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宜昌东站。付蓓蓓 摄
2024年,宜昌三峡机场更名为宜昌三峡国际机场。宜昌三峡国际机场 供图
1995年,宜昌三峡机场候机楼建设时期。宜昌市档案馆 供图
西坝往来交通 2008年,三江轮渡客运。刘君凤 摄
取代了三江轮渡客运的至喜长江大桥。付蓓蓓摄于2024年
东山大道,原东山大道宜昌长途汽车站段。宜昌市档案馆 供图
宜昌快速公交系统——城区东山大道BRT。付蓓蓓 摄
2024年,美丽的351国道五峰千丈岩段。陈丹平 摄
1992年拍摄的千丈岩段公路。刘绍宣 摄
宜昌港,热闹繁华的三峡游客中心。付蓓蓓摄于2024年
半个世纪以前,夜幕中的宜昌港。宜昌市档案馆 供图
上世纪80年代宜昌城区云集路夷陵大道路口。宜昌市档案馆 供图
加固改造后的云集路天桥“安全指数”和“颜值”双提升。付蓓蓓摄于2024年
西陵二路快速路成为宜昌城市交通的“大动脉”。付蓓蓓摄于2024年
西陵二路改造前。徐学工摄于2006年
75年,峡江儿女拥抱群山峻岭,鏖战激流险滩,换得条条大道通衢,笔走龙蛇;遍地车船如梭,川流不息。高铁动车疾驰往来,高速公路流光溢彩,国道省道纵横交错,县乡路网四通八达……如今,“来电之城”正朝着“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稳步迈进。75年来,峡江儿女几代人跨天堑、劈荆棘、立潮端,百折不挠,换得“天堑变通途”。黄金水道,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向着民族复兴澎湃而去。峡江号子还隐约在耳边回荡,绿色巨轮已从这里拔锚起航,通江达海。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公路里程仅有109公里,如今增至38487公里,位居全省第一。峡江儿女继承了先辈“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辉煌篇章。虹桥飞架越古今,大道坦途联四方。玉带般的“美丽宜道”在青山绿水间蜿蜒,串起大大小小的村落,成为这片土地最亮丽的风景线。一条条通往大山的美丽乡村路,为人们奔小康铺平了道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城与乡从“遥遥相望”变为“紧紧相拥”,走出了一条熠熠生辉的融合之路。从前,时光很缓,车马很“慢”,路途很长。而今,路通八方,车轮滚滚,一日千里。宜昌蜜桔、宜昌茶叶、“宜昌造”搭乘现代交通网络的东风,走向全球。如今,我们架起“新网络”,城市的“朋友圈”越走越密。天涯变成咫尺,江海不再遥远,高山举步可跨,说走就走的旅行从梦想成为了现实,一年300万人次借助“空中桥梁”宜昌三峡国际机场往来穿梭。我们正加速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与全球双向奔赴。长江航运直通江海;铁路向西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向北中欧班列直达欧洲……宜昌,正从75年前一个路网终端的江畔小城,昂首蜕变成一座东西南北互联互通的泱泱大城。一幅内畅外联的高能级综合交通枢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联则通,通则兴。我们的交通无疑是宜昌加速崛起的“硬脊梁”。俯瞰全城:高速公路纵横交织,这是城市强有力的脉动;高铁呼啸飞驰,承载着城市梦想奔向远方;“枢纽赋能”让“黄金水道”发挥“黄金效益”,引来重大项目落地投产……我们的交通,擘画而成腾飞蓝图:“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来电之城”正迈向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引领宜荆荆都市圈,打造长江中上游的重要增长极。75年,我们的交通,有天翻地覆的莽莽苍苍,有万象更新的未竟辉煌。知所来,明所往。来电之城,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