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黑心外卖曝光
北京的打工人,前阵子都被一条消息刷屏了。
央视新闻的一期曝光节目,意外炸出了黑外卖窝点:
高分外卖店和废品回收站开在一起,加工环境惨不忍睹……
图源:央视新闻截图
根据央视新闻的披露,这些黑外卖的窝点之一,就在传媒大学附近。
大部分年轻人点外卖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避雷纯外卖店,优先点有门店照片的外卖,尤其是那种看起来门脸不大、只有几张桌子但看起来干净整洁的店。
因为按这种说法,这样的店照片干净卫生,价格便宜,也没有“外卖避雷指南”常见的国风包装和液体勺子。
可没想到窗明几净的照片,是用来糊弄平台和用户的。
图源:央视新闻截图
02.
外卖刺客,防不胜防
实际的现场情况,可能惨不忍睹。
甚至不少有实体门店的品牌,也有自己的纯外卖店铺。
照片上干净又卫生,实际上可能是“杆菌又微生”。
图源:央视新闻截图
门脸长得像废品站,是因为它本来就是废品站!!
记者走进去发现这里是一个废品回收站,各种废品垃圾堆砌有两层楼高,空气里有一股呛人的味道。
那家挂着“实况厨房”牌子的餐厅就在距离废品堆五六米远的地方。
图源:央视新闻截图
网上学到的那点避坑攻略,在这里完全失效:不仅照片可以作假,连营业执照都不一定靠得住。
没有执照可以找人租,有人专门做这种生意。
对打工人来说,外卖可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外卖也不可能永远不点。
高油高盐,大家心知肚明。口味什么的,将就将就,也不是不行。
偏偏这些外卖挑战的是大家的心理底线和食品安全。
也许在这里,外卖和垃圾本就是一种东西。
图源:抖音评论区截图
03.
除了馕
新疆遍地难寻预制菜...
在这种外卖普遍是预制菜、黑心菜的环境下,新疆成了脱颖而出的“白莲花”!
有游客开了十几个小时长途,膀胱延展性得到充分锻炼且饥肠辘辘时,惊喜发现——
路边服务区的那碗过油肉拌面,竟然是现做的!
连本地人去超市买包炒米粉,说明书上赫然写着“干粉需冷水浸泡8小时以上”。
原来新疆不仅没有预制菜,连速食都不是方便款。
图源:小红书@quq
在新疆吃饭,得切换到新疆节奏,不能着急。
很多新疆餐厅的上菜速度,要是放到北上广,早就被差评淹没。
图源:大众点评评价截图
打工人平时下班去下个馆子,要是十分钟还没有动静,便开始阴阳怪气地吐槽:“后厨不会是还在捞虾宰牛吧?”
于是,为了适应当地的餐饮业生存环境,餐厅会选择提前备好半成品,下锅宽油爆炒十几秒,或者是直接由中央厨房配置,门店加热摆盘就好。
而新疆的路边小馆,大多如自家厨房一般质朴,每一口锅都炒到冒烟,烤炉熏到黢黑。
几乎不借助科技让速度飞升,仿佛观赏到久违的“烹饪 - live版”。
吃到嘴里的羊肉串,新鲜到就出自旁边挂着的刚去世的那头羊。
还有些餐厅会提醒,用餐前最好打电话提前预定,万一当天宰的肉用完,就会提前下班。
图源:喀什街头现场烹饪的烤全羊
04.
为什么预制菜在新疆行不通?
在新疆人们会瞪着不食人间烟火的大眼睛问道:“预制菜是什么?饭馆不都是现做的吗?”
被预制菜pua惯了的外地游客也会惊诧于,就算是饲料催肥的羊,能吃到现宰的已经够奢侈,哪座山坡吃草的羊还能细分鄙视链?
以这种严选食材的态度对待烹饪,难怪新疆就连高速服务区的味道都不含糊。
图源:抖音评论区
对于热衷于在平淡生活里载歌载舞、保持高度精神自洽的新疆人来说,霍霍食材简直是在暴殄天物!
比起本月销量的增长,能向客人得意地展示,这是产自哪里的羊、肉质有多紧实,会让我们有更真切的成就感。
比如著名的沙湾大盘鸡,用的都是本地散养土鸡, 你能在盘子里看到一只整鸡的所有零件。
还有之前火爆全网的“鬼肉拌面”,面条也一定是手工现拉的。
因为拌面的口感,是无法用机器做出来的。
拌面的面条只有纯手工,才配得上它响当当的名气。
宽锅煮细面,“扯”好直接放入旁边的大锅里烫,同时起锅烧油,猛火爆炒过油肉和各种新鲜蔬菜。
面煮好的同时,配菜也完成,精准安排每一道工序,保证各种食材的最佳赏味期限。
没有预制菜,是新疆人对本地食材的信心,对新疆美食的骄傲,是新疆餐馆征服每一位食客味蕾的秘诀。
对新疆大厨们来说,用心做好每道菜就是最好的宣传!
当然,如果时间充裕也可以找找食谱,在家复刻新疆菜自己动手现做,味道一定更香!
你更喜欢哪个新疆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