,没有实质,有些地方还是空白。由于存在薄弱区域、薄弱环节、空白领域,这些问题就需要对不同地方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再就是责权不清由于权责不清,这些事到底的谁的权利谁的责任,责权之间是不是一致在不少地方都是不清晰的。往往出现有责任的人没有权,有权的人不负责的现象。家庭、社区、学校及其他社会组织都应各自负一定责任,责权不清,问题可能依然是在整体上存在,主要靠爱心奉献是不正常的。

最难的是专业性不高:一些工作流于表层。我们讲儿童心理问题,为什么现在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了呢?需要专业的调查才能下判定。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管理与评价权力过于集中导致师生的压力超过限,我们学校的生活不正常。学校本来应该是让孩子学习,也让他们娱乐,让他们参加各种活动能够展现自己,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原本是这样一个地方。但是现在的学校里面天天去比拼单一的考试分数。天天比拼考分能让一些孩子获得短暂的成绩优秀,但大多数孩子没有满足几个重要的需求,他们就没有归属感,没有荣誉感,没有成就感,没有生存的空间了,没有他展现的空间了,这是个突出问题。如果我们现在学校还在大量的造成学生出现这些问题,我们在这一边再怎么去解决问题,那边产生的比解决的还多,就解决不了。所以,预防应该是更主要的措施,应该把前一段学校日常的事做得很正常,那么后面出现问题的儿童就少了。所以这一点目前也没有解决。

六、改进孤困儿童工作的建议

事实上,我们很多工作还有很多的改进空间,孤贫出现是表,它出现的社会根源和原因是什么,将不同的区域对比有什么差别,怎么样去设法改进,我想根据自己长期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点是发展好经济,保障就业,通过创富减少孤困儿童。为什么还是要发展好经济,只有一个地方的经济足以来保障就业,保障当地的社会发展是正常的,才可能减少贫困衍生的一系列问题。

第二点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尽可能为孤苦儿童的生活提供相应的保障,为孤困更好兜底。关于这一点,民政部刚才已经发布了一个新的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单位<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救助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23】39号)。这文件我就不更多说了,也是在不断地做好有针对性的保障。

第三点就是保障是根基,扶持是辅助。一定要处理好保障与扶持两者内在的相互关联,需要扩大保障面,加大保障力度,保扶并行。

七、注重养育健全人格

我们所做的保障和扶持都是基础工作,对于孩子来说,对于我们未成年人来说,要把注重培养健全人格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养成孤困儿童健全人格应作为所有工作开展的中心目标。因为作为社会长远的发展,只有有更多的儿童是健全的,才有可能让社会问题越来越少。如果儿童本身的问题比较多,他后来产生的社会问题也会越来越多。

所以,要关注到孤困儿童特定的生活体验、经历对人格健全的不利影响。关注到这部分儿童具体的生活体验,他的体验究竟是什么,是幸福、尊严,还是痛苦、压抑,这个是直接影响到他后来成长发展的,它对他的人格发展是直接影响的。

对孤贫儿童身上存在的一些缺点,既要润物细无声,同时又要有针对性矫治,要针对性的去解决一些问题。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家校社协同把责权利关系要理得更清,要增强我们现有的儿童的这样几个方面的体验:增强归属感、平等意识、自信心、自主性。很多人还是在中国传统的思想追求做人上人,缺少平等的意识,然后每个人为了成为人上人都很痛苦。平等意识和服务精神是健全人格的基本元素,每个人的健全成长都需要增强这两种元素,依据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实上做平等的人比做人上人更重要。(原文发于《天下无孤沂蒙行》第28-36页。)


推荐阅读:
2023年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2022年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2021年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2019年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2018年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2017年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2016年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陶行知:师范生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
陶行知创造宣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为什么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
“返乡”与“留城”是多样的人生选择
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生活即教育
为什么今天的学校教育让孩子们感到最苦、最累?
“ 双减”的集成式分析与可持续求解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新教育究竟新在何处?
陶行知: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
What ails vocational education?  (为何就业难也不选职业教育)
真正的教育中,知识永远和身心体验在一起
瞩望一流大学与一流教育家,为科教兴国夯实根基
科学教育大师叶企孙先生诞辰125周年纪念会
陶行知:国难与教育
央视解读:科学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教育?
陶行知:儿童用书选择标准
教育部等18部门发文,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
叶企孙将科学根植中国并开花结果 | 纪念叶企孙诞辰125周年【3】
叶企孙影响深远的六方面成就 | 纪念叶企孙诞辰125周年【2】
纪念叶企孙:为文明生长创造机会 | 纪念叶企孙诞辰125周年【1】
10种教育怪象
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钱理群:读书为了健康、快乐、有意义地活着
2022年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2021年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学生是谁?——基于古今之变的视角
人文教育的推进
教育改进者必须明了人类文明前进方向
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职业教育?
语文之美和教育之责

锻炼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身体活动研究以完整的教育培育坚强的心灵


中华教育改进社

 建立于1921年,陶行知为主任干事,蔡元培、黄炎培、熊希龄、郭秉文等为董事,梁启超、孟禄等为名誉董事,主要成员还包含胡适、陈鹤琴等,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教育救国社团,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专业化、科学化、世界化进程。

 2011年恢复重建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现有社员三百余人,已形成有志教育改进者相互切磋和激励的社群,专业化的第三方智库。


教育改进社员村
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改进! 中华教育改进社 www.ceiiedu.org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