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受邀在植物学顶级期刊(IF=17.1)发表重要文章

学术   2024-12-20 20:31   江苏  

12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联合德国莱布尼茨植物遗传与作物研究所、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和丹麦嘉士伯啤酒集团实验室等多家国际研究机构受邀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发表了题为“大麦2035:未来十年研究与育种展望”的长文综述论文,详细阐述了大麦在未来十年大麦基础研究和育种创新的重点方向。

大麦起源于西亚新月沃地,距今约12000年前由野生大麦驯化而来,是早期人类文明的奠基作物之一。大麦是酿造业的重要原料、动物饲料以及我国青藏高原藏族同胞的主要食粮,具有早熟、耐盐碱、耐贫瘠、耐高寒的特性,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为基础研究与育种创新提供了宝贵的遗传材料。

研究团队在回顾大麦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总结了过去十年大麦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并展望了未来十年大麦基础研究和育种创新的六个重点方向,一是通过种质资源的深度发掘与创新利用,创制和培育具有更优环境适应性的新种质、新品种;二是利用基因组学技术方法结合诱变技术、表型精准鉴定技术等加速重要农艺性状调控基因的克隆和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三是利用丰富的遗传资源、遗传转化/基因编辑技术、分子生物学与多组学技术,建立完善且高效的基因分子机制与调控网络解析的研究体系;四是利用不断改进的基因编辑技术体系与不断优化的全基因组选择预测模型,充分利用数目不断增加的优异基因/等位变异;五是开展育性调控、花器官发育等重要基因发掘和新种质创制,通过杂种优势群构建和持续改良提高杂种优势水平,提升经济效益;六是加强多倍体物种隐性基因的快速发掘。

作科所副研究员蒋枞璁和研究员杨平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杨平研究员与德国莱布尼茨植物遗传与作物研究所的Nils Stein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和作物基因资源与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的资助。


Ad植物微生物
分享植物与微生物相关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和科学知识。
 最新文章