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以前都是小砖路,下雨时都漫着水,还被汽车压得坑洼不平。”居民杨阿姨指着临池里社区里的一条小路说,“我回家经常从这过,以前走得可累了,现在铺平了真是舒服多了。”
向阳楼街道临池里社区是20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由于房屋基础设施长期失管,居民对于改善生活环境的需求愈发迫切。为了提升“家门口”的服务质量和效能,临池里社区党委探索出了一条“缝缝补补”的创新思路,临池里社区主要负责人说:“在不破坏社区原有风貌和布局的前提下,通过精细规划和巧妙设计,改善老旧社区基础设施老化问题,逐步补齐基础设施的短板,为居民创造一个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临池里是开放式社区,周边居民与车辆通行频繁,道路逐渐坑洼,井盖破损、塌陷时有发生。尤其在雨季,社区内的积水为居住在此的老人们平添了不小的安全隐患。转机随着社区燃气外管道提升工程而到来,“施工需局部开挖地面,简单的回填可能导致路面不平,我们与燃气公司进行了多次磋商,并协调了相关部门,最终共同设计出一套合理的修路方案,对所有施工道路进行了高标准重新铺设。”临池里社区主要负责人说。
“既换了燃气外管道,又把道路重新铺平了,一次施工解决两件事,可真是便民又利民。”居民王师傅说,“我前几天拖着行李箱旅游回来,外面大马路可能还有不平的地方,一进咱社区,走起来那个痛快呀,真好!”
“咱们这个社区比较老旧,但今天换点新的,明天装点别的,就像是咱自己过日子,一点一点把自己的家更新了。”居民王大爷笑着说。
随着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汽车的大量普及,临池里社区原有的硬件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新增充电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临池里社区迅速响应群众所需,秉持着民主原则,社区党委多次召开了议事协商会议,最终与第三方公司精准确定了充电桩的增设位置,在社区边角空地的闲置空间增设两处充电桩,为电动自行车提供了20个充电接口,与此同时,建成了一个能容纳12辆电动汽车充电的共享临停站。新增的充电桩投入使用后,不仅帮助居民实现了就近充电,也降低了充电安全隐患,居民们赞不绝口。
“太方便了,现在电动汽车越来越多,充电就成了难题,尤其是老旧小区,停车位少,居民没办法装充电桩,现在有了共享临停站就方便多了。”居民刘先生说。“电动自行车充电也方便,而且电费价格亲民。”居民张师傅说。
向阳楼街道临池里社区主要负责人表示,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巧妙运用“缝缝补补”的智慧方法,广泛调动各方资源与力量,可以精准对接居民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需求,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社区党委也激活了民事民议民商的协商机制,构建了联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临池里社区将持续加强与各职能单位的合作,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暖心服务,打造更宜居的家园。
记者:石晓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